老年痴呆症患者福音:丟失的記憶或可找回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3月3日,據外媒報導,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代謝途徑在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記憶問題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一種特殊的胺基酸作為營養補充,可以恢復早期受影響的空間記憶

大腦消耗了我們身體的大部分能量,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特點是能量代謝減少,但直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這種缺陷是否直接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症狀。

研究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星形膠質細胞對葡萄糖的使用減少會減少L-絲氨酸的產生。這種胺基酸主要由這些腦細胞產生,在病人體內其生物合成途徑也發生了改變。L-絲氨酸是D-絲氨酸的前體,能夠刺激NMDA受體,對大腦功能和記憶的建立至關重要

因此,通過產生較少的L-絲氨酸,星形膠質細胞導致NMDA受體的活性降低,從而改變神經元的可塑性和相關的記憶能力。科學家還發現,通過提供營養性的L-絲氨酸,小鼠的記憶功能得以恢復。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L-絲氨酸在記憶障礙中作用的確定和營養補充的實驗效果,對開發新治療方案將有幫助,以對抗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顯示代謝缺陷的疾病的早期症狀,如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

相關焦點

  •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男子失憶30年因觀看疫情新聞找到家人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近日,因腦部受傷已經失憶30年的打工者朱家明偶然在收看疫情新聞時,忽然想起了家鄉和親人的相關信息,並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 天津大學探索新型納米藥物 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福音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老年痴呆症」。全球有將近 4000 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種疾病會襲擊人類大腦,影響人的記憶、語言能力甚至最基本的思維過程,讓患者感到困惑、沮喪和無助。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尚無治癒方法,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和新陳代謝下降,人腦中金屬離子聚集和乙醯膽鹼失衡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兩大重要因素。
  • 老年痴呆症能預防嗎?
    原創 張慧 王紅 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科普老年痴呆症能預防嗎?張慧 王紅上海健康醫學院康復學院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什麼是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簡單說就是大腦的認知功能出了毛病。我們人類的認知功能是指腦接收外界信息並獲取知識的一系列智能加工過程,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能力,認知功能隨年齡增長逐漸衰退,極端形式則是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是由腦疾病或腦損傷造成的2種或以上認知功能的逐漸減退,並且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功能。
  • 老年痴呆症的原因?人為什麼會得老年痴呆症呢?
    老年痴呆症的原因?人為什麼會得老年痴呆症呢?一般來說,老年痴呆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早期的一些症狀往往與其他症狀容易混淆而不被人發現,以下為老年痴呆5種早期症狀,如發現應及時相應的診治。
  • 蘋果6splus丟失怎麼定位找回iPhone6被偷了
    蘋果 6splus丟失怎麼定位找回iPhone6被偷了 蘋果 6splus丟失怎麼找,如何定位找回,關機了怎麼找回?
  • 奇門遁甲丨預測丟失物品能否找回(實戰案例)
    奇門遁甲預測丟失物品能否找回各位小主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期關於預測物品丟失的一個案例,順便再教一下大家在對於這一類事物的預測時的一個整體的思路。那麼我們在今天講預測丟失物品的判斷方法時,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判斷即可:1.能找到,在何方位2.找不到那麼凡事都有一個結果,我們首先就是要鎖定結果,我們一般通過奇門遁甲的日幹與時幹來判斷。我們首先就要判斷具體能否找到,若能找到再看在什麼方位。判斷方法如下:測錢物丟失錢物丟失,一般以日乾落宮為失主,以時乾落宮為丟失之錢物。
  • 老年痴呆症形成機理有新解 常見藥可保護神經元
    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老年痴呆症背後的機制。他們還利用小鼠模型確定了兩種治療方案,能降低老年痴呆症中過高的DSB破壞。相關論文發表在24日的《自然·神經科學》上。該論文指出,只要DSB是在嚴格控制之下並能及時修復,神經元中的DSB也是正常腦功能(如學習功能)的一部分。腦中澱粉樣β蛋白積累會增加DSB神經元的數量並延遲其修復,普遍認為澱粉樣β蛋白積累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
  • 南京四天找回丟失放射源
    原標題:南京四天找回丟失放射源   現場探測放射源。   前晚,有網友在微博發圖稱,南京某單位丟失一枚放射源。昨日上午,南京環保局證實一家公司在南京市六合區丟失放射源銥-192一枚,下午該放射源被找到挖出,放入安全箱。目前,暫未發現人員受輻射損傷。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
    美國杜克大學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這一症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進行預測的生物標誌物。醫學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12月1日,一則醫療信息震動了整個醫療界並引發爭議。
  • 十大徵兆教你識別早期老年痴呆症
    家人一開始沒當回事,認為是老人年紀大了,記憶、思維、行動和生活能力自然就會下降。但兩年前,張奶奶除了家人外,其他人都不認識了,也不願意出門,不跟別人說話,大小便都拉在褲子裡,而且情緒時好時壞。家人帶她去醫院檢查後,診斷為老年痴呆症,由於發現時間晚,痴呆症已發展到重度,還引起了其他併發症。 數說健康 深圳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群日趨年輕化。
  • Nat Neurosci:亞精胺可阻止老年痴呆症發病
    與年齡有關的記憶能力下降或可通過天然物質亞精胺(spermidine)來阻止,這是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的結果。9月1日,該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網絡版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史蒂芬·西格瑞斯特教授和奧地利卡爾·弗朗岑斯大學的弗蘭克·馬德歐教授合作團隊研究的結果表明,亞精胺可以使老年果蠅大腦的性能回到年輕時的水平。
  • 老年痴呆症有哪些症狀?老年痴呆症會引發腦萎縮嗎?
    老年痴呆屬於老年人比較高發的腦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在發病早期,會伴隨有不同程度的忘事、定位能力下降或是語言表達能力變差等方面的症狀出現,但這類症狀多為隱匿性的,較難被患者及其家屬所注意。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發展,本身存在的功能性障礙症狀表現,會不斷加重,更甚者會讓患者在短時間內,就出現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老年痴呆症的症狀有哪些?老年痴呆最常見的症狀表現在三個方面:1、認知功能的減退。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最突出的就是記憶功能的下降,最常見的就是剛剛看到的事物就忘記,剛剛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情很快就忘記,所以往往會反反覆覆的提問。
  • 老年人請注意:老年痴呆症常有這4大徵兆,可別以為只是老了
    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說話時總是咿咿呀呀、表述不清,嚴重時會忘記名字,不認識家人甚至迷路等。目前老年痴呆症在醫學上還不能完全被根治,因此家人們需要留心觀察老年痴呆患者發病前的治療才能及時防治。一、老年痴呆發病前的徵兆有哪些?
  • 微晶片植入大腦可保存5到10年的記憶—新聞—科學網
    至關重要的植入器:科學家研究分析海馬體,它是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圖中紅色部分),可保存大約10年的記憶 記憶地圖: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獨立研究建立了老鼠大腦海馬體的透明動畫 來自南加州大學、維克森林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分析海馬體,這是大腦負責形成長期記憶(大約10年)的部分。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有900萬患有老年痴呆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患者數量將持續攀升。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有460萬老年痴呆症新發病例,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8110萬老年痴呆症患者。老年痴呆症已成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和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 老年痴呆症有什麼表現?
    因此通過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症狀,從而達防治於未然的效果尤為重要,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老年痴呆症有什麼表現吧。老年痴呆症的症狀老年痴呆症有哪些顯著的症狀老年痴呆症多見於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人,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症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
  • 老年痴呆症前兆表現,老年痴呆症早期能治嗎?讓痴呆老人安享晚年
    這些小細節就是老年痴呆老人將原來固定熟悉的場景和記憶產生了遺忘,這些條件反射一樣的記憶也會被忘掉。利用H I C I BΙ 糖盾可阻斷糖和穀物的吸收,保護腦內組織健康,原恢復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子完成它們降低葡萄糖的工作後,身體必須溶解胰島素以防止血糖降得太低,H I C I BΙ糖盾關鍵是還能降解β澱粉樣蛋白,避免損傷突觸以引起老年痴呆症的黏性斑塊中的蛋白質片段。
  • 植入大腦的微晶片可保存人們的大腦記憶內容
    這項研究令研究小組非常興奮,他們認為一種記憶設備可能複製患者5-10年的記憶存儲。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神經系統科學家特德-伯傑(Ted Berger)教授指出,我們並不是將某人的記憶返回至大腦,而是通過一個晶片植入器複製大腦記憶。
  • 科學家研究怎樣預防和消除老年痴呆症!
    由於近幾十年來美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有所增加,一些專家預測,到2050年,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人數可能會達到1 380萬. 這一地位的數字引發了正當的恐懼,正如我們在以前的醫學神話中所發現的那樣。文章恐懼容易滋生誤解。 1.老年痴呆症是不可避免的。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中國也有類似技術
    醫學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12月1日,一則醫療信息震動了整個醫療界並引發爭議。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說,「與居高不下的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有3個低:認知程度低、就診率低、接受治療比例更低」,85%的患者家庭認為,老人記憶下降、行為發生改變是自然衰老過程,因而延遲就診,導致病情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