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一位老師的講課視頻點燃了整個網絡。
B站上,他的粉絲兩天超過百萬,時至今日已經達到千萬級別。
視頻中,他幽默風趣的講課風格,加上時不時就要在各種奇葩案件中當起臨時演員的「張三」,一時風靡了整個B站,佔據鬼畜區的半壁江山。
普通人眼中神秘晦澀的刑法,在他的言語下,有著如聆聽郭德綱單口相聲般的魔力——
如果我30天沒吃飯,都快餓死了,見到熊貓我要做什麼?我直接吃掉它。見熊貓吃熊貓,見金絲猴吃金絲猴,見東北虎吃東北虎,這叫什麼?這叫緊急避險。
這個令萬千考研學子不務正業,每天刷著刑法法考視頻「樂不思蜀」的男人,到底是誰?
他就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老師羅翔。
但這一次的羅翔,他走出了法考視頻,走出了B站的舞臺,來到了一檔談話節目——
《十三邀》
《十三邀》作為一檔慢節奏的訪談節目,至今已經是它的第五個年頭了,這在十四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十三邀》在這個時代,顯得有些刺眼,格格不入。
擔任訪談主持人的,是許知遠,80年代出生的文藝青年,相比於李誕、馬東他們擁抱現實,迎合觀眾的做法,許知遠顯得有些擰巴。
同樣是觀點談話類節目,《十三邀》與《奇葩說》走在了兩條完全相反的道路上。
《奇葩說》裡,答辯選手用槍炮似的言語來時刻刺激觀眾的G點,引起觀眾的共鳴得到激烈的掌聲,但是《十三邀》更像是飯後的閒聊,沒有觀眾,除了嘉賓就只有沉默的攝影師,不激烈,不衝突,有的只是思想上碰撞的火花。
作為快消時代的異類,《十三邀》註定只能是少數人的狂歡。
01、「曇花一現」的羅翔
9月8日,羅翔發布了一條讀書感悟,恰逢某表彰大會剛剛結束,這條看似普通卻意味深長的感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不滿與指責,他們認為這是在含沙射影某些人德不配位。
在多次解釋無果後,羅翔宣布退博停更。
節目的錄製,正好在羅翔退博的第七天。
在上海松江大學城的一個土菜館裡,許知遠問他,之前那個事件你是不是挺煩的,對你有什麼影響?
羅翔坦白的說,當時真的很煩,但是第二天我在火車站碰到了一位最好的朋友,他問了我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朋友問羅翔,別人對你這麼多讚譽,你覺得這合適嗎?
羅翔說,那肯定是愧不敢當。
之後,朋友又問了第二個問題,那別人對你的批評,你為什麼就這麼深信不疑?
別人對你的表揚名不副實,你就很開心,別人對你的批評名不副實,你就不開心,你這不就典型的雙標嗎?
羅翔醍醐灌頂,既然讚美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那難道批評就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嗎?
這一切都是誤解,一場誤會。
對於自己的爆紅,羅翔有著清晰地認知:
「從經驗上來說,我估計也是曇花一現。」
雖然這朵曇花已經開了一年之久,但羅翔心裡明白,他擁有的千萬粉絲都是虛擬的,不真實的,因為你真正能影響的人是你身邊的人,是你所愛的人,是你願意花時間的人。
看起來他的幾句金玉良言可以警醒世人,讓觀眾感動,但那些不過都是片刻的,短暫的。看完視頻,放下手機,日子該咋過還是咋過。
但哪怕是片刻的感動,羅翔還是紅了,紅的紅紅火火。
為什麼?
飯桌上,羅翔引用了康德的「每個人類都有原初設計」。
他認為自己的紅,是因為他的一些言語,符合人類內心底層追求真善美的原始衝動,他說出了一些人想說但表達不出來的話。
這,也是十四認為羅翔老師爆紅的核心——
並不是因為幽默,也不是因為「張三」,而是羅翔老師一直在循循善誘的告訴學生和屏幕前的觀眾:
法律是對人類最低的道德要求,我們更應該去追求公正,公平,去追求真善美。哪怕他們遙不可及,我們也要心嚮往之。
就像羅翔老師說的那句話一樣:
「我們畫不出那個完美的圓,但它是存在的。」
在當今「現實」這個詞大行其道的時代,這些本該無需多言的觀念卻格外的鼓舞人心。
02、不同卻又相似的兩個人
許知遠對羅翔說,我們倆其實是以不同又相似的方式轉到娛樂業中來,有時候覺得挺荒誕的。
在《十三邀》舉辦的五季以來,羅翔可能是最能引起許知遠共鳴的那個人。
《十三邀》以往邀請的嘉賓中,不少人都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與弄潮兒,他們乘著時代的風浪直上雲霄。
許知遠在他們面前,顯得古板、落伍,因為他們動不動就大談現實,成功,還有金錢,每當許知遠想談一談信念,理想與人生的時候,他們總會一臉茫然的看著許知遠,好像在問他——
都什麼時代了,還談這些?
在網絡上,對於許知遠的評價,是自命不凡,清高,偏執。
雙腳不沾地,滿眼陽春雪。
但即使被人批評了五年,許知遠還是沒什麼改變,過著安逸的生活,仍然對時代命運感到焦慮與擔憂,大談那些老掉牙的理想主義。
在第一季第一期裡,面對羅振宇理所當然的話語:
「有錢不掙,傻嗎?」
許知遠只能閉目苦笑。
羅振宇說,他的成功有人說源自於脫離組織後獨立的勇氣,但他絕不承認這種說法,勇氣就是運氣。
許知遠聽後,搖了搖頭,沒有說些什麼。
但這一次,他遇到了羅翔。
當許知遠問羅翔,你敬佩的人當中,他們身上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羅翔抿了抿嘴,說:
「勇敢,在我的詞彙中,勇敢是最高級的詞彙。」
面對這個回答,許知遠笑了,他急忙附和:「我也是。」
與採訪羅振宇不同,許知遠和羅翔的對話,更像是兩個朋友,兩個同學之間的洽談。
沒有誰是主動誰是被動,雙方不過都是把心裡話捋一捋,然後相互傾訴。
羅翔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當面對網友的口誅筆伐時,他膽怯了,他選擇了逃避。
可能也正是面對不勇敢的羅翔,同樣自認為不勇敢的許知遠才能說出那句藏在心底多年的話——
「原來我們相信的東西是這麼邊緣的東西。」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羞於談理想、人生與信念了?
03、帶著成見看待世界
「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帶著成見,那你對世界就沒有看待方式。」
這既是《十三邀》節目的主題,也是許知遠個人的座右銘。
在訪談的最後,羅翔談到了自己對世界的「偏見」。
羅翔說,在入校第三年,他就被評為「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大老師」,那時自己有一種強烈的驕傲,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是你內心深處有一種衝突。因為你知道,你所教的,你自己都做不到。你是在騙別人,你也在自我欺騙。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羅翔才意識到,人都是虛偽的,這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也正是這種看待的方式,讓羅翔學會了自省——
讓你的行動在你的言語之前。
先做,再說。
所以當羅翔面對自己2020年的爆火,他知道,這一切都不過是片刻的泡沫,曇花一現,本質上,都是虛榮。
但對於從學校的舞臺來到社會的舞臺,羅翔並沒有覺得這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他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這個舞臺是屬於他的,他不會逃避,也不會棄演。
羅翔希望通過他的視頻,能影響一小小部分的人。
他希望他的學生、觀眾都能有一個穩定的基石,可以是理想,可以是信念,而這個基石能支撐著他們邁向不同的高度,不要誤入歧途。
04、最後。
在節目的尾聲,許知遠說,蘇格拉底的狂喜,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最好的學生。(柏拉圖)
羅翔搖了搖頭,說不是,是誠實的對待德爾斐神諭。
3000年前,蘇格拉底獲得德爾斐的神諭: 他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他不信,回去後拉著人就問,最後他終於得出結論,他確實是雅典最聰明的人,因為全雅典就只有他一個人承認自己的無知。
這個時代,扮醜,可以紅,吃奧利給,可以紅,裝瘋賣傻,也可以紅。
羅翔的爆紅,在我看來,是這個時代對反智現象的一種集體爆發。
而羅翔的出現,讓許多人意識到,這個時代還有著底線,還有人在講那些讓人害羞的理想與信念。
作者:十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