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推動歷史進步 睡眠維繫生命運轉 性愛滿足個體需求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情感障礙病房主任、副主任醫師 王 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朱 毅
在日本,有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叫「三大欲求」,即人對食物、睡眠以及對性的欲望,這三種欲望被稱為人類的最大激勵因子。日本某網站為此還做過專門調查,結果顯示,人們紛紛將食慾、睡覺欲、性慾列為人生的前三大欲望。其實,追溯我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祖輩們早已認識到這三大欲望的重要性。孔子在《禮記》中講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曾言「食色性也」。那麼,這三大「人之常情」是如何左右身體健康的呢?
食慾:吃得適量,吃出其味
食慾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會根據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養成和改變,通過視覺、嗅覺、味覺等信號使大腦發生對食物的欲望。隨著人類文明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充饑飽腹,「吃什麼、怎麼吃、吃得好」成了新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吃」推動了人類歷史進步。
縱觀世界,中華民族可以說是最愛吃、最會吃的民族之一。每逢佳節有豐富的民俗飲食傳統,如春節煮餃子,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在地域遼闊的疆土上,形成了「魯川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及數不勝數的民族美食和地方小吃。各種數據也足以說明國人比較能吃:「中國西瓜消費量世界第一」「中國泡麵消費量全球第一」「中國人吃掉了全球75%的蔬菜」……據統計,2016年中國13.7億人口的外食消費達5000億美元左右,這相當於瑞典一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都說「能吃是福」,可一旦過度就會有害。例如,與吃相關的「糖尿病第一」「B肝大國」「胃病大國」等帽子都落在了國人頭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食慾旺盛不太好,食慾減退也不行,一邊導致營養過剩,一邊則營養不足。我們的傳統飲食中,高鹽、高脂、高糖等問題突出,我國的超重肥胖率增幅高於發達國家。在農村貧困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營養不良率更是高達8.1%。
「吃得適量,吃出其味,有欲望地吃,說明身體運行良好。管理好你的食慾,就能收穫真正的福氣。」朱毅建議,對食慾過於旺盛的人來說,要規律飲食,每餐合理膳食,葷素搭配,七八分飽即可,多吃果蔬,少吃紅肉,特別是加工肉類。減少三餐之外的零食,特別想吃的,建議用堅果、酸奶、水果替代,不要吃膨化、蜜餞、糕點等食物。
食欲不振的人可嘗試改變飲食方式或用餐環境。比如,每天堅持吃早餐;午餐或晚餐前加一些開胃小菜;不想吃的時候,就少量多次;避免吃有刺激氣味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吃飯時放點輕音樂,但不要邊吃邊玩手機。飯後一兩個小時後運動一下,促進腸胃消化。長期食欲不振也可能是疾病信號,比如,胃腸功能紊亂、精神疾病,甚至腎臟疾病、心臟病、腫瘤等,要及時排查,儘早就醫。
睡眠:最關鍵的是規律早在戰國時期, 睡眠的重要性就已受到醫界重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十問》,就記錄了戰國時期宋國名醫文摯給齊威王的養生建議:「臣為道三百篇,而臥最為首」。這裡的「臥」就指睡眠。清代醫家李漁曾指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北京回龍觀醫院情感障礙病房主任、副主任醫師王寧表示,睡覺是人體對自身各個臟器、各種機能的修復和保養,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條件。當人在睡覺時,身體各個臟器處於休息和半休息的狀態,心跳會減慢,體溫略微降低,肝腎肺以及肌肉、血管、神經等都會進入排毒、自我修復的過程。而睡不好,自然容易生病。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的生物鐘運行機製成果中,列舉了經常熬夜的十大危害:會毀容變醜;頭上出現斑禿;出現突發性耳聾神經衰弱;頭痛失眠;傷害眼睛;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出現高血壓、猝死;容易得糖尿病;容易罹患癌症;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此外,長期失眠會導致焦慮抑鬱情緒,睡眠節奏紊亂等。如果一個人不睡覺,甚至會死亡。美國一位科學家曾進行過一個200小時不睡覺的實驗,結果一名參與者在3天後就開始發狂,一會兒捧腹大笑,一會兒嚎啕大哭,5天後開始出現幻覺,瘋瘋癲癲地胡言亂語。後來科學家經論證認為,人在不睡覺的情況下,大約10天就會死亡。
中國睡眠研究會2016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很大一部分國人都難以睡上好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且這個數據仍在逐年攀升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受睡眠疾病困擾,目前為止,已經確認了超過90種睡眠相關疾病,「打呼嚕」就是常見的一種,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障礙症」。
王寧強調,睡眠最關鍵的是規律。人體有適應性,長時間規律地按照一定時間段作息,身體也會慢慢調整。成年人每天正常睡眠時間應該在7~8小時,理想的時間是晚上10點到第二天的早上6點,可以往後推遲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但最晚別超過11點睡覺。需注意的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睡覺時的身體發育速度是醒著的好幾倍。幼年睡足覺尤為重要,嬰幼兒至少要睡12小時,兒童青少年要睡夠8~10小時。研究表明,睡眠最理想的環境溫度為22~23℃。睡前衝個澡,保持空氣流通,光線調暗,枕頭高度在8~12釐米,睡前不要吃太飽,不喝濃茶咖啡,不玩手機等都對睡眠有幫助。
性慾:需要正確認識北京回龍觀醫院情感障礙病房主任、副主任醫師王寧說,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愛和尊重和自我實現。通常來講,食物、呼吸、睡眠等都屬於低層次需求,這些得到滿足後才可能對其他有所追求。而性慾就是這些基本需求之上的,由人們對生育和繁衍的更多需要發展而來。從生理學角度來說,從青春期開始,隨著機體成熟,性需求變強烈。王寧稱,性慾的產生有兩條路徑,一方面與內分泌有關,另一方面與神經系統有關。如果神經系統、內分泌有疾病,性慾會受影響。過度壓抑,性慾得不到紓解,相關器官的功能結構也會紊亂,男性長期禁慾可能會患前列腺炎、過度手淫等疾病;女性則有陰冷、拒絕性生活的表現,長期下去,可能導致疲勞、焦慮、強迫等精神疾病。在人際關係方面,對性慾過度關注和壓抑的人,可能會出現社交恐懼,不自信甚至躲避。
「我們最需要正確的性觀念。」王寧表示,因性慾導致的問題十分多見。當前中年人很多處於無性婚姻的狀態,年輕人中一部分有過度縱慾、墮胎等問題,一部分則長期獨居單身,出現「冰與火」的極端局面。這都需要引起反思。性不是單純地繁衍後代,而是包含著理解、信任和愛。
首先,男女對性慾的神經傳導機制是不同的。男性是由生殖器向身體四周擴散,女性則是由周身向生殖器集中。因此,男女在滿足性慾的方式上會有所不同,男性主要是滿足生殖器刺激,女性則主要通過性幻想、愛撫、語言等感受。
其次,男女在不同時期的性慾不同。通常,二三十歲是男性的巔峰,女性由於受傳統觀念左右,這一階段可能會害羞、靦腆、被動;三四十歲時,男性控制能力增強,女性也能主動享受性生活,總體比較和諧,處於雙方的巔峰狀態;四五十歲後,男性的性需求變低,女性變高,這個時候,女性不要過多責備,要給男性信心;50歲後,男女性慾都減少,這時可多加強非性交流,比如更多陪伴、關懷、擁抱、親吻等;到了六七十歲,人也是有性慾的,因此不要把老人的性需求當成「老不正經」。
最後,健康的性生活需要好好管理。過度節食或飲食過於講究、抽菸喝酒、過度肥胖等對性慾都不好。要經常運動健身,遠離負性情緒。夫妻對性生活方式的理解不同,也會影響性慾,因此要多溝通。年輕人不應過度壓抑性慾,要積極擇偶結伴,但需注意性行為的安全性,不要進行不固定、無保護的性行為。
(來源:
《生命時報》第1351期報紙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