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18:42:57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微信公眾號
鱖鮭鯡鰣鰨鮋鯒鱨鮁鱧鰩
鯛鮣魨鰳鱘鰟鮍鯕鰍鰻鱺
……
你有沒有想過
把它們和那些水中遊動的魚
一一對應起來呢?
guì
鱖
這可能是最魚字旁最容易被念錯的字了
它確實有兩個讀音guì和jué
只有在特定詞語鱖鯞(zhǒu)裡才讀(jué)
指的是鰟鮍(pánɡ pí)這種魚
相比而言
鱖魚則更加有名
唐朝詩人張志和寫下的著名詩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讚美的就是這種魚的美味
鱖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
喜歡棲息於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
經常是白天鑽入洞穴石縫水草中
到了夜晚便出來覓食
而且它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味道鮮美吧
徽州傳統民間菜臭鱖魚就是用它做的
烹製前鱖魚要經過大通醃製
雖然聞起來有些臭
吃起來卻是香嫩可口
guī
鮭
科學家通過對古化石的研究證明
鮭魚在一億多年前
就已經生存在地球上了
鮭魚其實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魚
它出生在淡水的河流中
卻在成長期遊入大海
在鹹水環境裡長大
等到產卵期時又會長途跋涉
再回到淡水環境的故鄉生出下一代
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這一路遊回故鄉頗多障礙
據說能夠準確找到故鄉
全有賴於它超群的味覺
fēi
鯡
鯡魚的身體呈流線型
全身覆蓋著銀色的鱗片
像一支支銀色的飛鏢
鯡魚沒有自衛的武器
自我保護的唯一方式就是快速遊動
或集群不斷變化隊形
讓捕食它們的大魚無從下嘴
不過正是它們這種群集方式活動
反而給了漁民捕撈的機會
一旦發現魚群
現代捕魚工具極易捕到鯡魚
提到鯡魚不得不說瑞典著名的鯡魚罐頭
它用自然發酵的方式醃製而成
據說是世界上最臭的食物
被瑞典政府禁止在住宅區內開啟
更是被嚴禁帶上飛機
很多瑞典人愛它就像我們愛臭豆腐
即便用夾子夾住鼻子
也要吞下這散發著惡臭的美食
shí
鰣
鰣魚平時棲息於海水中
春末夏初便會溯河作生殖洄遊
幼魚在江湖內生長
一般長到150毫米左右入海
在海中發育成長
鰣魚在長江口下遊曾常年產量超50萬公斤
1974年更高產達157.5萬公斤
但因長江水體汙染日趨嚴重
加上捕撈強度過大
尤其是對幼鰣的過度捕撈
造成了如今鰣魚趨於滅絕的現狀
tǎ
鰨
鰨科是鰈形目下的一個科
它的身體呈鞋底狀或舌狀
最大的特點就是
眼位於頭的一側
前鰓蓋後緣不游離
它們平時潛藏於砂泥中
僅露出雙眼
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經過的小魚蝦
有些體色還會隨環境而改變
是偽裝高手
yóu
鮋
鮋頭大多刺
鰭棘粗且堅硬
有些魚的鰭棘帶毒
人一旦被刺到會疼痛異常
鮋廣泛分布在溫帶和熱帶水域
一般生活於巖礁間
因而也被稱為巖魚
yǒng
鯒
鯒魚又被稱為牛尾魚
生活在近海底層
通常棲息在水深不超過30米的巖礁地區
鑑於它的高蛋白低脂肪
特別適合減肥的人食用
cháng
鱨
鱨科是鯰形目下的一科
該科魚類是淡水夜行性魚類
棲息於河川溪流中
廣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
它們白天常躲在巖石孔隙
黃昏或夜間才出來活動覓食
我們吃麻辣火鍋必點的黃顙魚
俗名黃辣丁
就是鱨科裡的一種魚
bà
鮁
鮁魚餡餃子你肯定吃過
所以這個字應該並不陌生
我們吃的鮁魚又叫藍點馬鮫
是肉食性的兇猛魚類
不過因其肉堅實味鮮美
所以在分布區域內被大量捕撈
在日本內海還曾發生過局部消失
我國黃海、渤海藍點馬鮫漁業管理法規
和伏季休漁制度的實施
使其得到了有利的保護
開發利用趨於科學、合理
lǐ
鱧
鱧和鯉讀音雖然相同
但卻不是一種魚
鱧是鱸形目月鱧科下的一個屬
體側有黑斑
烹飪水煮魚或酸菜魚用到的黑魚
就是鱧屬裡的烏鱧
別看它肉質緊緻
頗受食客喜愛
在水裡可是兇猛掠食者
據說一條黑魚
吃光整個池塘的慘劇也曾發生過
yáo
鰩
鰩的身子扁平
尾巴細長
有些種類的鰩
尾巴上長著一條或幾條
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
鰩的眼睛和噴水孔長在頭頂
口、鼻和鰓裂在底側
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底棲生活
而逐漸演化出來的
diāo
鯛
我們日常說的鯛魚
通常指的是真鯛
也就是俗稱的加吉魚
常見的有紅加吉和黑加吉
鯛魚有個特別的本領
那就是變性
紅鯛一般都是
一條雄魚帶領十幾條雌魚一同生活
一旦雄魚死去
雌魚中較健壯的那個就會變成雄性
成為新的一家之長
yìn
鮣
鮣身體最大的特點
就是頭部下方有一個橢圓形的吸盤
那是由第一背鰭變性而成的
它通常單獨活動於近海淺水處
獨特的吸盤讓它能夠吸附宿主身上
隨著宿主四處遊蕩
鯨、鯊、海龜、翻車魚
甚至於小船都可能成為它「寄宿」的對象
tún
魨
每年吸引眾多老饕
冒著生命風險也要吃的河豚
就是魨科下的一種
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
在遭遇危險時
就會吸水或吸氣
使腹部鼓成一個球
魨科的很大一部分內臟、血液中有毒
如果誤食很可能會中毒身亡
lè
鰳
說鰳魚你可能不熟悉
但說起曹白魚、鱠魚你可能就知道了
其貌不揚的它
在中國漁業史上是最早的捕撈對象之一
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山東膠縣三裡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
就曾發現鰳魚骨頭
還有成堆的鰳魚鱗片
說明古人不僅活著的時候喜歡吃鰳魚
死後還要把它作陪葬品
xún
鱘
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
大家通常所說的鱘魚就是指鱘形目的魚類
由於自然環境改變和過度捕撈等原因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野生鱘魚資源明顯減少
處於瀕危狀態
其中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中華鱘
更是達到極危的級別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載
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
儘管它不是中國特產
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
páng
鰟
pí
鮍
說鰟鮍可能有點陌生
說四方皮可能湖北、湖南的小夥伴就聽說過了
鰟鮍生活在淡水中
是一種雜食性小魚
它體態優美、色彩豔麗
是我國著名的原生觀賞魚
上世紀60年代
鰟鮍以觀賞魚的身份進入了歐洲
被稱為中國彩虹
據說日本天皇還曾於20世紀90年代初
派人專門到無錫太湖邊來尋找它
qí
鯕
qiū
鰍
它是鯕鰍屬的一種大洋性魚類
它的頭很大
額部有一骨質隆起
隨成長而越明顯
尤以雄魚為甚
它們喜歡生活在流木和浮藻下
藉此隱藏自己的身體
待獵物接近後捕食
因此得了個「水下狐狸」的綽號
mán
鰻
lí
鱺
鰻鱺是一種江河性洄遊魚類
原產於海中
溯河到淡水內長大
後回到海中產卵
據說鰻鱺在「絕食」一年半後仍能生存
養殖的鰻鱺壽命可長達50年
而且它的性別也可在環境和密度的影響下改變
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
會變成公魚
反之變成母魚
圖自:視覺中國、123rf、網絡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