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孤僻,只是不喜歡人類

2020-11-29 騰訊網

這是半佛仙人的第321篇原創

1

我是一個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除非甲方給錢,不然我基本不會發任何關於自己生活內容的事情。

在我看來,在沒人給錢的情況下發朋友圈是一件只有損失沒有收益的事情。

因為,不論我發什麼都會有人不爽。

例如我發我恰到飯了,甲方覺得我亂說話,不爽;

朋友覺得他恰不到而我恰到了,也不爽;

父母會疑惑我怎麼不按時吃飯,更不爽。

總之就是,說得多,錯的多,那麼乾脆不如不說。

實際上,也這是朋友圈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社交距離的失控。

你打開微信微信好友列表看一下,並不都是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有。

你深夜發個傷感情歌,有人會過來問你怎麼了,就會有另一部分人覺得你在裝憂鬱。

你發自己買房了,有人會真心的為你祝福,就會有另一部分人咬牙切齒的咒你房子甲醛超標。

很多人就是這樣,見不得別人過得好,也不同情別人過得差。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同,也不必相同。

但很遺憾的是,大家都在我的朋友圈裡。

這就是所謂的社交失控,或者說現實中的社交距離在這裡失效了。

朋友圈作為一個社交平臺,裡面所有好友跟我的距離都是一樣的,同樣一條朋友圈,我老媽能評論,我老婆能評論,我同學朋友能,我的甲方也能評論。

這些不同的人跟我之間的社交距離是不一樣的,但朋友圈,不能體現出這種距離。

2

人在解決溫飽需求後,會進一步的產生情感需求,也就是社交需求,這是一種深刻在基因的東西。

社交網絡上的各種無聊怪誕的行為,在心理學上都可以將其總結為「自我展示」。

如果你善於觀察,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在社交網絡上展示的都是自身積極的一面,不是說態度積極,而是說能夠吸引異性、能夠展示魅力。

見面相識,聊天互動,增進了解是一件效率非常低下的事情。

但通過這種自我展示,展現自己的性優勢,我們可以快速吸引到與自身特質匹配的異性,因此,懂得自我展示的個體具有更強的進化優勢。

因此,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的大部分的行為基本上都是在向所有人大喊「我有這樣那樣的特質」「我是這樣的人」。

我是猛男,一身肌肉;

我會賺錢、開豪車、戴名表;

我身材好,胸大腰細S型。

有需要這些特質的異性火速來和我配對吧。

自然而然的過濾掉那些不受上述這些特質吸引的人,來的都是受用的。

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樣,羽毛一開,迷妹自來。

這就是自我展示的作用,快速的篩選、過濾、適配,降低時間成本。

當然,在現代文化的影響下,這些為吸引異性而產生的本能,已經脫胎換骨成了一種社交文化。

而自我展示,在脫離了「性」指向之後,結合了我們的社交需求,變成了一種社交指向行為,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個人特性的展示,通過展示內容,建立一種門檻,吸引同類,達成「社交」目的。

本質是在不同的人中,尋求情感共鳴。

比如,我發行業見解,是希望同行看我多牛逼,趕緊來誇誇我真厲害。

比如,我發搞笑段子,是想幾個沙雕朋友趕緊過來互相吐槽。

又比如,我發自己最近太無聊了,是想牛頓老師快點來找我峽谷開黑。

這就是自我展示,也就是社交現在的作用,通過篩選,找出你想要交流的目標人群,通過互動、聊天、吐槽,達成共識,確認自己的社會關係,進而完成自我滿足,填補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空缺。

3

但這種社交,是有門檻的,更準確的來說,社交是需要分級的。

原因無他,人性。

首先,內容永遠是需要跟人群對應的。

深夜加班發個奮鬥,是給老闆看的。

健康養生每一天,是給爸媽看的。

哀怨情歌,是給聊騷對象看的。

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能夠見到你真實一面的就只有那幾個關係最鐵的朋友。

我們不希望甲方、客戶看到自己生活中邋裡邋遢、滿嘴髒話、整天哈哈哈的樣子,我們也不希望自己追求的人看到自己在面對客戶、領導時客套、俗氣、虛偽的一面。

社交的核心依然是利益,職場、外部社會的社交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情感,生活關係的社交是為了自我滿足,社交的類型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和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建立不同距離的關係感。

這種對社交距離的微妙把握,是複雜人性必然會帶來的。

而如果把握失控,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

你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裡,到底有幾個看你不順眼的人,你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裡有多少個想把你打趴下的競爭對手,你更不知道你的好友列表裡隱藏著多少個暗搓搓記恨著你的人。

你發一條朋友圈慶祝自己升職加薪,只是想讓朋友知道你最近生活挺好還過得去。

你的同事看到覺得,都是一樣的工作,他比你還努力憑什麼升你不升他?你還敢發出來炫耀,於是有意無意跟你對著幹。

你發自己喜提奔馳,開著大眾的老闆看到了不爽了,覺得你這年輕人不懂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從此單位團建,外出開會,鄰市出差,只要用車的地方,永遠少不了你。

嫉妒,是人的天性,與人品無關,他們的內心不一定願意這樣想,但這種情緒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這是任何人任何時代都難以避免的事情。

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暴露在那些些我們不熟悉的、會眼紅我們的人的眼中。

而且,即便不說引人嫉妒,過多的暴露自己個人信息這種事也應該儘可能的避免。

雖然不一定會有壞處,但也絕對沒有好處。

所以問題就來了。

我們的社交需要分等級分距離,我們的社交內容需要適配到不同的人群,但朋友圈做不到。

朋友圈可以社交,但只能滿足一種「通用性」的社交。

朋友圈是微信的附屬產品,在微信成為主流通訊產品後,朋友圈就已經喪失了他作為「熟人社交」的一部分優勢。

因為微信太主流,用的人太多,每個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都是四五百人起步,既有家人,也有同學,朋友、同事、客戶、還有各種銷售、中介,構成成分非常複雜。

它更適合作為一種通用的社交工具,用來分享一些適合所有人看的內容,而無法滿足我們給「特定的人看」的需求。

最好的朋友,我們希望什麼內容都能讓他看到,老闆、上級、客戶,我們希望只讓他們看到我們成熟世故的樣子,普通熟人,我們希望讓他們看到我們優秀的樣子,但做不到。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說「分組」功能,但每次都要把所有的聯繫人都分好組太難了,就算好不容易分好組發出去了,回頭被人知道,或者手滑發錯的社會性死亡現場難道還少麼?

這其實就是太成功帶來的副作用。

因此,在朋友圈裡,我們很難去展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只能變現出自己在社會關係下的模樣。

要不就活在別人的眼中,活成一個優秀成熟的樣子。

要不就只看不發,少說少錯,成為朋友圈失蹤人口。

但這樣的社交,依然無法滿足我們最核心的社交需求,「跟好友的共鳴」。

在社會面前,表現一個成熟的樣子,如魚得水的處理社會關係,固然是社交的一種。

但最能滿足我們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的,是在最親密的人面前,展露自己真實、幼稚、脆弱的一面,也就是「做自己」,這才是社交需求中最根本的一種需求。

但現在我們只能成熟堅強,而無法脆弱幼稚。那些原本應該跟我們親密無間,跟我們無所不談的朋友,因為社交圈子的冷淡而逐漸遠離。

本來大家就忙,靠著看看朋友圈刷刷動態,互相調侃吐槽來保持了解,維持聯繫,現在連這種關係都越來越難維持。

原本用來滿足我們情感需求的社交,但現在卻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負擔。

4

實際上朋友圈這個問題是所有社交產品都會面臨的問題,因為產品做大,用戶就會多,用戶多,人員構成就會變得複雜,這是無法避免的「巨頭病」。

解決方法不是找另一個產品來替代它,而是用另一個產品來補充它。

微信是絕大多數人離不開的通訊工具,朋友圈雖然我不發,但它作為通用的社交用具依然不可替代。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在朋友圈這種「通用型」的社交產品之外,用另一種社交產品作為補充。

一種以「自己」為核心的純熟人社交產品,一種更輕度,更舒適,更自由,但有門檻的社交產品。

在這個產品裡,我們不需要偽裝成熟,不需要顧左右而言他,更不需要僅僅可能被人看到而不得不保持沉默。

我們不用導入通訊錄,不會被推薦什麼「同城的人」、「你可能認識的人」,所有的好友自己主動選擇。

我們可以拒絕那些不熟的人、關係一般的同事、同學和煩人的客戶,只留下那些我們想要看到和被他們看到的人。

我們可以在工作、生活之外,發一些自己的日常小事,在真正的好友面前中展示自己。

我們能夠跟交心的人,親密無間,跟不合適的人,兩不相見。

這才是一款理想的熟人社交產品。

但可惜的是,離感情太近的東西離錢就會太遠,這種缺乏明確變現路徑的產品很少會被資本認可。

你可以去市面上搜一下,主打純熟人社交的初創企業幾乎沒有。

成熟企業有是有,但少得可憐,去年騰訊就發布的7款社交產品,其中的6款都是打陌生人社交,只有一款叫「有記」的App做的是熟人社交。

除此之外,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社交APP 除了興趣內容就是約炮軟體,純粹熟人方向曾經有不少公司嘗試過,但大多很快就轉向更容易起量的陌生人社交。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陌生人社交永遠有機會,而熟人社交不到大後期都是地獄模式,都是要吃飯的,除了騰訊這樣的大公司,要其他的小廠用愛發電也不現實。

但也無需絕望,七個裡面還有一個「有記」,其實已經算很幸運了。

幸運在於即便很多企業為了盈利不得不放棄熟人社交,但依然有企業將它重新拾起。

像「有記」這樣的熟人社交產品,正好承接了我們對於熟人社交產品最核心的期待。

「有記」所有的產品邏輯都源於熟人之間的「強聯繫」,而目的也是在於通過了解彼此的近況,加強這種「強聯繫」。

一切的功能都始於「好友」,也圍繞著「好友」,就像一個純淨版的朋友圈,只屬於你和那幾個親密的朋友。比如說,在發表內容的時候,你就可以直接使用「&和朋友一起」,將你們共同經歷的事情用特別的方式記錄下來。而這些都完全只為好友打造。

整體功能非常簡單,甚至說得上單調,但也因此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份簡單。

如果你沒有加任何人,或許這裡就是你的專屬樹洞,如果你加了好友,那麼這裡是你們的秘密花園。

當你開始在這裡展示自己,當你的社交習慣開始在這裡形成,這個地方就會開始成長,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小小世界開始形成。

在這裡,沒有煩人的客戶,沒有嘮叨的親戚,沒有那些你發內容前還要想想他們看了會不會眼紅的表面朋友。

所有出現在你列表裡的人,都可以是你主動的選擇。

它像一堵牆一樣,給你在日常的大社交圈之外構建了一個既足夠親密又互不幹擾的小社交圈。

牆外的人看不到,牆內的人更自由。

5

社交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對於精神滿足的追求,它原本應該是一塊獨立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的情感自留地。

但隨著社交的過渡發展,很多時候,它正在失去原本的作用。

過多的關注,讓我們失去了「做自己」的權利,過多的雜音,讓我們看不到原本該看到的那些人。

我們是活給自己看,不是活給別人看,我們是活給好友看,不是活給陌生人看。

很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一直在嘗試著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企圖把陌生人變成熟人,把熟人變成好友,把好友變成摯友。

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人和人之間就是有遠近親疏的。

任何人之間都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有些人靠得太近會不適,有些人離得太遠則疏離。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好友靠得更近,讓陌生人保持距離。

社交是以距離為把控的,有遠有近,有所取捨,才是社交應該走的道路。

而現在,終於有像「有記」這樣的產品,真正的走在了社交之路上。

你只需要把朋友邀請發出去,剩下的就全都交給時間。

相關焦點

  • 孤僻敏感愛幻想?你不是怪胎,只是一類特殊的「高敏感人群」
    當然,這些「與眾不同」讓他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怪胎,也因此童年被孤立,長大後變得內向、孤僻。艾略特,是別人眼中的怪小孩。夜晚的時候,他看到一個怪物在他面前跳舞,於是他們成了朋友。然而,當他向父母哥哥提前這個怪物朋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相信他。
  • 一個性格孤僻的人自述及內心成長:人間不值得
    為了生活,不得不遠走他鄉的父母,即便生活的壓力如泰山一般壓在他們的背上,也沒有將我與兄長留在家鄉,而是選擇帶在身邊,雖不能給我們很好的物質奢求,但無論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儘量給予我們力所能及中最好的。或許是性格使然,從小我就有些孤僻,孤僻到,讓我在四年級的時候,一整個學期沒有一個朋友。
  • 「性格孤僻」的女人,大多是這種性格,人生路反而會越走越順!
    1.不說過多的話有些女人在生活之中並不合群,平常也不喜歡和別人相處,不愛說話,這樣的女人,在別人的眼裡看作是性格孤僻。確實從朋友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女人是沒有親切感的。朋友之間的聚會是為了溝通情感,為了快樂的相聚。而有的女人卻對這樣的交流方式選擇了拒絕,選擇了一個人的獨居歲月。
  • 心理學:性格孤僻的人,沒必要討好別人,持續做這幾件事改變自己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一個人的性格與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有關,所以要正視人與人之間的客觀差異。有的人性格開朗,有的人性格孤僻,客觀上來講,每一種性格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戴有色眼鏡看人,覺得性格孤僻的人很古怪,所以刻意疏遠他們。
  • 不合群、也不願意合群的星座,生性孤僻,不隨波逐流
    文 | 老巫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並不合群的人,他們生性孤僻,喜歡獨來獨往,不隨波逐流,很難輕易地融入一個圈子中去,那麼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是這樣不合群、也不願意合群的呢?
  • 性格比較孤僻的4大星座,不善與人溝通,常常感到孤獨
    在十二星座中,有幾個星座性格孤僻,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並不喜歡這樣,只是不知道如何熱鬧,所以常常感到孤獨,渴望歡樂。天蠍座天蠍座對外界總是比較防備,他們的性情比較直接,不喜歡奉承,也不喜歡裝腔作勢,在和不熟悉的人相處時,總是很冷漠,即使別人主動,他們也不會表現得太熱情,很多人認為他們的性格很孤僻。
  • 性格孤僻不合群的人,有三種能力很突出
    人類是喜歡群居的,往往在交往中尋找安全感,在相處中找到彼此的情感依賴。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在一個群體有歸屬感,所以為了這目的,往往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或者在一些無聊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像一些傳銷組織就是利用了人的群居心裡,每天都把所有人融入一個群體裡,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時間久了,很多人都經不住這個群體的誘惑,給你一種假象,找到了一種友愛的歸屬感。那麼性格孤僻的人有哪些能力呢?第一.孤僻的人,他思維裡並不太在乎歸屬感這個問題,或者不喜歡跟任何組織站隊。
  • 小花仙:性格孤僻的6位花仙精靈王,不滅忍百結和綺麗,你更喜歡誰
    有的性格開朗,有的性格孤僻,例如以下6位性格孤僻的花仙精靈王,不滅忍和百結上榜,如意也是其中之一。1.不滅忍不滅忍是《小花仙》裡唯一的神級精靈王,她是長壽花精靈王,同時也是精靈國高貴、傲慢、冷漠的神明。不滅忍實力強大,但是性格孤僻,平時都是獨自一個人待在終審之門,基本上沒什麼朋友,在她眼中,其他人都是螻蟻,即使實力強大的曼達,都完全不是她的對手。
  • 生活中,習慣獨來獨往的星座,性格孤僻、人緣差,但實力不凡
    事實上,他們並不是不願意交朋友,而是因為他們的交際能力很一般,好像總是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甚至即便有人主動靠近,他們也總是一臉冷漠,澆滅別人所有的熱情。他們性格孤僻,不擅長與人溝通,不喜歡花費時間去維繫這些人際關係,也習慣了獨來獨往的行事風格,所以人緣往往都很差,也沒有什麼朋友,但這樣的他們卻有著不凡的實力,憑自己也能闖出一片天。
  • 我喜歡你就是喜歡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你
    我喜歡你就是喜歡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你。1:人要懂珍惜,更要懂感恩,不要欺負忍讓你的人,不要無視包容你的人;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日子。
  • 蝴蝶效應:性格孤僻的人,如何成為「如魚得水」的社交達人
    你可以先把你喜歡的、感興趣的活動列出來,不管什麼活動都可以,比如爬山、看書、畫畫、養貓…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妨問問你的家人朋友,讓他們給一些建議。第二步:找圈子列出了你感興趣的活動清單之後,第二步就是去搜索圈子。
  • 我只是單純的喜歡這個遊戲,喜歡這個遊戲帶給我的情感
    只是覺得劇情到位而已。第五、六章的時候,霜星是真正讓我淚目的角色,我很少對遊戲有這麼大的情感,上一次還是看番的時候。霜星的一句話「我願意加入羅德島。」哇,那時候我真的有苦說不出。第六章開始,我逐漸不想繼續打下去了。我是開始厭倦了嗎,我開始不敢面對後面。(雖然我早已經被某些人劇透了)我想看看結局是怎麼樣的,又不想面對霜星的死亡。那時候我拖了兩周吧,沒有推主線。最後還是下定決心推完。
  • 我不是瘋子,我只是有點不正常!
    我是刀刀,今天給大家推薦4本「深井冰」主角的網文!我不是瘋子,我只是有點不正常!非正常人類異聞錄(精分三代)當刀刀看到這個非正常人類的時候,就覺得,好看的小說又來了。不同於多數無限流瘋子小說那樣,這個小說的主角也是精神病,但是小說劇情安排得很到位。
  • 孩子膽小、孤僻?家長不要焦慮,這可能是「高敏感兒」的表現
    小林說:「哥哥的性格比較外向活潑,弟弟就比較膽小、害羞、有些孤僻,沒想到兩個孩子的性格比較兩極化。比如說我理髮回來,總是弟弟最先發現我剪頭了,指著我的頭髮『啊、啊、啊』的叫。」小林有些擔心弟弟的性格太過敏感、孤僻、害羞,怕對孩子的社交有影響。
  • 曬曬周星馳如今住的豪宅,獨自一個喜歡住山頂,性格有點太孤僻了
    曬曬周星馳如今住的豪宅,獨自一個喜歡住山頂,性格有點太孤僻了說起周星馳,80後90後也是非常的熟悉,而且他還是香港電影界中的佼佼者,他搞笑的風格幽默又有個性,吸引了無數的眼球關注。周星星在電影界已經成了一個傳奇人物,而且他拍攝過的經典作品一點都不過時。
  • 高冷、孤僻、沒朋友,高智商的人不願和別人相處?心理學給你真相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談到高智商的人群時,他們高冷、孤僻、脾氣大是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讓人覺得難以接近。有心理學家分析說:高情商人群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這到底是心理學家的感官還是已經科學研究得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呢?
  • 孩子的「不合群」行為,家長可巧用5個方法調整,改變孤僻性格
    文丨晴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人類自遠古時期就習慣生活在群體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部分人自動退出了人群中,做起了「獨行俠」。他們有的或許一直盯著遠處玩耍的群體,有想要融入的心思,但不敢走上前,有一些孩子壓根也表現不出對於人群的興趣。只想趕快回家或是返回教室,對戶外的活動沒有任何興趣。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孤僻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各種各樣的朋友。但有一些孩子的確是天生比較內向,後天想要改變必須花家長很多的心思。
  • 世界上最容易「養死」的兩種貓科動物:性情太孤僻,從不會討好人
    世界上最容易「養死」的兩種貓科動物:性情太孤僻,從不會討好人據估計,在地球上,家貓的數據達到了驚人的5億隻,是貓科動物中當之無愧的數量冠軍,老虎、獅子、雪豹等所有野生貓科動物的數量加起來也比不上家貓的數量。
  • 新宮晉:我不喜歡人類只想到自己和人類社會,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新宮晉:「樂觀地想,我還是個小孩。我認為未來比回憶重要。我可以確定的是,我一生都將透過工作努力地捕捉自然的旋律,因為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不會忘記這事自己生長的星球。」雖然他不是「專門的繪本作者」,但是他所創作的每一本所散發出來的「自然力量」讓人驚訝。他說:「我不喜歡人類只想到自己和人類社會,對自然而言,人類並非特別的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擅長利用水、土、草莓、蝴蝶、顏色等自然元素,結合自己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創作出一部部具有對話和詩意的作品。
  • 蝙蝠:我不是針對誰,我只是雨露均沾罷了。
    於是就流傳起了一些謠言,諸如蝙蝠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是為人類量身定做的殺手云云。但是,其實蝙蝠從來沒有針對過人類,只不過是雨露均沾罷了。更為神奇的是,這些蝙蝠甚至連植物也不放過。如綠藻病毒,南瓜花葉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當然還有很多噬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