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女博士馬天瓊:潛伏7年發表世界頂級論文,或解決世界級難題

2020-08-20 寒梅瀝雪

堅持下去會收穫什麼?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成功,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得到了一堆「媽媽」?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全力以赴的人,時刻都要記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蟄伏了七年的蘭大女博士馬天瓊就以她發表的一篇世界頂級論文驚動了世界

晶體愛好者

作為一名八零後,馬天瓊在2006年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成功的考入了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本科攻讀學士學位。兩年之後進入了一位名叫塗永強的院士負責的實驗室進行科研見習。因為在2010年有過支教一年的經歷,再加上她學術成績優異,在2011年便被保送到了王為教授的課題組繼續研習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

因為馬天瓊本人十分喜歡有機化學,而王為教授的課題組剛好是偏重於這方面的研究,並且材料化學專業的背景為她做了輔助。所以雖然事很累,但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她也是樂在其中的

其實王為教授的課題組也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能去的,沒點實力還真不行。王為教授的課題組不僅僅是在中國本國,甚至在世界上都佔有一席之地,作為整個國際上較早的在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領域中開展的課題研究小組之一,研究人員也都是承擔著厚重的期望和沉重的壓力的。

當時整個國際的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並且有著巨大尺寸的單晶。那個時候很多人對化學這方面的研究和深入理解還是少之又少,更別說一些深奧的化學研究了。

馬天瓊那個時候剛二十出頭,雖然年紀小,但是在她的苦心鑽研之下,一款新的COF材料就出現了,並被命名為LZU-11。雖然是東西出來了,但是幾乎是所有人都對模型無印象,那時候的電腦技術還不是很高超,3D立體模型也不是很完善,於是馬天瓊繼續進行了苦心鑽研。

七年磨一劍

在研究的過程中馬天瓊發現自己的晶體學是一大漏洞,並沒有達到運籌帷幄的地步,所以開始進行了自學研究。與此同時她發現自己的計算機技能也不是很高超,所以馬天瓊繼續開始了自己的悶聲自學。

她是最努力的一個,但也是最沉默的一個。天天大早上就來到了實驗室,帶著的東西只有一本書、一臺電腦和一桶玻璃儀器,找到一個不會被人打擾的角落,她就進入到了自己的小世界中開始潛心學習。雖然她經常容易被忽略,但是王為教授卻一直在關注著馬天瓊,他對馬天瓊是寄予厚望,也是力所能及的幫助著馬天瓊進行相關課程的指導。

2013年,王為教授將自己偶然間遇到的專門研究藥物多晶型的殷小天博士介紹給了馬天瓊,希望可以幫助到她。果不其然,馬天瓊在和殷小天聊天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立即增加了自己的學識知識和文學素養,對學術研究是越來越廢寢忘食。

這種生活大概持續了一年之久,當她第一次看到了一個長大了的晶體的時候,仿佛是重獲新生看到了光明希望一般的激動和雀躍,簡直是喜上眉梢。甚至是分不清到底是現實還是夢境,自己拍了自己好幾下,告訴自己這不是在做夢,畢竟這是自己夜以繼日幾百個日夜才得出來的一點點進步。

雖然是有所收穫,但畢竟還是收效甚微,會不會中途夭折或者無功而返都是未知數。在老師同學的嚴重馬天瓊是在為了一位不知道結果的未來而努力,最後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現象與其到時候悔不當初,還不如現在就放棄,還不如早點完成畢業論文,抓緊時間畢業。

但是馬天瓊全部都善意的拒絕了,這個時候她變得很倔。此時的晶體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任何一位「母親」都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孩子」吧。當時的馬天瓊已經下定了決心,即使全世界都不支持她,她還是要堅定地走下去,因為是她自己選擇的路,她不會後悔的

六年之後,馬天瓊成功進入到了由北京大學研究員孫俊良的課題組織進行聯合培養。2018年成功的獲得了蘭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的她在北京大學為無機固體化學課題組開展的「博雅計劃」中繼續進行博士後學術研究。一年後進入了美國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

雖然學校和地點總在變,但是馬天瓊始終是記得她的晶體,對那些晶體的研究從未停止,一直是找到空閒時間就苦心鑽研。她的生活很簡單,上課時就是和學術研究作伴,課餘時間她就和她的「晶體」們待在一起,彼此互幫互助的成長

一朝試鋒芒

終於,在七年的苦心研究分析之下,她成功確認了LZU-11材料結構,其中還具有著極為罕見的lon-b-c3手型拓撲結構。她這個時候不僅僅是得到了單晶,同時發現了這個極為美妙的結構。這是何等的值得慶賀。而這一發現對於世界關於罕見高新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

只有毅力才會使人獲得成功,但是說到底,毅力的來源又在於毫不動搖的決心,以及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馬天瓊七年的努力被全部的整理成文,發表在了2018年7月6日的《Science雜誌》上,不僅是化學研究界的業內人士知道了她,很多尋常百姓也知道了這個奇女子,甚至是世界都對她有了了解。

縱觀馬天瓊,好像是除了學習就是研究,也沒什麼存在感,仿佛就和很多的「書呆子」差不多。默默無聞的做著研究,研究出來的很多東西我們這些平常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也都用不上。

很多時候,其實眼見不一定為實,很多人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努力,循序漸進,厚積薄發才真正值得大家驚呼和重視

很多人都會因為沒有一個人支持我而產生自我懷疑,站在人生的選擇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誰都不知道自己頑固堅持的夢想到底對不對。但其實頑固執拗有的時候要比隨波逐流好得多,做自己認為對的選擇,不放棄不拋棄,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獲得成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2年前,蟄伏七年,發表世界頂級論文的蘭大女博士,如今怎樣
    ——中科大物理學院女教授彭新華在一直是男性主導的科研領域,如今女性科學家也是層出不窮,在彭新華之後,有一位「女學霸」橫空出世,她就是蘭大女博士馬天瓊。6日,馬天瓊在美國《Science》(科學)雜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世界頂級論文——有關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領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一鳴驚人,震驚了整個科學界。
  • 發表世界頂級論文的蘭大女博士馬天瓊,近況如何?
    這些年高學歷人才的自殺事件依然屢有發生,我們很難想像他們這些常人眼中受盡矚目的明日之星,背後肩負著怎樣的痛苦。  初出茅廬,就是巔峰  2018年的時候,有關於馬天瓊的這樣一則消息不脛而走,她在世界頂級刊物美國的《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名字叫做《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本科四年、支教一年,馬天瓊的博士讀了整整7年。7年蟄伏,終於成就了一篇世界級影響的Science。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90後清華女博士白蕊:攻克世界級生物難題,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這位九零後清華女博士就是傑出青年的代表,她曾經攻克了多個世界性的生物難題,成為了我國科學界的傳奇,她就是白蕊。從小就成績優異,並且對生物科學十分感興趣1992年白蕊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普通家庭,與其他少年天才跳級學習不同的是,白蕊和我們普通孩子一樣經歷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和令人頭疼的高考。
  • 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4年8篇高水平論文,90後清華女博士太傳奇
    她是武漢大學這個985高校的本科生,又保送到清華直博,讀博期間發表8篇高水平研究論文,5篇發在《科學》期刊,3篇發在《細胞》期刊。普通學生拿個普通學校的國家勵志獎學金都難如登天,白蕊拿的是清華的國家獎學金和特等獎……最為難得的是,白蕊攻克了多個世界級難題,在多次世界級的競爭中快人一步。
  • 內蒙古女孩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讀博期間,她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還獲得了2017和2018年度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生獎學金。據了解,白蕊師從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間的課題是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來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發表的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被引用次數600餘次。
  • 國產女科學家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了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讀博期間,她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還獲得了2017和2018年度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生獎學金。據了解,白蕊師從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間的課題是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來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發表的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被引用次數600餘次。
  • 國防科大教授解決了世界級難題?但到現在沒人敢說對錯
    2000年初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的科學顧問委員選定了7個數學難題,每個難題的解決有百萬美元獎金,「NP=P?」正是新千年7大難題之首。1、NP=P?這個問題是否被解決,它需要世界上的頂級數學家們進行驗證,而不是憑藉著某一個雜誌的版面給予不確定性報導。
  • 國防科大教授解決了世界級難題?但到現在沒人敢說對錯
    多項式時間和非多項式時間消耗曲線對比圖也就是說,如果NP類問題無法在多項式時間內解決,那麼依照當前的計算能力基本上是無解的。所以,如果NP類問題能在多項式時間內解決,也就是NP=P,它所產生的意義不可估量。2000年初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的科學顧問委員選定了7個數學難題,每個難題的解決有百萬美元獎金,「NP=P?」正是新千年7大難題之首。
  • 90後科學家白蕊,4年取得清華碩博學位,解決多個世界級難題
    她92年出生,一般來說,清華碩博連讀,5年半到8年才能夠順利畢業,她只花了4年畢業。她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了科學領域當中多個世界級的難題。她到底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呢?一、把興趣變成一生的熱愛1992年出生的她,是一個典型的90後女孩兒。高中之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但是,她在高中的時候聽了一節很有趣的生物課,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還記得,那位生物老師講解的內容是母代基因和子代基因。
  • 清華特獎,3年發7篇頂級論文,施一公學生白蕊專訪:就是要攻克難題
    三年裡,白蕊已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和Cell上發表論文7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她成功解析了被認為難以捕捉的瞬變狀態剪接體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催化後剪接體)。
  • 蘭州大學女博士再發Science
    蘭州大學馬天瓊博士,蟄伏7年,於2018年,以一作的身份發表《Science》成果,當時轟動一時。但是這篇Science用到她在2018年《Science》上報導的新方法來合成材料、生長單晶以及解析結構,因此貢獻依然很大。
  • 中國在世界頂級刊物PRL發表的實驗核物理文章
    2009年,研究組首次對63Ge、65As、67Se的質量進行測量,由於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實驗完成後,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數據分析工作,並得到實驗結果。相關成果發表後,受到國際核天體領域的極大關注。經與國際專家討論,發現65As是研究X射線暴中核過程的關鍵核素,但這次實驗所得的6個統計數據還不足以解決核天體核物理方面的重要問題。研究組決定進行第二輪實驗。
  • 我科學家發表世界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完全證明
    新華網北京6月3日電(記者丁逸旻俞錚)兩位中國數學家近日在《亞洲數學期刊》最新一期雜誌上發表論文,運用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和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的理論,對世界級的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進行了完全證明。  廣東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中國旅美數學家、美國利哈伊大學的曹懷東教授在《亞洲數學期刊》6月號上發表了題為「龐加萊猜想和幾何化猜想的完全證明:漢密爾頓-佩雷爾曼關於RICCI流理論的應用」的論文。美國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稱這篇論文是最終解開龐加萊猜想的「封頂之作」。
  • 「復旦女博士劈腿」事件背後,是你不知道的「SCI論文」!
    大家可能對這名女博士,周旋於4名男博士之間,獲得的房子、車子比較感興趣。可大多人忽視這位「勇於獻身」的「自殺男博士」獻給我們的主角「女博士」5篇SCI論文到底有多值錢!SCI論文是指被《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論文。而對於所有博士生來講,SIC論文簡直就是讀博路上最為艱難的一關,能不能順利畢業,或者能不能畢業,往往都決定於有沒有一篇SIC論文。
  • 近日,湖南教授團隊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開年封面論文!
    近日,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譚靜強教授領銜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在Reviews of Geophysics發表了題為&34;的長篇論文,系統研究了新型波形類定位方法在多尺度地震定位中的重要進展和應用前景。
  • 他是中國天才科學家,解決了困擾世界100年的難題,少年強則國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中國在科技方面也開始嶄露頭角,國內湧現出了很多出名的科學家,他們為中國的科技做出了巨大貢獻,最有名的一位還是95後,他就是曹源,1995年出生在成都,13歲上高中,只用1年時間就學完了高中課程。
  • 世界級難題被我國巧妙解決,美國:看不懂中國,僅千隻羊就解決?
    於是,就產生了很多難題。事實並非如此。有一個世界級難題,美國根本想不到。再一次被我們國家巧妙解決的世界難題。美國:中國看不懂,一千隻羊也解決不了?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早以前,中國就開始使用光伏,而且在中國西部的某個地區,是個非常乾燥的地方。
  • 這位才畢業的90後國產科學家,破解人類基因之謎,攻克世界級難題
    經過了多次實驗,白蕊終於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首次成功解析了世界上被認為難以捕捉的瞬變狀態剪接體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催化後剪接體),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了該重大成果。這項發現在領域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並為該領域長達數年的猜想與爭論提供了最有效的證據。白蕊開始在全球科學界嶄露頭角,要知道,92年出生的她那個時候才24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