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不能僅僅有「夏天」的激情,更要耐得住「冬天」的寂寞,只要自信和堅持,「春天」自然到來,「秋天」才會碩果纍纍。——中科大物理學院女教授彭新華
在一直是男性主導的科研領域,如今女性科學家也是層出不窮,在彭新華之後,有一位「女學霸」橫空出世,她就是蘭大女博士馬天瓊。
2年前的7月6日,馬天瓊在美國《Science》(科學)雜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世界頂級論文——有關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領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一鳴驚人,震驚了整個科學界。
而為了這一天,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為教授課題組的博士馬天瓊,蟄伏了七年,在實驗室裡默默無聞地研究,在一次次失敗之後,依然鬥志昂揚。
馬天瓊是甘肅省臨夏人,200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學習。
本科四年,馬天瓊是大家口中的「風雲學姐」。她學的雖是物理專業,但不僅學習好,還愛好十分廣泛,是一個溫婉大氣的女主持人,又是思路敏捷的女辯手,也是學生們喜愛的副班主任「馬姐」,更是支持西部兒童教育,教孩子們知識的「馬老師」。
在本科四年中,馬天瓊先後獲得蘭州大學第十二屆「世紀杯」優秀辯手、西北民族大學與蘭州大學「迎新杯」辯論賽冠軍等榮譽;以及「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2010年本科畢業前,她入選共青團中央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支教一年,同時成為化學化工學院推薦免試研究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在榆中縣第二中學支教期間,她不怕辛勞,主動承擔了2個年級5個班的課程。工作量雖然很重,但是她覺得,這正是鍛鍊自己的好機會。
支教結束後,馬天瓊因出色的表現,榮獲「優秀支教生」、全國基礎教育英語綜合能力競賽「優秀輔導教師」等榮譽稱號。
2011年,馬天瓊完成支教,重新回到了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中。從此,她在王為教授課題組埋頭科研,蟄伏七年。
2011年,她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為LZU-111。那時候,大家對這種新材料結構的了解仍然很少,幾乎都依賴於對拓撲的模型的認識、想像和猜測。許多研究者甚至最後放棄對這種未知材料的研究。
然而,在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領域中的一個重大挑戰:如何獲得大尺寸和高質量的單晶,是馬天瓊認定的研究方向,她不想就此輕易放棄。她相信,只要自己耐得住「冬天」的寂寞,只要自信和堅持,「秋天」就會碩果纍纍。
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在2018年7月6日,她在美國《Science》正式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一舉成名。
此時,馬天瓊才坦然地參加博士學位答辯,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一舉成名之後的馬天瓊並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這恰恰是她一個新的開始。她知道科學無止境,她將繼續追尋下一個關於單晶結構的夢想。
於是,在2019年,她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進行博士後研究,繼續研究單晶的課題,為造福全人類而努力。
為了一篇頂級論文上,馬天瓊潛心耗費了七年,才得出成果,讓人敬佩萬分。
其實,許多學術界的研究者何嘗不都是這樣,在默默無聞中,深藏功與名,也許一輩子也研究不出什麼結果,但是他們依然是那麼執著和堅持。
憑藉這股韌勁,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馬天瓊再次驚豔世人。
對於蘭大博士馬天瓊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