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不再強制發表論文!」會產生這10種結果?現實可能是什麼?

2021-01-09 校園快報

日前,清華大學公布最新版《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眾媒體解讀清華大學不再強制博士生在讀期間發表論文。我們做個假設:清華大學開學術風氣之先,眾多高校隨後紛紛搖旗吶喊,循清華之風骨,紛紛廢除博士生發表論文的硬性指標,那時候真是風輕雲淡,天高氣爽,一種嶄新的學術風氣應運而生。最為一名苦逼舊制度下走來的博士,難免對新世界有種種遐想。

有一天,博士都不強制要求發論文了,世界會怎樣?

猜想一:

讀博必須發2篇C的江湖傳說逼退了一大批意於考博而又思想不堅定的人,這塊擋箭牌沒有了,估計更多的人蠢蠢欲動,反正權力啊、名望啊等各種社會資源都好使,最後混個10萬字畢業論文了事。

現實有可能是:各大高校取消了強制發論文的要求,但是隨後制訂了比發核心更難的配套制度。博士們都是笑著進來,哭暈了也出不去。

猜想二:

博士單身率直線下降,不用寫論文,大把時間可以談對象了,為國家解決了一大難題,清華作為改革先鋒榮獲「近10年最佳制度創新獎」殊榮。

現實可能是:博士的「剛」是鋼鐵的鋼,取消論文之後,才發現自己憑實力單身,以前還真錯怪了論文。

猜想三:

眾多女博士拿下博士學位的同時,還順帶生個娃,這被認為是人生贏家。以前這樣的贏家殊為不易,多少個日夜一邊哄孩子一邊讀文獻,現在好了,「人生贏家」只需專心看娃,終於可以「躺贏」。

現實可能是:女博士都生了兩個娃了,博導依然不同意在博論答辯的表格上簽字,再過一年博士就期滿了,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猜想四:

應屆考博的博士們根本不了解職場的殘酷,帶著滿滿的憧憬和僅有的一本畢業論文走進面試間,屢屢碰壁後,心生疑惑:為什麼用人單位非得要求學校根本不要求的那些事呢?是招聘單位太殘忍還是學校太殘忍?

現實可能是:到時以博士論文厚薄錄用博士,寫到1000頁以上者,或論文列印出來重量超過兩斤者直接給校聘副教授。

猜想五:

招聘市場上多了一批新求職者,在他們簡歷的上一份工作經歷中赫然寫著:曾任某C刊編輯。

現實可能是:代發C刊的失業更多吧,他們的從業人員要數十倍於C刊編輯呢!

猜想六:

男博士們已經退到後腦勺的髮際線,反常地逆向生長。國際最大植髮醫院將頒布「博士生不再強制發表論文」的高校告上了法庭。

現實可能是:果真!翟博士不怎麼發論文,就是沒有葛大爺禿。(對不起,葛大爺)

猜想七:

博士生導師嘗試使用電話等各種大家最常用的通訊工具都聯繫不到自己的博士,沒有論文這根風箏線,終於可以「放飛自我」了。

現實可能是:現在也聯繫不上啊,不信你催論文試試?栓住學生心的不是網絡聯繫方式,而是學位證。

猜想八:

學校圖書館管理員紛紛下崗,布爾迪厄、哈貝馬斯、麥克盧漢等這些長久沒有人借閱的作者圖書紛紛下架銷毀。

現實可能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哈貝馬斯的地方就容易有布爾迪厄。

猜想九:

一批二三線高校不但不廢除「博士生不再強制發表論文」的規定,反而變本加厲,要求在讀博士必須發表10篇C刊才能畢業,在學術產量上超過了清華北大等雙一流高校,終於揚眉吐氣,學校官網用最粗最大最黑的標題寫到:慶祝我校學術水平趕超清華北大。

現實可能是:我校在食堂價格上遠超清華北大多年,你見我什麼時候驕傲過?

猜想十:

博士們再也不看學術文章,最牛B的學術類號學術志破產,創始人學君流浪街頭,以乞討為生,有同情心的博士都在這篇文章後邊給學君打了個賞!

現實可能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

關於「博士生不再強制發表論文」,您有什麼猜想?歡迎文底留言。

來源:學術志 作者:學君 編輯:學妹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規定博士生未發表學術論文也可獲學位
    中新網8月2日電 華商報消息,陝西省一些學者對人大、北師大等取消「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叫好。近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從今年6月1日起,該校博士生即使未發表過學術論文,也能夠畢業並獲得學位。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近期,多所高校發文,不再將論文發表作為博士生培養的硬性指標之一,「苦論文」正在成為過去時。博士生在學期間是否要發表論文?《國務院學位管理條例》並沒有相關規定,但在各大學卻有不同的要求。許多學校還規定,如果在校期間不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則即使博士學位論文寫得再好,也拿不到學位證書。博士生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拿到學位,是高校的普遍生態。
  • 取消大學生發表論文硬規定?可能攪活一江春水
    而從現實來看,這種硬性規定,也確實滋生了很多代寫論文和發表論文的實際亂象,甚至還形成了一整套的產業利益鏈條。這樣一來,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論文是為了寫而寫,為了發表而發表,而不是為了真正搞科研而寫,不是為了真正呈現出自己的科研高水平而發表。那這樣做,就什麼現實意義了,大多發表的論文,也難掩淪為「雞肋」的命運。
  • 我校博士生首次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北京時間10月11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在線發表了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林克斌為第一作者,華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 percent》。
  • 一位博士生選擇自殺,在論文中了頂會之後
    頂會召開前9天,論文確定入選的中國籍博士生,自盡終結了生命。壓垮他的,正是這篇入選論文。他叫Huixiang Chen(陳慧祥)。佛羅裡達大學在讀博士生,2011年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2013年在哈工大獲得碩士學位。這是他讀博的第6個年頭,按計劃今年7月就能畢業。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前途也將無可限量。誰也沒想到悲劇如此突然。
  • 我的論文引用了中文參考文獻,這會影響論文的發表嗎?
    在《自然》最近的一篇通訊[1]中,Lazarev和Nazarovets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我們發現,審稿人要求(作者)去除引用非英文文獻的做法是不妥的……論文的評估應該基於學術標準,而不是膚淺的交流基礎。」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期刊並不向審稿人(或作者)提供關於引用非英文來源的說明,因此你就無法確定審稿人會作何反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博士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 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 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 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發表論文的時候可以借鑑他人的論文嗎?
    各高校為了解決畢業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學術不端問題,使用了一些論文檢測系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論文查重軟體」。由於每個學校對於抄襲比的要求不一樣,有些要求嚴格的要低於10%,有些松的要求30%以下,不管怎麼樣,只要沒有低於那就是不通過,哪怕是多出那麼一點。處罰的輕,就是延期畢業,相反就可能取消學位。
  • 他倒在博士生論文開題報告會上
    墓主人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博士生導師、學報主編嚴高鴻。他是該學院「首屆名師」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軍事思維學科帶頭人,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2010年12月18日,他在博士生論文開題報告會上突發心臟病溘然長逝。
  • 新聞 《Statistica Sinica》在線發表統計學院博士生論文
    統計學國際知名期刊《Statistica Sinica》近日在線發表了統計學院博士生劉關福的研究論文「Using differential variability
  • 博士生的論文查重率30%大概是什麼樣的
    那麼這個30%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論文查重率30%,說明了這篇論文的文章重複率佔了30%。論文中30%的重複部分與知網論文查重系統中的資料庫資源重複了。很多人都會將重複率30%定為初稿降重的目標,因為一般論文查重的重複率都會要求在30%以內的,重複率大於30%就會直接被判定為不合格,就無法順利的參加論文答辯,同時畢業證書也無法拿到。但是對於博士來說,論文重複率僅僅是30%是遠遠不夠的,官方標準發布了博士生的論文重複率要在10%~15%之間。
  • 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該文件於1983年成為學校一級制度,此後歷經九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是2014年。修訂後的《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而原《規定》要求博士生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
  • 電子科大「開掛」的博士生,4年發表21篇SCI論文 - 紅星新聞
    大三開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裡,童鑫共發表SCI論文21篇,其中9篇論文發表在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發表論文很難嗎?據該教授介紹,雖然發表SCI論文的難度確實因研究領域而異,某些學科領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勢,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發表SCI學術論文,還包含有一區文章(一區一般是各領域的top期刊),平均下來每年要發表5篇左右,這幾乎可以用「開掛」來形容。
  • 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原標題: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近日,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這位講師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
  • 成都理工大學:對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的SCI論文,不再予以認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這文章關於OA期刊論文不算數的內容,如下:成都理工大的論文政策裡,明確標明OA期刊不再予認可。是的,中科院TOP期刊不行,SCI一區也不行!自然指數排名的計算,其實也是看論文發表情況,但統計對象卻只有精挑細選的82種期刊。在這些期刊中,也不乏OA期刊:除兩面大旗之外,還有《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eLife》等。一說到開放獲取的期刊,就好像是只要你花錢了,論文一定能發的感覺。
  • 作為科研人,為什麼一定要發表「單一作者」論文?
    讀博士期間,要有意識地撰寫、發表一兩篇「單一作者」論文,培養自己的獨立科研能力。畢業之後,在一生的科研生涯之中,也要持續地發表一定數量、一定比例的「單一作者」論文,這是成為優秀科學家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科的不同,這個「數量」、「比例」可以比較高,也可以比較低,但不能是零。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華為今天的底氣,來自於10年前這篇23頁的論文!
    大家今天講5G標準對人類社會有多麼厲害,怎麼會想到,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
  • 研究生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該由誰取消
    據澎湃新聞網報導,10月24日,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委員蔡昉建議,「立即糾正大學發展中的一個錯誤導向,取消對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這是一個不恰當的規定」。  不少輿論認為,要求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在讀期間撰寫、發表論文,是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定,因此,應由教育部門出面取消。
  • 電氣學院博士生論文在納米材料領域頂級期刊 Nano Letters 發表
    西安交大電氣學院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一維納米雜化結構的合成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In Situ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 Hybrids with Alternate MoC and MoS2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of MoS2」發表在納米材料領域頂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