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逃離地球太空建新家園?蟲洞可望不可及

2020-11-28 驅動之家

一些科學家認為現在出手逆轉氣候變化為時已晚,地球變成一個不適於居住的星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最近的熱門大片《星際穿越》提出了一 個設想,我們可能在將來不得不逃離瀕死的地球,尋找另一顆適居行星。這種科學幻想能夠成為現實嗎?物理學定律和工程學法則能夠給出我們答案。

大自然為我們設置了速度極限,也就是光速,每秒大約18.6萬英裡(約合每秒30萬公裡)。此外,這也是所有相對速度的極限。如果光線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達到 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在一年內抵達這個地方。宇宙浩瀚無邊,從地球發出的光線需要大約8分鐘才能抵達太陽,抵達距太陽最近的恆星需要3年,抵達銀河系中心 需要2.7萬年,抵達另一個星系則需要200多萬年。

由於恆星系統之間的超遠距離以及光速這一速度極限,上演星際旅行面臨怎樣的難度我們可想而知。每一個科幻小說作家在描述星際旅行時都需要解決這兩大難題。最近,科幻界將目光聚焦「蟲洞」或者「時空扭曲」,即扭曲時空的四維結構,讓宇宙內的兩個空間點之間形成一條捷徑。對這種可能性進行的分析雖帶有數學的嚴謹性,但相關研究顯示這種捷徑可望而不可及。研究發現除非能夠找到一種與我們所見到的任何物質的特性截然不同的物質,否則的話,這一想法只能是一種幻想。

當前以及可預見未來的太空旅行推進系統立基於牛頓定律。為了獲得前進的動力,我們需要向後噴射物質或者通過撞擊,利用反作用力向前行進。即使藉助當前性能最 為卓越的推進系統,宇宙中也沒有足夠的質量驅動只搭載一個人並且以半光速行駛的星際飛船。即使相對速度只有光速的0.01%,成本也是一個令人敬畏的數 字。雖然科學家提出了熱核推進等更為先進的推進系統,但在不久的將來出現的先進推進系統設計也只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幾而已。

距離遠加之速度慢意味著星際探索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天體生物學家認為銀河系存在大量適居行星,最少有萬分之一的恆星系統擁有適居行星,最多可達到十分之一。鑑於恆星之間的距離極遠以及我們所能達到的速度非常有限,往返於兩個恆星系統之間需要數百年到數千年之久。

何為適居行星?天體生物學家認為所謂的適居行星就是一顆環繞類日恆星運行並且存在液態海洋的行星。但人類需要的適居性光有水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外出活動和 定居。地球的大氣層和生態系統是地球獨特的進化史的結果,其他任何行星上出現同樣進化的可能性極低。儘管當前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地球仍舊是迄今為止我們能夠在銀河系找到的最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

氣候學家警告稱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不到10%便會給人類造成毀滅性影響。類地行星擁有自身的獨特生態,最好的情況是擁有一個無法呼吸和貧瘠的環境, 最壞的情況是存在致命毒性。如果讓人類在這樣的行星上生存,需要對其進行改造,也就是所謂的地球化改造,從無到有再建大氣層和生物圈,根除所有本地生態系 統。這是一項異常龐大的工程,要比將地球環境恢復到原始狀態複雜的多。

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是,人類是否願意到其他行星上殖民?鑑於往返恆星系統之間需要數百年時間,星際旅行者在保持他們的生活方式時必須擺脫對行星的依賴。他們的飛船就是他們的棲息地,需要實現自治和自給自足。

實際上,他們不需要找到一顆適居星球並對其進行改造,只需要在太空中建造一個棲息地即可。從經濟的角度上說,建造一個太空棲息地要比改造整顆行星的成本低得多,也更節省資源。美國宇航局呼籲研究人員研究詳細的計劃,設計旋轉的棲息地,能夠容納數萬或者數十萬居民,建造這個棲息地所需的材料可以從直徑幾百米的 小行星上開採。這種建造方式的成本遠低於太空殖民,後者需要將數百萬噸建築材料送入太空。

太陽系擁有數百萬顆這樣的小行星,能夠支持數倍於地球的人口。利用小行星上的資源建造太空棲息地要比改造火星簡單得多,後者不僅需要耗費驚人的資金,同時還需要研發一系列新技術。

太空飛行商業化能夠大幅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藉助於規模效應和可重複使用火箭,太空發射的成本將從每公斤數萬美元減至每公斤數百美元。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 有機會進入太空。小行星資源的誘惑加速了商業競爭。一顆數公裡大小的金屬小行星蘊藏的鎳、金以及其他貴金屬數量可達到地球已探明儲量的數百倍。

天基太陽能設施能夠提供近乎無限的可再生能源,但前提是在太空建造太陽能設施的成本具有可行性。與汽車和電腦一樣,空間技術的發展將呈指數增長。在不久的將 來,我們將建造軌道棲息地,利用來自太陽、地球和小行星的資源讓棲息地的居民擁有和地球上的人一樣的生活方式。如果地球失去適居性,我們無需前往另一個恆 星系統,尋找新的人類家園。

軌道棲息地的建造需要太空工業達到相當的規模,這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尤其是在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失去適居性,迫使我們向 太空移民的情況下。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研製出曲速引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相關焦點

  • 科幻片裡逃離地球的N種方法
    假如我們的家園即將滅亡,我們應當如何尋找新家園?在琳琅滿目的科幻影視作品裡,我們能找到各種不同的答案。不過,在細數舉例之前,我們也不妨再來回顧一下《流浪地球》裡頗具想像力的人類逃亡「五步走」計劃: 其一,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其二,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其三,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當人類藉助更先進的儀器設備,認識超出銀河系時,終於,宇宙浩渺無際的神秘面紗揭開了。此時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家園,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多麼的滄海一粟!因為地球在銀河系是渺小的,銀河系在整個眾多宇宙星系中,也如地球一樣,塵埃得不值一提。
  • 人類未來能否利用蟲洞來穿越時空?蟲洞長什麼樣?
    蟲洞,簡單的兩個字實際上蘊含著宇宙中最玄妙的內容,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毫無疑問,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蟲洞只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現實中無法捉摸。那麼蟲洞的存在是否空穴來風呢?蟲洞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長什麼樣呢?
  • 關於蟲洞,你知道多少?盤點一下十部和蟲洞有關的科幻電影
    針對蟲洞的常見理解以下幾種:第一種理解認為蟲洞是一種空間的隧道,它是通過捲曲空間來縮短兩個空間之間的距離。第二種理解認為蟲洞連接著黑洞和白洞,黑洞是一種吞噬一切而且只進不出的天體,而白洞則是黑洞的反面,它是不停的往周國空間吐出東西。第三種理解認為蟲洞是時間隧道,通過蟲洞可以回到過去或者前往未來。
  • 何謂蟲洞?十部科幻電影幫你了解蟲洞假說
    本次我們來對有關「蟲洞」的科幻電影做一個盤點,我們常說的「蟲洞」實際上是「時空蟲洞」的簡稱。「蟲洞」的概念最早於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提出,此後1935年由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加以完善,因此「蟲洞」也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
  •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萬般無奈之下,人類開啟了宏偉的太空移民計劃,企圖穿過打破距離限制的蟲洞,找到可以延續人類火種的「孿生地球」。問題接踵而至,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太空飛船,駛向浩瀚宇宙尋尋覓覓的做法,是可取的嗎?人類真的可以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實現讓宇宙中任何有可能生長生命的空間都染上生命的色彩!這一偉大命題嗎?
  • 宜居帶中的克卜勒22b,最接近地球形態,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嗎?
    2009年,NASA克卜勒任務正式啟動,主要用來在太空中尋找類地行星,從而尋找地外生命、可移居家園和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轉眼之間10年過去了,如今,克卜勒任務一共為人類找到了2700候選行星,其中與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數量超過200顆,超級地球行星數量達到了680顆,而處於宜居帶中的行星數量有54顆,這也說明生命,極有可能在宇宙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
  • 地球未來命運是什麼?即便迎來毀滅,人類也可能帶著它逃離災難
    筆者:三體-小遙眾所周知,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它孕育了無數生命,同時也承載了無限的希望。在人類不斷進行太空探索的背景下,地球未來的命運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有關地球終結時間的各種推測中,資源枯竭說、核戰爭毀滅等言論佔據很大一部分,而科學家則認為,人類或許成為地球命運的決策者。一方面,人類雖然只有幾百萬年的進化歷程,但是我們的進化速度和智慧發展水平是整個地球上的佼佼者,至今都無法找到任何一個能夠與人類相比的生物,說人類是地球的決策者一點也不為過。
  • 如果給《星際穿越》10分的話,《流浪地球》可以得幾分?
    ,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無法生存的威脅。這時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中的土星附近發現了一個蟲洞,通過它可以打破人類的能力限制,到更遙遠外太空尋找延續生命希望的機會。一個探險小組通過這個蟲洞穿越到太陽系之外,他們的目標是找到一顆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在這艘名叫做「Endurance」的飛船上,探險隊員著面臨著前所未有,人類思想前所未及的巨大挑戰。
  • 蟲洞是什麼?電影《星際穿越》中是如何依靠蟲洞在星球間穿行的?
    電影《星際穿越》是一部史詩級的科幻驚悚片,講述了包括由於氣候變化而逃離地球,以及蟲洞和時間膨脹等方面。影片中有許多有趣的概念,這些概念帶有不同程度的科學準確度。因此,繼續閱讀本文,我們一起找出庫珀(電影《星際穿越》男主角Cooper譯名)精彩旅程中理論上可能實現的東西。毋庸置疑,本文會對影片情節造成一點破壞。
  • 高冷得最徹底的三大星座,難以靠近,更難交心,讓人可望而不可及
    他們往往高冷得最徹底,讓人難以靠近,同時更難交心,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而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我們固然不能否認,一旦讓天蠍座真正接受了一個人,那麼必然是相當熾熱的存在,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天蠍座從來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射手座:很容易靠近 我們在這裡說到射手座的高冷,可能不少人會感到疑惑,甚至說相當的不解。畢竟,射手座這類人給我們感覺上去,從來都是相當的柔和,相當的容易靠近。
  • 假如有一天地球毀滅了,劫後餘生的人類還能去哪個星球呢?
    比如說有一顆隕石從隕石帶之中突破重圍向著地球直衝過來。它可能擁有著上百公裡的直徑,並且攜帶著極端恐怖的能量,人類根本無法將之擊潰,必須逃離這顆星球,若是這樣的話,我們有可能真的躲過這場滅族危機,真的會有人可以倖存下來,並且保留住這個文明種族的最後火苗,將之在另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再次把它的榮耀重新燃起嗎?
  • 《第二銀河》全球玩家共建和諧太空家園
    大陸地區星門開啟當天,眾多指揮官駕駛太空艦船穿越浩瀚銀河爭奪宇宙霸主,史無前例的星圖規模、真實模擬的太空星系、完美還原的星球外觀,快來《第二銀河》挑戰刺激的蟲洞環境,探尋宇宙起源的奧秘。,儘可能的為玩家帶來了沉浸式的太空科幻遊戲體驗。
  • 《星際穿越》中的蟲洞,會給絕望人類帶來希望嗎?看他怎麼說
    地球的命運是什麼?會像《星際穿越》那樣荒漠化嗎?人類的生活將何去何從?電影中我們的救世主庫博和他女兒的到了黑洞的數據,並帶著人類逃離地球,人類也逃離了危險。裡面他們是怎麼拯救人類的呢?蟲洞又是什麼?讓小編帶你看看吧!
  • 為何很多患者卻說可望而不可及?
    至此之後,患者在面對癌症的時候,就可以挺直腰杆,與癌症正面對抗,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又不少患者反映,對這些藥物真是可望而不可及!那麼,為什麼22種抗癌新藥已經進入醫保,患者依然出現可望而不可及的現象呢?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 「在太空俯瞰人類美麗的地球家園,是完全看不到國界的」
    這些祝賀在國外網友中引起了熱烈反響,雖然其中不乏一些諸如「中國的技術是偷來的」「中國要佔領火星」等「無腦黑」的聲音,但更多的是對人類探索太空成就的祝賀我堅信,太空探索代表著人類的極致,激勵所有人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太空探索將我們所有人團結在一起。
  • 蟲洞旅行理論上並非不可能,人類可穿越蟲洞?
    蟲洞旅行是太空科幻小說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假想中的太空飛船可以通過穿越蟲洞來實現超光速旅行(FTL,faster-than-light),瞬間到達在空間上離自己非常遠的地方。這篇名為《人類可穿越的蟲洞》(Humanly traversable wormholes)的論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arxiv.org 上。
  • 為何霍金催促人類逃離地球?他發現了什麼?
    例如他曾不止一次地在各個場合表示,宇宙才是人類的未來,逃離地球是人類拯救自己的唯一方法。2017年6月,霍金在挪威一個科技節上闡述了他對宇宙和人類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他認為由於面臨著資源枯竭、物種滅絕、森林大面積減少以及人口爆炸等因素,所以只有宇宙能夠承載人類文明的未來。
  • 地球有多渺小?旅行者號:我回頭望了一眼,那個暗淡藍點就是地球
    古人把地球看成這個宇宙的中心,認為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我們早就知道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雖然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陽系中一顆普普通通的平凡星球,但是它對於我們來說,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我們的地球母親。
  • 「星際穿越一」飛向太空
    導致了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布蘭德教授對此早已有了答案,原來在前幾年,宇航局就在太陽系中發現了一個蟲洞,而這個蟲洞還會長時間開啟,他們可以通過蟲洞進行跳躍去往新的宇宙星系。驚訝的庫珀問道是誰把蟲洞放在了哪裡,布蘭德教授的解釋是「他們」,也可以理解為其他星系的物種。「他們」預示到了地球會有滅亡的一天,所以為了幫助地球上的人類逃脫地球,在土星附近放了一個蟲洞,這樣地球上的人類就可以通過蟲洞進行跳躍,去尋找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