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可樂和牛奶上熱搜了,為什麼呢?請戳視頻。
視頻中,把牛奶和可樂倒在一起,能看到可樂顏色變淡、容器底部有灰黑色的沉澱。
看到這裡之後,很多小夥伴不禁擔心,如果可樂和牛奶如果一起喝的話,這些沉澱會不會變成胃結石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實驗中產生的沉澱到底是什麼?
沉澱是碳酸鈣嗎?
有,但只佔其中一點點。
北京農學院生物學院化學系副教授鄭燕英曾做過這個實驗,並對反應生成的沉澱物,通過離心實驗進行分離,分離出來的沉澱中加入鹽酸,沉澱幾乎沒有分解。
用高鈣牛奶做這個實驗的話,分離出的少量白色沉澱遇到鹽酸會溶解並放出氣體。
這說明牛奶和可樂混合,會生成一小部分的碳酸鈣,但它不是主要的沉澱物,而生成的這些碳酸鈣,是可以被胃酸中的鹽酸分解掉的,並不會在胃中形成結石。
我們平時吃的大部分的補鈣的藥,成分就是碳酸鈣,食用並不會有形成結石的風險。
反應生成的沉澱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蛋白質變性。
蛋白質是由多種胺基酸通過肽鍵構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的變性。
蛋白質變性後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如溶解度降低而產生沉澱,因為有些原來在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由於結構鬆散而暴露出來,分子的不對稱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擴散係數降低。
而在這個實驗中,將含有大量酪蛋白的牛奶倒入酸性的可樂中,酪蛋白變性後沉澱下來,就是我們看到的絮狀物。
酪蛋白有一個性質是遇鹼溶解,鄭燕英副教授在實驗中,向沉澱裡加入氫氧化鈉,結果沉澱完全消失,因此證明了沉澱確實是變性後的酪蛋白。
變性之後的酪蛋白會形成胃結石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這種變性之後的酪蛋白本身比較鬆散,進入人體之後,在各種蛋白酶、胰肽酶等的作用下,會變成身體能吸收的營養物質被吸收掉,並不會形成結石。
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蝌蚪君用富含蛋白質但含鈣更少的豆漿分別倒入了可樂和雪碧進行試驗觀察。
豆漿+可樂視頻
豆漿+雪碧視頻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豆漿與碳酸飲料反應的速度更快,很快就形成了從上至下的氣泡、液體、沉澱的分層狀態。
蝌蚪君兒時還曾經把豆漿和橙汁兌到一起,結果也是一樣的,混合物會由於蛋白質遇酸變性而形成沉澱(當時還不到10歲嚇傻了O.O)。
實驗條件下,活性蛋白質遇酸變性形成沉澱的反應在食物中很容易發生,只需混合酸性飲料(如橙汁、碳酸飲料)和富含蛋白質的飲品(如牛奶、豆漿),並不是什麼很罕見的「毒性反應」。
如果是喝下去的話,反應情況取決於兩種飲料飲用量的多少、飲用間隔時間、是否伴隨其他食物等,因此胃裡的反應相對複雜,不可一概而論。
但正如前文所說,即使同實驗結果相同,反應物也不會在胃裡形成結石的。
所以,關於可樂和牛奶,反應確實神奇,但是並不會有什麼健康隱患。如果有謠言蹭熱度,大家不要上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