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聯繫的,有的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有的則含義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絲」,則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漢文帝,「孝文"是諡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根據其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稱號,有褒有貶,如範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厲王的「厲」是貶。
C.坐姿有多種:「常同席坐」這個「坐」與我們現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則是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如「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於後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稱為「正宮」或「中宮」。「中宮」「正宮」也就成了皇后的別稱。
3、下列文化常識有誤的一項是()【結合《孔雀東南飛》、《過秦論》】
A.「往昔初陽歲」中的「初陽歲」是指冬至以後,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農曆七月七日,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用針作各種遊戲);「下九」是指農曆每月十九,在漢朝,這天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應」中的「六合」,與《過秦論》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們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黃昏」、「夜半」、「人定」、「雞鳴」、「平旦」五個詞均為古代表示時段的名稱,若以時間先後為序,可排列為「夜半、雞鳴、平旦、黃昏、人定」。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裡、父老鄉親。
5、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後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諡武勇的諡是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范文正公。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於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勳而世襲官職。
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7、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歲稔不足支數日」中「稔」意思是「莊稼成熟」。
B.「前撫王之誥、魏學曾相繼綏輯」中「綏輯」意思是安撫集聚。
C.「釐兩京、山東、陝西勳戚莊田」中「釐」意思是治理處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獲得」,「致仕」意思是獲得官職。
【原文:張學顏,字子愚,肥鄉人。登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遼鎮邊長二千餘裡,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鄰敵。官軍七萬二千,月給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馬則冬春給料,月折銀一錢八分,即歲稔不足支數日。自嘉靖戊午大飢,士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撫王之誥、魏學曾相繼綏輯,未復全盛之半……時張居正當國,以學顏精心計,深倚任之。學顏撰會計錄以勾稽出納。又奏列清丈條例,釐兩京、山東、陝西勳戚莊田,清溢額、脫漏、詭借諸弊。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學顏有力焉。學顏八疏乞休,許致仕去。卒於家。】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褐」,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
B.「外姻」,由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
C.「臨幸」,專有名詞,特指古代帝王親自到達某處。
D.「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
1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熊概,字元節」,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C.「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史記,吳太伯世家》索引說:「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中原地區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1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東」,地理區域名,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當時稱崤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
B.「萬世」,萬代,諱指國君死;諱稱死,還有「崩」「薨」「卒」「不祿」等。
C.「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形容心胸狹窄。
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130篇。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中國古代官職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B.大業、義寧:隋代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繼位後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C.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江表。
D.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侄殺叔、甥殺舅等為「弒」。
【原文:沈法興,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陳特進、廣州刺史。法興,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陽賊帥樓世幹舉兵圍郡城,煬帝令法興與太僕丞元祐討之。義寧二年,宇文化及弒煬帝於江都……時齊郡賊帥樂伯通據丹陽,為化及城守,法興使果仁攻陷之,於是據有江表十餘郡,自署江南道總管。】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冠族指的是當地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後也指國家。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署」有代理、暫任或試充官職之義,文言文中假、代、攝、權、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義。
B.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開始帝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每個皇帝對應著一個年號。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號。
C.「太師」一職為周代首設,後世多作為重臣的加銜以示榮寵,並無實職。
D.「行伍」是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行,五人為伍。後世多用「行伍」泛指軍隊。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
B.教授,學官名。始於宋代,為講解經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
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
D.受禪,是中國古代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舊皇帝讓給的帝位。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
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1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於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1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髮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部伍」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隊。
C.「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
D.「伯」是古代爵位稱呼,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2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的人。
B.「臺閣」在東漢時是尚書省的別稱,因漢尚書臺在宮禁內,因此有這一稱謂。後泛指中央政府機構。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稱功曹史。西漢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參與一郡事務。
D.「桎梏」,中國古代的刑具,指腳鐐手銬。在手上戴的為桎,在腳上戴的梏。
2018屆高三古代文學常識練習題答案
1、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2、C(「常同席坐」與我們現在的坐姿不同,因為有「席」,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
3、C(《孔雀東南飛》的「六合」是指年月日天幹地支都相適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
4、C(「察茂才」「舉孝廉」是自下而上)
5、B(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6、D(「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7、D(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8、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為「隋煬帝大業年間」)
9、D(博士:文中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0、D(《論語》不是「六經」)
11、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
12、D(應為「紀傳體)
13、D(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14、A(冠族指的是當地顯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15、B(一個皇帝的年號可以有一個乃至多個。)
16、C(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
17、C(嫡長子繼承制,繼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18、B解析:解說有誤,根據上文「孝敬皇帝未嘗南面」應該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左右為區別尊卑高下的標誌之一,普遍實行於各種禮儀之中。由於君主受臣子朝見時,南面而坐,左東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東,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開,若官位高者有東,卑者在西,則尊右賤左;反是,則尊左賤右。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匯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有別,情形各異。備考注意近代的以「左」為尊,主要是明清以來形成的。(解答這一類題目必須調動知識積累,同時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
19、A(「總角」指的是未成年時梳的髮髻,不分男女。)
20、D(在手上戴的為梏,在腳上戴的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