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有趨氧、啄食、趨溫等特點,了解魚的這些習性特徵,對於垂釣過程中選擇釣點、餌料搭配有相當的幫助。回到釣友的問題「魚的趨溫性應該怎樣去理解」,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及對魚習性的認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敘述,具體如下。
1、魚的趨溫性的兩個方面
2、釣魚過程中,利用魚趨溫性的具體表現
魚的趨溫性的兩個方面
魚有趨溫的特點,具體則變現為了兩個方面:一是趨於最適宜水體溫度的水域;二是趨溫水溫穩定的水域。那麼兩者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呢?
▲趨於最適宜水體溫度的水域
每個魚種都有其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比如鯽魚在16-25℃最活躍,而鯉魚在20-30℃範圍內覓食最積極,一旦水溫過高或過低,偏離最適宜水溫,魚的活性、覓食積極性都會受到抑制,嚴重時直接停止攝食。像冬季許多淡水魚當水溫過低時,停止攝食,即使鯽魚、鯉魚等在冬季依然覓食的魚,與夏季相比,攝食量大減,魚口也輕。
所以水溫變化時,魚表皮感知水溫變化的細胞、神經、側線等將溫度變化信號反饋給魚的下丘腦,魚及時做出反應:一、通過魚的遊動,像水溫高或低的水域,即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域遊動、棲息;二、通過體液,包括組織液、體液等調節體溫,使之升高或降低,整個過程也需要其他器官的配合。比如冬季魚多棲息在深水區、背風向陽的水域,恰是這兩個水域水溫相對較高的原因;而春季特別是仲春、晚春水溫提升,此時的魚多向淺水、岸邊遊動覓食,而這正是淺水的水溫已經滿足魚需求的表現。
▲趨於水溫穩定的水域
前文提到,魚調節體溫的過程中,需要其他器官的配合,整個過程不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魚自身還有強烈的不適感,尤其是水體溫度短時時間變化超過5℃時,即魚體溫調節短時間高於5℃時。
因此魚除了趨於在最適宜水溫的水域外,還趨於水體溫度水域穩定的水域,這點在冬季尤其明顯。冬季水溫低,但深水區,特別是水深超過3米時,3米以下的水域因有上層水體的隔絕,受外界冷空氣、陽光輻射影響較小,水溫穩定不宜波動,且水溫隨深度緩慢提高,因此冬季魚多棲息在深水區,當上層水溫短時間上升時,魚群也很少上浮的原因。
釣魚過程中,利用魚趨溫性的具體表現
上文介紹了魚趨溫性的特徵,那麼釣魚過程中,是如何利用魚的趨溫性的呢?
1、春釣淺,冬釣深的由來
釣魚諺語「春釣淺,冬釣深」,既是利用魚趨溫的特點。冬季深水相對淺水,溫度高且穩定,更利於魚群的逗留、棲息;而春季水溫回升,淺水水溫已滿足魚的需求,加之岸邊食物豐富,魚所以春季多向淺灘,特別是鏵尖、洄水灣、緩坡、深淺交界處等水域聚集。
2、水草處垂釣
不管是冬季,還是夏季,在水草處垂釣,一般都會有不錯的魚情。冬季水草遮風禦寒,營造出一片水溫相對高些的水域,利用魚群的棲息;而夏季水草遮陽避暑,與直接受陽光照射的光水區相比,水溫低,也利於魚群的棲息。因此魚群多聚集在水草,是魚趨溫性很好的證明。
3、冬季連續陰天也可有好魚情
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但有時依然有不錯的魚情。如果冬季連續多日陰天,氣溫、水溫相對穩定許多,此時的鯽魚沒有體溫調節帶來的不適感,活性、覓食慾望得到恢復,所以有經驗的釣友多會選擇這樣的天氣垂釣,遇到好魚情的概率並不低,而至恰是魚趨於穩定水域很好的說明。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魚趨溫性兩個主要的特徵,接著從3個不同的實際案例情況說明,釣魚人如何利用魚的趨溫性的。其實魚的各個習性特徵,是相互影響、作用的,魚的每個行動幾乎都是幾個特徵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魚遊向淺灘,也有啄食性的作用。所以釣魚人在判斷魚情時,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這樣判斷更準確。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