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愈發難釣,關鍵是因為影響魚情的因素眾多,相互作用、錯綜複雜,但拋開這些細碎、凌亂的細枝末節,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待,辯證的思考,更能發現釣魚中存在的一些規律。本文所探討的便是,釣魚領域中的「移形換位」,充分利用了魚的各個習性特徵,順著魚的「思路」發現更好的魚情。
移形換位發現更好的魚情
所謂「移形換位」指的是針對魚所逗留、棲息的水域環境,充分了解其特徵,探知魚在其中不適的因素,利用魚趨溫、趨氧、擇食的習性特徵,發現最佳垂釣場所或水域,具體如下。
1、動水選靜,靜水選動
自然水域流水現象頻發,特別是秋季農田灌溉的時候,北方的許多河流都會有專門的開閘放水期,這個時間段流水頻繁、水流速度大,此時河流中的魚通常會向水流緩慢,乃至靜水狀態的區域遊動,比如大橋兩側、水草附近、回水灣等位置。再者因水流的帶動,水流安靜的區域,聚集了大量的植物碎屑、浮遊生物、小蟲等,給魚提供豐富的食物,進一步吸引魚的逗留、棲息。所以動水中選靜水垂釣,常用不錯的魚情。
湖泊、水庫等都有支河,不斷地注入水流,所以在入水口處常泛起水花。相較而言,湖泊等大面積的水域近似靜水,而支河則是動水,有經驗的釣友常把釣點設置在入水口附近,水流傾瀉與空氣激烈碰撞、接觸中,匯入大量空氣,所以這裡溶氧量充沛,魚活性高,覓食積極。
小結:魚有尋食而動,趨氧的特點,是魚自身的習性特點,在上述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釣魚人充分利用了這個特點,準確地判斷出它的分布,恰好地順著魚的「思路」。
2、水草「密中選疏、疏中選密」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可見水草在釣魚中的重要性,比如水草可為魚提供植物碎屑、浮遊生物等食物,還能為魚遮風避寒,是魚不可多得的場所,而在釣點選擇上也有技巧。
「密中選疏」意思是在稠密的一片水草中選擇相對稀疏的水域垂釣。水草稠密意味著通風效果差,嚴重時水體溶氧量低,夏季也不利於熱量的散失,魚遊動也極為不便。相對稀疏的水草空隙間,會有四週遊動的魚在此穿行,所以在此垂釣,魚口頻繁。
「疏中選密」則是在一片稀疏的水草中選擇較為稠密的地方垂釣,稠密意味著食物豐富一些,遮陰禦寒效果強,魚也喜歡棲息,安全度也高。所以在此垂釣,常用個頭肥大的魚上鉤。
小結:選擇水草處垂釣,與魚的覓食、趨溫、趨氧等特點,都有一定的關係。而選疏、選密,則是水溫或氧氣某一方面佔了優勢,魚會則優選之。
3、肥水塘中選瘦水,瘦水塘裡選肥水
「肥水塘中選瘦水」:肥水塘的形成與水體裡含有大量的水藻、水草、有機物等有關,通常顏色呈暗綠色、能見度差。這裡活躍的魚,不缺食物,個體肥大、身體黑黃,遇到夏季高溫時,水草會消耗大量的氧氣,才是的魚活性差,覓食不積極。所以資深釣友通常觀察塘的四周,尋找活水注入口,水口出水體偏瘦,食物稀少,但溶氧量豐富。在這裡設置釣點,用味型清淡或原味餌料,對魚極具吸引力。
「瘦水塘裡選肥水」:瘦水塘水體偏瘦,則水質清澈,水中少浮遊生物、藻類,魚缺少可吞食的食物,所以對餌料有強迫的需求。而瘦水塘有少許水草的水域,水體偏肥些,會吸引大量的魚群聚集而來,所以將釣點設置在此,魚群密度大,窩料聚魚難度低,使用高蛋白的腥餌,上魚速度會快一些。
小結:上述「肥中選瘦,瘦中選肥」,魚的覓食特點極為關鍵,魚長期使用味道濃烈、營養豐富的食物,則會對清淡的餌料感興趣;而水體缺少營養充足的食物時,則對高蛋白的食物敏感些。
其他「移形換位」的垂釣思路
上文三個經典、常見的「移形換位」的垂釣思路,其實在實踐中,仍有不少的例子,比如風浪中選無浪,無浪中選風浪;凹凸不平、水底複雜的水底下,選擇略微平緩、有坡度的;斜坡眾多、水底略微平緩,則選擇水底複雜、溝壑叢生的等等,儘管例子不同,情形各異,但都是基於魚的習性特徵,充分讓魚的微小需求,最大程度地放大,並加以利用。
寫在後面
釣魚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人釣的是魚,應以魚為中心,所有的垂釣方法,其實都是利用魚的習性特點,在此基礎上,讓魚儘可能「舒適」的吃餌、吞食。上文的幾個經典實例,釣魚人可在野釣中實踐,會對魚,乃至垂釣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