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性的太陽風暴,或許並不罕見,甚至是頻繁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簡介:太陽持續用小型等離子噴射物,即太陽風,炮轟地球。一般而言,地球磁場可以吸收這些電子衝力,在磁場兩級產生炫目的極光。但是有時,這些太陽打出來的「噴嚏」足以強到撼動我們整個環境。據研究,被我們熟知為太陽風暴的極端太空天氣現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頻繁。

像這樣強大的風暴足以摧毀我們的衛星和電網,而人類可能每25年就要經歷一次。

圖解:2013年6月20日晚11:15(美國東部夏季時間),太陽射出了太陽耀斑(左側),隨後噴出了穿過太陽大氣層的日冕物質。圖源:NASA Goddard

太陽不斷用稀疏的等離子束,也就是太陽風轟擊地球。通常情況下,行星的磁屏障會吸收這些帶電粒子的衝擊,並在它們湧向地球磁極時產生極為絢爛的極光。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太陽就會打一個非常強大的「噴嚏」猛烈撞擊我們的大氣層。

圖解:2017年6月25日拍攝於國際空間站的綠色極光 圖源:NASA

這些嚴重的太空天氣事件(被稱為太陽風暴)壓縮了地球的磁屏障,釋放大量的能量致盲衛星,破壞了無線電訊號並使整個城市陷入電力中斷。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一項研究表明,它們可能比我們曾經預想的更加普遍。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份可以追溯到1868年的地球磁場變化目錄,該目錄顯示了地磁活動的最強峰值與最嚴重的太陽風暴是同時發生的。他們發現過去150年裡有42年都發生了嚴重的太陽風暴(這些風暴可以幹擾衛星、破壞通訊系統),並且在這些年的6年裡,或是每隔25年,都發生了最為極端的風暴——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與幹擾的「超級」風暴。

圖解:2017年發生的太陽風暴 圖源:百度

「我們的研究表明,一場超級風暴的發生會比我們想的更加頻繁。」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一位太空天氣研究員,同時也是研究的合著者理察·霍恩在一份聲明中說,「不要被統計數據所誤導了,太陽風暴隨時都可以發生,而我們根本不知道是在何時。」

來自太陽的襲擊

對於這項新研究,研究人員參考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地磁指數,即aa指數。

自1868年以來,該指數記錄了地球磁場的變化,這是由位於地球相對兩側的兩個研究站所觀測到的,一處在澳大利亞,另一處位於英國。每隔3個小時,各研究站的地面傳感器就會記錄磁場活動的局部變化情況。在結合每站點的日均值後,科學家們就會了解到整個星球上磁場活動的大致情況。

圖源

:NASA

由於研究學者僅僅關注過去150年裡最為極端的太陽系活動,他們就把重點放在每年記錄的地磁峰值的前5%。基於這個數據,學者們將1868年至今地磁活動最嚴重的10年進行了排列。從最活躍到最不活躍的年份分別是:1921年,1938年,2003年,1946年,1989年,1882年,1941年,1909年,1960年和1958年。

毫不奇怪的是,大多數年份都與強烈的地磁風暴的發生有著莫大的聯繫。

英國華威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主要研究作者桑德拉·查普曼通過電郵告知生命科學,她表示,最早的報導與發生在低緯度地區的極光(北極光)以及對電報通訊的破壞有關,隨著航空和無線電的廣泛運用,各種報導集中在對這些設施

的破壞情況上。

例如,根據一篇2001年發表在《大氣與日地物理學》雜誌上的報告,1921年5月發生的一場地磁風暴造成了全球範圍內的廣域無線電和電報中斷,導致了至少一名報務員的儀器著火,同時大火還點燃了他的辦公室。在比平時低得多的緯度上,人們也可以看到南北極光(在太陽風暴期間增強)。一個天文臺聲稱探測到了薩摩亞島的南極光,而該地僅位於地磁赤道以南13度。

最近的太陽風暴,例如在2003年萬聖節席捲地球的巨大耀斑,幹擾了通訊衛星並且導致其它的太空飛行器失控。1989年3月,一場巨大的太陽風暴使加拿大魁北克全省陷入了黑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長達12小時之間沒有電可以使用。

近20年內,地球都沒有遭受過一次超級太陽風暴的襲擊(雖然在2012年我們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有潛在性破壞影響的太陽拋射)。

自那時起,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網絡化,更為依賴衛星。查普曼說,我們還並不太了解下一場超級風暴會對社會產生什麼確切的影響。同時她又補充道,像這樣的研究會幫助科學家預測強大的太空風暴在給定年份裡襲擊地球的可能性,這樣可以更好地讓科學家們做出應對措施。

圖解:太陽風暴,日冕物質拋射,拍攝於2002年太陽活動周期的極大期 圖源:NASA

當太陽的表面有大量太陽黑子時,強有力的太陽拋射就會更加頻繁的發生。在被稱為太陽活動極大期的時期內,太陽黑子活動大約在每11年達到峰值。上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期發生在2014年。

作者: Brandon Specktor

FY: 菜頭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特稿:被「誤讀」與「妖魔化」的太陽風暴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張淼)日前,一條「毀滅性太陽風暴將導致大規模停電」的新聞在國內網絡廣泛轉載,引發不少民眾對太陽風暴的困擾與擔慮。    事實上,太陽風暴並不神秘,也並不罕見。只是在部分媒體高喊「狼來了」的報導下,太陽風暴被「妖魔化」。
  • 太陽風暴來襲!太陽風正在「傾瀉」,科學家:引發g1級地磁風暴
    提起日冕物質拋射,大家都不陌生,這就是太陽風暴的來源,強大的伽馬射線暴能夠對附近的行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天文學家證實,地球目前正處於一場太陽風暴中,這場太陽風暴的威力可能足以影響地球的科技發展。一般來說,太陽風暴對以衛星為基礎的技術是有害的,因為它們會加熱地球的外層大氣,導致大氣膨脹,使衛星信號更難到達地面,同時它也會產生罕見的極光。提起太陽風暴的危害,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會影響軌道上的衛星,可能導致GPS導航、手機信號和衛星電視的信號缺失。更重要的是,粒子的激增會導致「磁氣圈」中產生大電流,從而導致電力線中的電流高於正常水平,並且導致變壓器和發電站爆炸和斷電。
  • 極具毀滅性的太陽風暴可能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更常見
    太陽以一縷名為太陽風的等離子體持續轟炸地球。 通常來說,行星的電磁屏障會吸收這些帶電粒子的衝力,並在這些電粒子湧向地球的磁極時產生極其美妙的歐若拉。但有時太陽打一個噴嚏就足以讓地球不堪重負。這些名為太陽風暴的惡劣天氣事件,壓縮了地球的電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幹擾衛星、阻斷無線電信號,甚至使整個城市陷入電力癱瘓。
  • 科學家發現:毀滅性的太陽風暴通常每25年左右襲擊地球一次
    這些粒子可能來自日冕物質拋射(CME)、同旋轉相互作用區(CIR)和日冕洞,它們釋放出的高速太陽風的速度是普通太陽風的兩倍。最著名的地磁風暴是1859年的卡靈頓事件。卡靈頓事件也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地磁風暴。這場風暴摧毀了世界各地的一些電報系統,引發了一些火災,甚至震驚了一些電報運營商。
  • 厄爾尼諾更加頻繁?地球氣候或在大變!地中海也出現「罕見風暴」
    作者:文/虞子期全球氣候的變化真的是越來越極端化了,我們以前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氣候現象都在頻繁出現,所以如今的極端天氣已經不再屬於罕見的情況了,而是一個常態化的模式。現象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則新報告,那就是在10月下旬,地中海出現了「罕見風暴」,什麼情況?地中海都能出現風暴,這氣候還能如何改變,該現象已經被衛星所拍攝到,從衛星圖像可以明顯看到地中海上空出現了低壓區,形成了一種不尋常的風暴類型,通常被稱為「medicane」。
  • 太陽風暴是什麼?太陽風暴的影響及風暴時間
    2、太陽風暴基本性質  在太陽系中,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氫,25%的是氦,還有其他一些痕量雜質。目前還沒有精確的測量結果。2004年的Genesis的取樣分析還沒有結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為緊急降落,被損壞了。這是因為它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沒有打開降落傘。在地球附近,太陽風速為200-889km/s。
  • 常識|什麼是太陽風暴?
    義大利的託斯卡納等廣大地區的電報站機器都出現了閃火花現象,甚至電線也被熔化了。2、1989年3月太陽風暴-魁北克省大斷電事件1989年3月,日面上出現了一個超級活動區,該活動區掀起了一場劇烈的太陽風暴,使地球上發生了一次史上有名的強磁暴,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災難。
  • 罕見雙重太陽風暴將襲擊地球 美國發出預警
    參考消息網9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罕見的雙重太陽風暴預計將在美國時間11日晚間至12日抵達地球,GPS信號、無線電通信和電力傳輸可能會受到幹擾。路透社9月11日報導稱,太陽風暴(也就是日冕物質拋射,又稱CMEs)一般用不著發出特別警告,然而這兩輪太陽風暴的間隔時間很短且直衝地球而來,因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空間天氣預報中心不得不對此發出預警。
  • 如果「卡林頓事件」超級太陽風暴發生在今天 會迎來世界末日嗎?
    據歷史資料記載,當時一股龐大的太陽日冕物質被噴射到地球的磁場中,形成了史詩般的電磁風暴。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撞,強烈的極光照亮了世界各地的天空——伴隨的極光甚至在低緯的加勒比海地區也能看到。隨著橫掃全球強大的電流,這次事件的影響遠遠超越了神馳目眩的視覺奇觀。
  • 太陽風暴:如何形成?有何影響?
    科學家預測太陽風暴的能力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未來爆發時科學家可以根據對太陽黑子的追蹤做出警告。正文:太陽風暴是我們恆星經歷的最迷人和最危險的活動,它們從太陽表面爆發,並將其速度最快的粒子雨夾雜著輻射穿過星際空間。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在其爆發後的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影響到地球以及其他星球。
  • 深度分析:罕見的太陽『超級耀斑』如何使地球『癱瘓』?
    2003年12月2日,一場被稱為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太陽風暴從太陽表面升起。地球上的生命如果沒有太陽的持續照射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太陽時不時地會爆發,有時強烈到會中斷手機通話,使電網癱瘓,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還會引發火災。
  • 科學家警告:毀滅性颶風或更加頻繁!氣候變化將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篤學明理洞寰宇9月6日,大西洋蘿拉颶風正在美國東南沿海和北加勒比海地區肆虐,以241公裡/小時的最高風速襲擊路易斯安那州,成為有史以來襲擊該地區最強大的風暴之一而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警告性結論稱,如果我們無法解決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這種毀滅性的颶風會變得更加頻繁。研究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 事業單位備考:關於《太陽風暴》考點
    太陽風暴,為自然現象,是指太陽上的劇烈爆發活動及其在日地空間引發的一系列強烈擾動。義大利的託斯卡納等廣大地區的電報站機器都出現了閃火花現象,甚至電線也被熔化了。  2、1989年3月太陽風暴-魁北克省大斷電事件  1989年3月,日面上出現了一個超級活動區,該活動區掀起了一場劇烈的太陽風暴,使地球上發生了一次史上有名的強磁暴,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災難。
  • 揣測太陽的喜怒哀樂,實時模擬太陽風暴,這些就是科學家幹的好事!
    但有時,太陽上會爆發巨大的耀斑,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熱物質拋入太空。幾天後,這種物質以太陽風暴的形式撞擊地球,可能會損壞衛星,擾亂GPS導航,甚至導致停電。在2019年完成的一個項目中,由莫斯特爾領導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個特別詳細的太陽風暴傳播模型。目標是明確的,想要預測太陽風暴,有幾個太空探測器可以跟蹤離地球一定距離的太陽風暴。在20世紀90年代,SOHO探測器是第一個記錄下來的,今天還有帕克太陽探測器和另外兩個名為STEREO的探測器。所有這些探測器都在黃道面內或黃道面附近移動,黃道面是行星繞太陽運行的平面。
  • NASA稱今年將發生毀滅性太陽風暴 專家:尚不能預測大小
    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預報臺臺長薛炳森,求證太陽風暴是否會真的發生?   薛炳森:太陽風暴,就好像是太陽上的火山噴發,太陽上咱們看到的黑子,其實就相當於太陽的一個個的火山口,它在逐步的在積累能量,黑子越大,能量越高,它能量積攢到一定程度以後,也會爆發。  可是,太陽風暴畢竟不是火山噴發,有著自身特點。
  • 太陽風暴來了
    就連光明溫暖的太陽,也並不總是溫和平靜的。對於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人類來說,太陽是光明與溫暖的來源,但在它平靜溫和的外表下,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所形成的「太陽風暴」會以高能帶電粒子流和磁化等離子體的形式,衝擊地球的磁層,引發地球上的一系列問題,電影《2012》甚至將太陽風暴與世界末日相聯繫。太陽風暴真的有如此大的威力嗎?2012年已經到來,人類又該如何面對?
  • 太陽風暴造成的可怕情形,你知道多少?
    地球磁場的強度不足以阻止,地磁被逼退,風暴襲擊地球引發浩劫。這個現象被稱為卡林頓事件,截至目前為止,這是記錄上最糟的太陽風暴。還好這發生在我們還沒有先進科技的年代,對太陽磁性的怒火沒有那麼脆弱不堪。1859年太陽風暴比發生在1989年3月13日的強三倍。在他開始的三天前,天文學家觀察到太陽表面大爆發。
  • 太陽風暴襲擊地球:或將破壞衛星、引起電網波動
    【每日科技網】  科學家表示,由太陽表面的三個大「洞」發出的強烈太陽風暴已經開始轟擊地球。  風暴的強度可能會破壞衛星、引起電網波動,並引發極光。  快速運動的太陽風暴產生於太陽通向太空的磁場,在衛星圖像中顯示為遼闊的黑色區域。
  • 地磁風暴、太陽風暴,哪個都惹不起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研究人員警告稱,高速太陽風撞擊人造衛星將帶來毀滅性損害,可能導致人造衛星電子元件過載,太陽風能夠一次性損壞人造衛星數百個電子元件。一項針對太陽風暴的「最壞情況」的最新研究表明,太陽風暴比地磁風暴的破壞性可能要大得多。這項研究分析了多年以來的人造衛星數據,發現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電子輻射可能在5天或者更長的時間內保持異常高的水平,即使太陽風減弱之後也是這樣。因此,人造衛星上的電子元件遭受太陽風暴侵襲後,將達到較高的危險等級,很可能被損壞。
  • 繼「奧陌陌」之後我們又迎來一名「星際訪客」,或許他們並不罕見
    根據觀測和分析,這顆彗星在到達其最近的接近點(近日點),屆時它距離了太陽3億公裡(1.9億英裡)。這大約是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兩倍。綠線顯示了2I/鮑裡索夫的估計軌跡。其直徑在2到16公裡(1.2到10英裡)之間,圖像顯示出它具有典型彗星排氣的模糊輪廓,甚至還有彗尾。兩次分析——一次是顯示彗星顏色的光學圖像,另一次是顯示其化學成分的彗星光譜——表明它類似於來自遙遠奧爾特雲中的太陽系長周期彗星,而不是來自更近星際的短周期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