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鋼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中的民族元素探析(二)
陳 楠 (信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三、旋律中的斯拉夫性(一)簡約的旋律構成
就像德沃夏克曾經評論過的舒伯特那樣,德沃夏克也「不是藝術作品的結構設計師,而是旋律學家」。1清麗、直率而具有獨創性的旋律正是德沃夏克音樂力量之所在。
德國著名的評論家庫爾特·霍諾爾卡這樣評論過德沃夏克的十六首《斯拉夫舞曲》:「這十六首曲子是具有創造性的溫婉抒情、節奏鮮明、響亮悅耳的成功之作,它們勝過勃拉姆斯的《匈牙利狂想曲》一籌。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民間風格是通過音樂大師高超的樂句表達的;而在德沃夏克的作品裡,所有的旋律都是作曲家獨自創造的……」。2
具體到《斯拉夫舞曲》(op.72)中,八首作品的旋律進行基本上都是以規整、級進進行為主,最大的跳進是以簡單的八度跳躍為主;旋律的外型,有歡快愉悅、連續的階梯型旋律,也有漸入高潮的離心式小跳進行等,總之在急速、簡潔的旋律中襯託出歡騰跳躍的場面。例如:
在序幕式熱鬧的第一首舞曲呈示部第一個主題中,一個快速的上行進行,緊接著連續平穩的三小節小跨度級進(見譜例8)
譜例8:
第二個主題以及主題的變型也是類似的處理,平穩但卻場面性十足。
第七首,急速的南斯拉夫科洛舞曲,歡騰的群舞場面都是用快速的四度以內離心式小跳進旋律表達出來的,主題以G音為中心,做下行的離心進行,在不斷反覆中心音的同時,迅速到達高潮,奠定了舞曲熱鬧非凡的基調。
在這部作品中,還有很多情緒比較舒緩優雅的舞曲,而它們更是運用音階式的級進、八度的和諧進行和小調式相結合,表現斯拉夫民族音樂中所特有的憂鬱氣質。3例如:第二首杜姆卡舞曲中,呈示部的第二段(見譜例9)
譜例9:
旋律聲部上的級進進行與伴奏聲部的八度結合,在音響上與第一段的主題形成對比,再加上小調式的陰柔,不斷地強調和深化杜姆拉敘事歌式的主題基調。
第八首圓舞曲式的捷克索塞卡舞曲,呈示部第二段,見譜例10。
譜例10:
音階式的大山型旋律是抒情圓舞曲最具特色的表現。
樂曲簡約的旋律外型以及進行方式,無不透露出一種自然的質樸,好像是作曲家靈魂的直接流露;看起來沒有絲毫矯揉造作的成分。
(二)豐富的旋律發展
雖然在德沃夏克的樂曲中存在著質樸和自然,但這不能掩蓋常常很複雜的各個發展階段。作品中題材的展開與發展相對於簡潔的旋律呈現正是德沃夏克音樂中玄機和特色所在。德沃夏克曾這樣教導布拉格音樂學院的學生「一個優美的主題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要把這優美的主題加以發展,而把它寫成一部偉大的作品,這才是最艱巨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藝術。」4
在《斯拉夫舞曲》(op.72)中,旋律的簡樸呈現與豐富發展是作品的一大特色。主題旋律的合併、擴充以及模進、重複、交替、再現等進行手法被作曲家發揮到極致,不但豐富了音響和色彩,而且使每首作品有一種高度的統一、規整美。例如:在第一首作品中,不僅呈示部兩個主題貫穿全曲,而且中部主題的組成(見譜例11)
譜例11:
是呈示部第一、第二主題旋律的合併而成,變化中透露著統一。
第二首杜姆卡中,作者對旋律材料的發展是個典型。首先是呈示部中,第一鋼琴左右手主題旋律的交替進行,接下來運用模進的手法發展主題旋律,由左右手的旋律交替擴展為第一、第二鋼琴兩人之間的旋律交替互動,在音域上得到拓寬,豐富了音響,使作品統一而和諧。
再如第五首作品,整個兩段式都是由主旋律在第一、第二鋼琴之間的交替構成的,同時又運用變換音區、變換伴奏織體和模進的方法使作品顯得沒有那麼冗長無味,兩樂段中每一段內部的變換主要也是運用主旋律的交替和模進手法。可以說,在這首作品中,德沃夏克運用旋律交替和對比手法的能力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整首作品渾然天成。
這些主題旋律的貫穿、交替、模進進行,不僅使主要旋律在不同的音區中得到良好的強調和展開,而且從音色上豐富了作品,統一中蘊含變化,使作品生機盎然。
四、民族元素中濃厚的斯拉夫性格
首先,對於旋律中絕大多數的級進進行,因為在德沃夏克的故鄉波西米亞,民間音樂中本來就是不喜歡用大音程跳進風格的。5所以民族性使然。
其次,簡約的主題詮釋也透露出鮮明的斯拉夫性格。在赫爾費特德《捷克斯洛伐克的音樂》一書中有過這樣的概括:「從他的作品裡,由於生命的活力與歡愉的斯拉夫靈魂的自然地表現力,改造了西歐的音樂文化。在他迷人的旋律裡,除了單純的感官美以外,同時有著美與力的總和;它絲毫沒有誇張,而是一種自然地健康。這種健康,是斯拉夫文化最光榮的傳統。」6
而旋律中常用的交替和對比的手法,這對於德沃夏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這就是斯拉夫民間音樂的特徵,而民間音樂常常與德沃夏克又是密不可分的。7
最後,從大的範圍來講,作品旋律中的一些民族性特徵也是當時歐洲民族樂派的代表特徵。比如民族樂派音樂旋律的一大特點就是使用非功能的變化音對原始的民歌材料進行裝飾,例如在這套作品第一首呈示部的第二樂段,為了保持小三度音程的柔美、協和,作曲家運用了很多臨時的非功能變化音,但是從感官上達到了和首段主題音響一致的效果;還有在第三首斯卡契那舞曲中,在中部主題的呈現以及全曲的結尾處,帶變化音的音階式級進上下行旋律多次呈現,都起到了加深民族風格的作用。
其實,在《斯拉夫舞曲》(op.72)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中含有的莊嚴和深沉的氣氛,並且這種氣氛不自覺地滲透了整套作品。因為斯拉夫其他國家民間舞曲的加入,使整套作品的色彩更加豐富,也使作品區別於第一套《斯拉夫舞曲》。在作品72中,多了很多莊重和激奮的音調,而且可以說很多活潑輕快的氣氛也是完全由於這種音調渲染的。例如第五首呈示部肅穆從容的主題,是其他活躍主題以及整首作品得以發展的感情基礎;第八首圓舞曲也是優雅中散發著淡淡的憂傷,別具一格。8
《斯拉夫舞曲》(op.72)作為德沃夏克作品的代表,不論從體裁,還是節奏、旋律都帶有典型的斯拉夫風格,而這些都使第二套《斯拉夫舞曲》更適合於「斯拉夫化」這樣的語言。9可以說是其斯拉夫情結之所在。也再次映證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這樣的評價:《斯拉夫舞曲》顯示的價值、才能和獨到之處使他在歐洲以外獲得了盛譽,使他對當代西方最著名的斯拉夫作曲家這一稱號,也當之無愧。10
李永明等[18]研究報導,液體飼餵的豬只消化道結構發生改變,隨著飼料水分的增加,小腸和迴腸的長度增長,胃、小腸、迴腸的質量增加,肚大過肥,屠宰率降低。
1.赫爾費特《捷克斯洛伐克的音樂》,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資料專刊,1951年4月,第174頁。
2.[德]庫爾特.霍諾爾卡,關惠文譯《德沃夏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0月,第66頁。
3.[捷]奧塔卡.希渥萊克著,朱少坤譯《德沃夏克傳》,音樂出版社,1955年,第45頁。
4.[捷]奧塔卡.希渥萊克著,朱少坤譯《德沃夏克傳》,音樂出版社,1955年,第35頁。
5.[德]庫爾特.霍諾爾卡,關惠文譯《德沃夏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0月,第56頁。
6.赫爾費特《捷克斯洛伐克的音樂》,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資料專刊,1951年4月,第22頁。
7.[德]庫爾特.霍諾爾卡,關惠文譯《德沃夏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6頁。
8.《Complete Slavonic Dances for Piano Four Hands》, the Czech Complete-Works Edition,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1992.
9.《Complete Slavonic Dances for Piano Four Hands》, the Czech Complete-Works Edition,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1992.
10.[捷]奧塔卡.希渥萊克著,朱少坤譯,《德沃夏克傳》,音樂出版社,1954年。
作者簡介:
陳楠,1985年11月生,女,河南信陽人,漢,碩士研究生,就職於信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助教,鋼琴藝術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