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歌手必須要了解的舞曲、組曲作品的分析

2020-12-04 正步音樂教育

庫普蘭的作品分析

庫普蘭的音樂創作在集中於鍵盤音樂的同時還著重傾向於組曲。庫普蘭出版了27套組曲,他將其命名為「orders」,而不是「suites」,共四卷,分別作於1713年、1717年、1722年和1730年,每卷標題為「鋼琴曲集」。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獨立的舞曲。他同時也是鍵盤演奏論文「羽管鍵琴演奏法」。

1.舞曲

庫普蘭的組曲以舞曲為基礎,這些舞曲主要是由雙小節線隔開、每個部分各自重複的二部曲式。作品的風格在旋律上是最高聲部並伴有簡單的伴奏,這樣歌詞就變得非常清晰明確了。

很多情況下,庫普蘭都將舞曲分為平直的和加入裝飾音的兩個變奏。他極其重視照譜面所寫來演奏的裝飾音,認為在慢板舞曲——阿拉曼德舞曲和薩拉班德舞曲中,應分為兩類:阿拉曼德舞曲中,有肅穆和莊嚴(grave)之分;薩拉班德舞曲中,為溫柔(tendre)和莊嚴(grave),與輕盈並嚴肅的特點相對應。庫朗特舞曲和吉格舞曲為法國式的版本。其他舞曲還有裡戈東舞曲、帕薩皮耶舞曲和加沃特舞曲。雖然法國序曲以《降E大調組曲》(作品第25號)開始,庫普蘭通常還是省略了前奏曲。變奏曲很常見。

其中突出的是迴旋歌和帕薩卡裡亞舞曲,常帶有三個或四個插部(或者副部)。而且,迴旋歌在疊歌部分可能不帶變奏,如《C大調組益》(0p.3,「最愛」),或大型的《b小調組曲》「帕薩卡裡亞舞曲和迴旋歌」(Op.8),在八首副歌中,這是庫普蘭最大型最難演奏的作品之一。此曲式的另一首大型作品是《b小調組曲》(0p.13)。

2.組曲

除了通常的舞曲外,我們還發現另外富有特點或描述性標題的作品。早期組曲包括如下的曲例:阿拉曼德舞曲「小丑」《g小調組曲》(Op.1);薩拉班德舞曲「婦人」,《d小調組曲》,(Op.2);或者《g小調和:小調組曲》(Op.1和Op.3)中的阿拉曼德舞曲「花朵」和「黑暗」等。但是在後期,這些有特點的組曲標題代替了舞曲的名稱,或許樂曲本身實際上並不依賴舞曲的類型。例如著名的「莫尼卡妹妹」(Op.18)和「戀愛的夜鶯」(Op.14)。庫普蘭常常給迴旋歌命名描述性質的標題:「神秘的路障」、「喋喋不休」(都是Op.16),以及「心煩意亂」(Op.16)。

《e小調組曲》「豎琴」(Op.2I)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樂曲,被庫普蘭限定為「風格小曲」(見例1-5)。在《A大調組曲》迴旋歌「勝德雷」(Op.5)中.庫普蘭指出的演奏方法是「右手連奏,左手突出每一個音」,來強調曼多林(mandoline)的特點。還有一些強調交叉雙手演奏,這是鍵盤音樂藝術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兩個例子是《a小調組曲》(Op.15)中的兩首繆塞特舞曲,《f小調一F大調組曲》(Op.18)中的迴旋歌,以及《D大調組曲》(Op.22)中的小步舞曲。

庫普蘭仍然保持著組曲古老的特徵,調性統一,但在布局這些舞曲以及組曲中的其他作品時,他還是更多傾向於德國傳統而不是法式。在他出版的四本書中,第一本書從形式上來看被認為是最為德國化的;絕大多數順序都保留著四首基本舞曲的「正常」排列,偶爾改動的布局是幾首庫朗特舞曲以及在吉格舞曲之後不同數量的舞曲。在接下來的「鋼琴曲集」作品中,庫普蘭在傳統的組曲構成上面採用了更為自由的處理方式,有時將它們全部去掉。

他經常將這樣有特點的樂曲組成一組,形成小的組合,在更大的組曲結構中各自進行小型的內部循環,許多情況下這樣的一組就可組成整個組曲。例如,《F大調組曲》(Op.4),被命名為「酒神」,由「狂歡的酒神」、「溫柔的酒神」,以及「狂怒的酒神」組成;在《c小調組曲》(Op.3)中,小組被命名為「朝聖者」,由「行走」、「施捨」和「感激的心情」組成。另外還有《D大調組曲》(Op.10)描述了戰爭:「勝利」(分為三個部分,「迴旋曲,戰爭的喧囂」,「迴旋曲,勝利的欣喜」和「號角」),我們就像在克爾、庫瑙及其他作曲家的萊尼亞諾(battaglia)傳統中看到的那樣。很明顯,這時我們就不能說它是庫普蘭組曲的「正常形式」了。

就如我們所看到的,庫普蘭的組曲不包含前奏曲。但是他並不反對前奏曲,這一點從他的論文「《羽管鍵琴演奏法》」中可以看出,其中包括八首與《鋼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組曲相對應的曲調,推測可能是為了增補這些組曲曲目的。這些前奏曲每一曲都建立在一個短小的主題動機或音型類型上,比較短小,形成了這一體裁節奏自由的特點。庫普蘭在論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強調,他指出前奏曲作為一種「自由的」曲式尤其表現在節奏上,並且對想像的參與進行了強調。在節奏自由的基礎上,庫普蘭將前奏曲作為「散文」,就像帶有「音節的詩歌」。

總之,庫普蘭是法國18世紀羽管鍵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有法國式的優雅高貴、清晰準確,又有義大利式的豐滿和表現力。

相關焦點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主要的鋼琴作品1733年分別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了第二冊和第三冊,這兩冊可能是亨德爾在1720年前創作並且未經作曲家本人審閱同意而出版的,共收有17套古鋼琴組曲及其他單首作品。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富有獨特的個性,偏愛於運用多調性技法。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作曲家本人曾強調說,這部作品並不是標題音樂,各部分行星的名稱與古代神話中名字相同的神(如金星的名稱是「維納斯」)也毫無關係,他之所以要以行星的名字命名這部作品的各個部分是考慮到諸行星在星佔學上的意義,因此,各首樂曲也就具有一種較為概括的象徵意義
  • 最美圓舞曲,所有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5丨蕭士塔高維奇:第二圓舞曲蕭士塔高維奇《第二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2 )是他的管弦樂組曲中最出名的一套。當中的《第二圓舞曲》(Waltz No. 2)雖然短小但配器豐富,旋律簡單而容易接受,是其管弦樂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洋古典音樂的入門必聽曲目。
  • 大型原創交響樂《重慶組曲》獻禮中秋國慶
    21日,上遊新聞記者獲悉,大型原創交響樂《重慶組曲》將於9月29日、30日在重慶市歌劇院藝術廳連演兩天,值得期待。《重慶組曲》首演圖《重慶組曲》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資助項目,也是2020年山城重慶迎來的一部原創重磅音樂詩篇。年初在施光南大劇院首演時,恢弘的氣勢、優美的旋律,以及歌唱家的傾情獻唱,為現場觀眾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第二部分由原來的快板轉為行板,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失莊嚴與偉岸。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史塔克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史塔克 -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乃學術界公認的大提琴曲目基石,它們大約寫於1720年左右他擔任柯坦宮廷樂長任內,寫曲對象據稱是多才多藝的器樂演奏家阿貝爾。基本上,每首組曲都由前奏曲搭配五個舞曲所組成,莎拉邦德舞曲為精神中心,而結尾必定是愉快的吉格舞曲。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經先後五次灌錄巴赫的這一驚世巨作,都獲得了極好的評論,並為他帶來了1998年度葛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的榮耀。本專輯收錄的是他在70歲高齡之際,於RCA灌錄的第五次錄音。史塔克認為對美的追求永無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這套樂曲的真理。
  • 古典名曲欣賞28 歡樂使者,霍爾金特《行星組曲》
    曲目介紹《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第二部分由原來的快板轉為行板,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失莊嚴與偉岸。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素材源自網絡:)《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巴赫在古鋼琴的演奏方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但使用黑鍵,也打破了只用3個手指彈奏的限制,而且在教學上提醒他的學生「要像唱歌那樣來彈奏」。(三)情感表達巴赫的音樂,在個人情感的表現上比較有所保留,他的音樂表現出經過升華的高貴的氣質與境界。
  • 魯特琴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組曲
    巴赫的魯特琴音樂既有為該樂器的創作的原創作品,也有他為其他獨奏弦樂器創作的作品的改編版。改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們需要改變一首音樂的一些基本要素——結構、色彩、表情記號,也許三者都需要。現代魯特琴演奏家的大師霍普金森·史密斯(Hopkinson Smith)發布的巴赫大提琴組曲前三首的專輯,創造了一種新的聆聽體驗。
  •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獨立舞曲等其他作品
    獨立舞曲等其他作品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包括各種獨立的舞曲和其他作品。他的最早作品是以同一低音創作的小步舞曲,這些作品的創作可能離不開他父親的指導。到了晚期,莫扎特也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品,如《a小調迴旋曲》(K.511,1787年),這首作品並不是一首常規的迴旋曲。它以一個相當憂鬱的行板主題開始,旋律中包含著小調與大調的微妙交替,插部與它產生對比,但它們的基礎效果卻是統一的。
  • 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人文組曲《新韶九章》首演成功
    11月2日晚,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攜多位作曲家創作的大型人文交響組曲《新韶九章》在廣州大劇院成功首演。作品分為《舜頌》《塗廩浚井》《娥皇與女英》《明德》《賡歌》《幹戚舞》《南風》《南疆巡記》《卿雲》九個樂章,展現了虞舜齊家、治國、開太平盛世的功績。本場音樂會文學策劃丁旭東介紹,作品的樂思和主題來自「韶樂」。「韶樂」源於五千多年前上古舜帝之樂,是一種集「詩、樂、曲、舞」為一體的宮廷藝術。孔子曾聽了「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 德沃夏克鋼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中的民族元素探析(二)
    德沃夏克鋼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中的民族元素探析(二)陳 楠 (信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三、旋律中的斯拉夫性(一)簡約的旋律構成就像德沃夏克曾經評論過的舒伯特那樣,德沃夏克也「不是藝術作品的結構設計師,而是旋律學家」。1清麗、直率而具有獨創性的旋律正是德沃夏克音樂力量之所在。
  • 「重慶女婿」張國勇執棒交響樂《重慶組曲》:相信這將是新的重慶符號
    張國勇排練中2020年的新起點,山城重慶又將迎來一部原創重磅音樂詩篇——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資助項目、交響樂《重慶組曲》將於6日晚在施光南大劇院首演。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探班排練現場並採訪著名指揮家張國勇,他表示,身為「重慶女婿」能執棒《重慶組曲》非常開心,「我對重慶太熟悉了,這份情感也化作了音樂語言將在作品中一一呈現。」交響樂勾勒重慶形象《重慶組曲》將從歷史、自然、人文、生活的不同維度,以多重段落的方式描繪古往今來的重慶形象。這部大型作品將由重慶交響樂團攜手貴陽交響樂團共同演繹。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而「新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繼續努力挖掘,分析,研究民間音樂,在其基礎上,挖掘出古老的中古調式,並且開創出新興的新民族調式。關於調式,詳見調式,音樂裡的調味品!但是霍爾斯特本身是非常嚮往作曲,在14歲的時候就有野心創作一部合唱與交響樂團的作品。在少年時期,他已經創作不少為鋼琴,管風琴而作的作品,還有不少歌曲,風格深受孟德爾頌,蕭邦和格裡格的影響很深。
  • 南宋博物館開建,《南宋》組曲先來了
    杭州本土樂團——禾樂坊樂團近日原創了一部《南宋》的音樂組曲,音樂主要描寫和展現的就是南宋的興衰史。2017年7月,一群對江南人文有濃厚興趣的杭州本地音樂人,組建了一支以原創為主的音樂團隊--「中國杭州禾樂坊流行國樂樂團」,成員大多有著二、三十年的音樂活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