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普蘭的作品分析
庫普蘭的音樂創作在集中於鍵盤音樂的同時還著重傾向於組曲。庫普蘭出版了27套組曲,他將其命名為「orders」,而不是「suites」,共四卷,分別作於1713年、1717年、1722年和1730年,每卷標題為「鋼琴曲集」。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獨立的舞曲。他同時也是鍵盤演奏論文「羽管鍵琴演奏法」。
1.舞曲
庫普蘭的組曲以舞曲為基礎,這些舞曲主要是由雙小節線隔開、每個部分各自重複的二部曲式。作品的風格在旋律上是最高聲部並伴有簡單的伴奏,這樣歌詞就變得非常清晰明確了。
很多情況下,庫普蘭都將舞曲分為平直的和加入裝飾音的兩個變奏。他極其重視照譜面所寫來演奏的裝飾音,認為在慢板舞曲——阿拉曼德舞曲和薩拉班德舞曲中,應分為兩類:阿拉曼德舞曲中,有肅穆和莊嚴(grave)之分;薩拉班德舞曲中,為溫柔(tendre)和莊嚴(grave),與輕盈並嚴肅的特點相對應。庫朗特舞曲和吉格舞曲為法國式的版本。其他舞曲還有裡戈東舞曲、帕薩皮耶舞曲和加沃特舞曲。雖然法國序曲以《降E大調組曲》(作品第25號)開始,庫普蘭通常還是省略了前奏曲。變奏曲很常見。
其中突出的是迴旋歌和帕薩卡裡亞舞曲,常帶有三個或四個插部(或者副部)。而且,迴旋歌在疊歌部分可能不帶變奏,如《C大調組益》(0p.3,「最愛」),或大型的《b小調組曲》「帕薩卡裡亞舞曲和迴旋歌」(Op.8),在八首副歌中,這是庫普蘭最大型最難演奏的作品之一。此曲式的另一首大型作品是《b小調組曲》(0p.13)。
2.組曲
除了通常的舞曲外,我們還發現另外富有特點或描述性標題的作品。早期組曲包括如下的曲例:阿拉曼德舞曲「小丑」《g小調組曲》(Op.1);薩拉班德舞曲「婦人」,《d小調組曲》,(Op.2);或者《g小調和:小調組曲》(Op.1和Op.3)中的阿拉曼德舞曲「花朵」和「黑暗」等。但是在後期,這些有特點的組曲標題代替了舞曲的名稱,或許樂曲本身實際上並不依賴舞曲的類型。例如著名的「莫尼卡妹妹」(Op.18)和「戀愛的夜鶯」(Op.14)。庫普蘭常常給迴旋歌命名描述性質的標題:「神秘的路障」、「喋喋不休」(都是Op.16),以及「心煩意亂」(Op.16)。
《e小調組曲》「豎琴」(Op.2I)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樂曲,被庫普蘭限定為「風格小曲」(見例1-5)。在《A大調組曲》迴旋歌「勝德雷」(Op.5)中.庫普蘭指出的演奏方法是「右手連奏,左手突出每一個音」,來強調曼多林(mandoline)的特點。還有一些強調交叉雙手演奏,這是鍵盤音樂藝術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兩個例子是《a小調組曲》(Op.15)中的兩首繆塞特舞曲,《f小調一F大調組曲》(Op.18)中的迴旋歌,以及《D大調組曲》(Op.22)中的小步舞曲。
庫普蘭仍然保持著組曲古老的特徵,調性統一,但在布局這些舞曲以及組曲中的其他作品時,他還是更多傾向於德國傳統而不是法式。在他出版的四本書中,第一本書從形式上來看被認為是最為德國化的;絕大多數順序都保留著四首基本舞曲的「正常」排列,偶爾改動的布局是幾首庫朗特舞曲以及在吉格舞曲之後不同數量的舞曲。在接下來的「鋼琴曲集」作品中,庫普蘭在傳統的組曲構成上面採用了更為自由的處理方式,有時將它們全部去掉。
他經常將這樣有特點的樂曲組成一組,形成小的組合,在更大的組曲結構中各自進行小型的內部循環,許多情況下這樣的一組就可組成整個組曲。例如,《F大調組曲》(Op.4),被命名為「酒神」,由「狂歡的酒神」、「溫柔的酒神」,以及「狂怒的酒神」組成;在《c小調組曲》(Op.3)中,小組被命名為「朝聖者」,由「行走」、「施捨」和「感激的心情」組成。另外還有《D大調組曲》(Op.10)描述了戰爭:「勝利」(分為三個部分,「迴旋曲,戰爭的喧囂」,「迴旋曲,勝利的欣喜」和「號角」),我們就像在克爾、庫瑙及其他作曲家的萊尼亞諾(battaglia)傳統中看到的那樣。很明顯,這時我們就不能說它是庫普蘭組曲的「正常形式」了。
就如我們所看到的,庫普蘭的組曲不包含前奏曲。但是他並不反對前奏曲,這一點從他的論文「《羽管鍵琴演奏法》」中可以看出,其中包括八首與《鋼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組曲相對應的曲調,推測可能是為了增補這些組曲曲目的。這些前奏曲每一曲都建立在一個短小的主題動機或音型類型上,比較短小,形成了這一體裁節奏自由的特點。庫普蘭在論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強調,他指出前奏曲作為一種「自由的」曲式尤其表現在節奏上,並且對想像的參與進行了強調。在節奏自由的基礎上,庫普蘭將前奏曲作為「散文」,就像帶有「音節的詩歌」。
總之,庫普蘭是法國18世紀羽管鍵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有法國式的優雅高貴、清晰準確,又有義大利式的豐滿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