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特琴
魯特琴,也稱琉特琴,是一種曲頸撥弦樂器。一般這個詞主要指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在歐洲使用的一類古樂器的總稱,在這個時期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廣義的樂器分類中,把類似的樂器統稱為「魯特屬」,此時就不限於年代國別,因此吉他、中國琵琶、日本琵琶等都可以包括在內。
不同種類的魯特琴
歐洲魯特琴上可以演奏和弦、旋律、各式各樣的裝飾音,甚至對位樂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獨奏樂器,也可用於重奏中。
魯特琴在18世紀初至中期在德國繁榮發展,西爾維奧·利奧波德·韋斯(Silvio Leopold Weiss)和巴赫(Bach)提供了特別豐富的劇目。巴赫的魯特琴音樂既有為該樂器的創作的原創作品,也有他為其他獨奏弦樂器創作的作品的改編版。
改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們需要改變一首音樂的一些基本要素——結構、色彩、表情記號,也許三者都需要。現代魯特琴演奏家的大師霍普金森·史密斯(Hopkinson Smith)發布的巴赫大提琴組曲前三首的專輯,創造了一種新的聆聽體驗。聽巴洛克樂器的演奏有助於對巴赫作品更全面的理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聆聽巴赫的一些標誌性作品。
大提琴演奏者必須有紮實的右手弓弦技巧,才能更輕鬆地找出如何演奏巴赫的和聲和對位的方法。演奏者經常需要向外拋出和聲的低音,將聲音懸浮在空中,就像空靈的二重奏。
而這對於魯特琴演奏家來說簡單很多,他可以用五個手指的靈活性來演奏巴赫暗示的低音支撐和對位。史密斯使用的巴洛克時期的魯特琴的琴弦數量是大提琴的四倍——有些琴弦只是為了共鳴,給聲音增添了更多的豐富性。
巴洛克時期的魯特琴
這有可能使魯特琴版本聽起來非常繁忙。但是史密斯的演奏卻給人恰恰相反的感受。他的聲音有一種迷人的輕鬆,是平靜的,就像一隻天鵝優雅地漂浮在池塘上,下面在猛烈地划水,但卻讓人看不見又感受不到。
為了展示巴洛克魯特琴是如何被演奏的,再分享一首日本魯特琴家今村泰典(Yasunori Imamura)演奏的巴赫第三組曲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