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美國的太空計劃,就不得不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自其1958年成立以來,美國幾乎所有的太空項目都與其有關,其領導項目包括阿波羅計劃、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項目以及後來的太空梭等。
美國太空總署
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太空項目是不燒錢的,而阿波羅登月計劃則是這些燒錢「大戶」中的翹楚,自1961年開始到1972年共進行了11次載人航天任務,其中六次成功完成了載人登月,讓12個人踏上了月球的表面,阿波羅計劃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而同時期蘇聯登月計劃總投資也只有48億美元。
土星五號運載火箭
為了保證阿波羅計劃中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使用的F-1火箭發動機可以正常運轉,同時加快登月計劃的開展,NASA放棄了使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測試火箭,轉而採用大規模實際測試,要知道當年一臺F-1火箭發動機的造價與美國海軍CVN-65企業號航空母艦相當(1958財年,美國批准了企業號航空母艦的建造,預算造價4.5億美元)。
而整個測試期間,僅F-1火箭發動機就燒毀了80多臺,同時測試一臺F-1發動機需要消耗42.68萬噸液氧,20萬噸煤油,單臺發動機點火測試時間就達到了239124秒,相比於蘇聯開發的RD170火箭發動機,其點火測試時間不過51845秒,僅相當於F-1發動機測試時間的五分之一。
再說美國的國際空間站,這個目前唯一服役的國際空間站其實是由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以及歐洲在內的16個國家共同建造完成的,國際空間站耗資之巨大連美國這樣財大氣粗的國家都無法獨自承受,所以才找到了其他國家共同承擔,那麼空間站又有多費錢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屬於大型空間站,其大小與兩個標準足球場相當,重約400噸,內部可容納6~7名航天員同時工作,空間站僅建造耗資就達到500億美元,軌道組裝又花費了110億美元,再加上後期的營運和維護費用,總投資金額達到了驚人的1600億美元,而以目前的經濟形勢看,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只會增不會減。
NASA的航空飛機項目亦是個燒錢大戶,以最新的奮進號太空梭為例,其單機造價高達30億美元,任務之初NASA宣稱每架太空梭可以執行100次任務,這樣一來平均到每一次任務太空梭的造價就降到了3000萬美元,而截止美國所有太空梭退役,其建造的前5架太空梭總共進行了113次航天任務,以每架太空梭20次計算,每次任務所平攤的太空梭製造成本高達1億美元。
每次任務太空梭的維護和檢修成本為5億美元,而每次任務長達半個月的太空飛行則通常都要花去六七億美元。對於太空梭的運營成本,NASA曾算過一筆帳:自1972年以來,美國政府共計為太空梭項目花費1960億美元,平攤到135次發射任務,每次任務的耗資約為15億美元。
航空航天事業本就是高精尖技術的綜合,不僅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還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持,而其燒錢程度,往往使財大氣粗的美國都望而卻步。縱觀世界,美國是在航空航天方面最捨得花錢的國家,僅2018財年就為NASA批覆了高達207億美元的預算,比預案高出了近16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美國軍方的航天預算和各大航天公司的自身投入。
反觀中國,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2012年的新聞發布會(國新辦就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試驗情況舉行發布會)中提到,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實施以來到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共花費約390億人民幣,每年不到20億人民幣。雖然中國數十年的航天支出僅相當於NASA一年的預算,但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花小錢,辦大事」說的就是中國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