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和廣告商於無形中掌握並操縱大眾心理,利用數據挖掘,口碑傳播等隱秘手段實現品牌洗腦馬丁-林斯特隆
心智洗腦
年齡越小越容易佔領心智,年齡越大越容易懷舊
廣告可以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塑造他們持久的偏好,我們開始使用某個產品時的年齡越小,我們就越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使用。
嬰兒在18個月時認識的品牌不僅讓他們在長大後偏好這些品牌,而且還讓他們相信這些品牌符合他們的個人特質(或他們喜歡的個人特質)比如前衛,堅強,靈活,世故。
更可怕的時,孩子在3歲時就能感受到使用某些品牌帶來的社會壓力,也已經相信穿戴,擁有或消費某些品牌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風格。
SIS公司調研發現53%的成年人和56%青少年使用他們童年時記住的品牌,尤其是食品、飲料、保健品及消費日用品。
不僅很小的孩子會對品牌有意識,而且還會把童年時熱愛的品牌帶進成年後的生活裡。
同時他們也影響著父母購買決定的能力。有半數的母親是完全因為孩子的要求才會購買某種食品,激發孩子的購買慾,就是激發整個家庭的購買慾。
即使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依舊懷念兒童時期,尤其是過去我們曾使用過的品牌,哪怕這些產品有某些缺陷,
在回憶裡,它們看上去總是最好的,我們的大腦總是覺得過去的就是完美的。做營銷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這點。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非常強大的心理說客:懷舊之情。
沉浸在回憶中能夠提升情緒,提高自尊心還能加強人際關係,簡而言之懷舊之情是心理健康的一種來源。也是商家常用的洗腦招數。
恐懼洗腦
製造恐懼並解決問題
指出一個問題,加劇消費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焦慮,最後出售解決方案 ,這是品牌洗腦中的經典套路。
恐懼讓我們形成了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無法清晰思考。
現今有什麼東西讓我們恐懼?
太多了,大多數人害怕經濟不景氣、害怕失去工作、害怕拖欠貸款;害怕愛人或伴侶離開我們;害怕孤獨,害怕沒有朋友;害怕性功能障礙;害怕得癌症;害怕感冒;害怕摔傷髖骨;害怕死亡;害怕開車;害怕坐飛機;害怕恐怖分子;害怕全球變暖;害怕日光太強,但又怕黑夜;害怕牛肉裡的大腸桿菌、等等。
一種無法抵擋的失控感,促使消費者急於去尋求任何形式的安慰。
恐懼是一種有趣的、複雜的、總體上來說不怎麼令人愉快的情緒。但對於我們的吸引力其實是有真正的生物學依據的,恐懼會提升我們的腎上腺素,會製造相當的滿足感。
身處恐懼中的人們希望能認真地思考對信息的反饋,然後根據這些說服信息的建議來中和恐懼的情緒。
製造需求洗腦
為欲望買單,為夢想買單
昂貴又高端的品牌能獲得別人的喜愛、接受及社會地位。
這種普遍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城市的街道上都有賣冒牌貨。
我們買東西通常不僅僅是物品,還有那個物品所承載的一種理念。無論是健康、幸福、開悟還是社會責任,正是這種相當普遍的心理傾向,讓我們的隱形說客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無論品牌承諾的是健康,幸福還是感悟,他們都有一個營銷策略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利用的是每一個人對重回大地的渴望、對重新得到一份不受金錢或現代生活壓力汙染的純真的渴望、他們出售給我們的,是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圓滿和更美好的生活。
希望,是居住的那座遙遠的城市所借的貸款。
希望,是我們為了更親近自然而買的一堆露營用具(即使我們就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之中);
是為我們永遠都不會劃的皮划艇而買的支架;
是為測量一座我們永遠都不會爬的高山而買的靴子;
是一個要搭在我們永遠不會去睡的星空之下的帳篷。
希望,就是加入一個健康俱樂部以便得到我們一直以來都想要的好身體;
是我們為了造福後代、留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星球而吃的當地養殖、鮮草餵養的牛;
是我們為以防哪一天心血來潮想要穿穿而花高價買來的衣服。
希望就是那些承諾不費力氣就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的產品。
在消費意圖中尋找商機
追蹤和分析消費者行為,並分類總結這些數據,有時能操縱我們購買產品。
對於各路公司而言,擁有預測消費者下面想買什麼的能力,以及成為為該消費者完美地提供所需之物的第一家對應的公司具有極大意義。
為什麼呢?
因為從營銷數據上看,試用某種新產品的消費者很可能會一直使用該產品,平均時間為一年半。
所以如果一家商店能弄清你可能喜歡什麼新產品,並提供免費樣品,優惠券或促銷券,進而說服你使用一下,那麼在接下去的18個月裡就鎖定了你的鈔票。
口碑洗腦
如果一個女性在談論某個品牌或某個產品時確實正穿著或使用它們,無論是新的首飾系列、一個護膚品的品牌、一雙靴子,或是一款新潮手袋,她對於同輩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
如果一個朋友對品牌的印象深刻到要在一張紙上寫下名字,那她就極有可能會在之後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
我們本能地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
其他人的需求表現得越明顯,我們就越想要他們擁有的東西
明星、名人、網紅、大咖讓我們相信,我們的營銷者和廣告商利用他們的名聲對我們進行品牌洗腦。
這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一個產品一旦和名人扯上關係,將產生一股非常強大而又難以察覺的購買影響力。在某些情況下,消費者能認出某個品牌或產品,可能僅僅是因為它和某個名人相關聯。
在線圖書零售商(逐漸變得什麼都賣了)亞馬遜把這一巧妙的策略又推進了一步。它給顧客發送電子郵件,讓他們知道其他購買了某種商品的消費者還買了一些新商品,這樣他們可能也會喜歡這些商品。
一個品牌或產品所影響的大腦感官區域越多,我們就越願意接近和與之協調,從而推薦就更可能起效。大腦的這種內部工作解釋了為什麼口碑廣告在我們的記憶裡能留存幾個星期之久,而我們卻記不住今早看過的電視廣告。
無論何時,我們從我們喜歡或羨慕的人那裡聽到一個品牌,然後再把這個秘密傳播給他人,我們的大腦不只會投入情感,還會獲得化學物質上的回饋,說的越多,回饋的也越多。
如果能在你的品牌背後創造出口碑影響力,那麼這種影響力比品牌本身的力量還要大數倍。
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因此未來的品牌必須要透明化,並實現自己的承諾,達不到這2點要求的品牌會立刻被曝光,並在痛苦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