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耀威 公眾號小a亂彈:id:HelloAdams
路易十五說:「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結果他兒子路易十六被人民送上斷頭臺。
談到洗腦廣告,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想必是鉑爵旅拍、Boss直聘、知乎等近來廣受關注的個案。
追求記憶度無罪。金主和你,誰願意自己的廣告被看完後一轉身忘個精光?
「重複」是個好辦法。
他們失策之處在於粗暴運用重複,加上反人性的高密度投放,每次進電梯都「拍拍拍」、「跟老闆談」。防不勝防,不堪其擾。
當事人的論調是「白貓黑貓」,說明今天部分中國企業家只顧一己之私,缺乏企業公民意識,「哪管它洪水濤天」。
我一向認為,廣告即冒犯。除開廣告從業者,人們看電視、看手機目的從來不是欣賞廣告。
冒犯別人,是需要跟人家說對不起的。更好的辦法,是彌補人家的損失。「廣告創意」,就是給觀眾的一種補償。相當於「不好意思,打擾你了,我表演個雜耍,逗你一樂吧!」 下面舉幾個例子。
洗腦廣告1:麥當勞
用高明的手段來「重複」,麥當勞的這支洗腦作品可謂深入人心,廣受讚譽。很多人因為看了這支廣告,走上廣告人的職業道路。
可愛的嬰兒坐在搖籃裡,正對著一個開著的窗戶。當搖籃來回移動時,嬰兒隨之一下一下。當搖籃上升接近窗口時,他就開心笑;當搖籃下降時,他就皺起眉頭哭。這個過程重複多次。鏡頭轉向搖籃正對的窗外,那裡掛著一個大大的麥當勞標誌M。
這支廣告最初是為1996的」美國春晚「——超級碗製作。在美國引起轟動之後,金主決定將其推廣至全球。在亞洲,該創意使用本地演員,製作了本地的版本。這麼多年來,超級碗佳作迭出,但真正穿越國界,打動全球的經典作品,除了這個《搖籃篇》,我還真想不出其它。作品還收穫業界讚譽,拿下1996年坎城廣告節影視類的全場大獎。
麥當勞搖籃篇港版
這樣的洗腦作品,才真正是取悅百姓,又提升品牌,增加銷售。這樣的洗腦,才是真正的高!高!高!背後的創意人和策劃者功不可沒,正是他們的出色才華,讓一個小小的靈感,打動全世界。
洗腦廣告2:央視
這是a哥創作的一支洗腦作品。從2015年12月16日起,這支60秒的廣告在CCTV的1、2、3、5、7、8、9、10、11、12、14等11個頻道密集投放。
面對大佬的炫耀,90後年輕人懶得多說,一句「我23歲」足矣。
a哥接拍這個廣告事出有因。2015年大學畢業生數量達749萬,堪稱「史上最難就業季」(嗯,2019年會更難)。與此同時,社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際經濟形勢欠佳,公招性崗位招聘數量大量縮減,例如阿里巴巴2016年的校招名額就由3000縮水為400。年輕人陷入一畢業就失業的恐慌中。
國家出臺多個疏導措施,鼓勵自主創業,鼓勵到農村和中西部就業,鼓勵入伍等等。給749萬畢業生打雞血,讓23歲的年輕畢業生勇敢向前,正是這支廣告片的目的。
後來收到一些簡歷,偶爾有人提到這個作品,沒想到還有療愈效果。恭維也好,實話也罷,能鼓勵年輕人勇敢面對困局,也算是我和團隊為社會做出的一點點小貢獻吧。
後面還有更離譜的事,險些被不可描述的組織帶歪。
洗腦廣告3:美的空調
這是a哥創作的另一支洗腦廣告,在央視新聞聯播黃金時段投放。跟鉑爵、Boss直聘等一樣,時長15秒。我選擇聲音的重複,讓剪輯師編輯出充滿動感的節奏,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
當時,「一晚低至一度電」的廣告語經過幾年的傳播,已被大家廣泛熟知。但繼續講省點電的好處並無新意,要進一步強化和加深對消費者的影響,換種方式可能會更好,聲音是個不錯的認知符號。
「一晚低至一底電」給美的空調帶來極大的成功,銷售業績一路高歌。這支嘀嘀嘀洗腦廣告,為業績錦上添花。
什麼樣的洗腦廣告,不會被消費者口誅筆伐?怎樣「重複」,才能創造大家喜聞樂見的作品?a哥總結以下幾個方向,拋磚引玉。
第1種:有懸念的重複
麥當勞《搖籃篇》就是一個經典例子。聽過「企鵝打kiss「的故事嗎?一記者來到南極訪問,問企鵝平時的生活怎樣。企鵝a說,吃飯睡覺打kiss。企鵝b說,吃飯睡覺打kiss,企鵝c回答也一樣,一直到企鵝n。它說,吃飯睡覺。記者問,為什麼你不打kiss,「我就是kiss」。有懸念的重複點燃大家的好奇心,讓大家有耐心看下去。謎底揭開,大家精神一振,自然對廣告讚嘆有加。
第2種:有深意的重複
如《我23歲》。「23歲」這個概念是如何得來的?當時微博流行一招斃命式對話:
「我買了香奈爾包包!」 「我有男朋友啊!」
「我剛去冰島看極光!」 「我有男朋友啊!」
「我考上斯坦福了!」 「我有男朋友啊」
90後的這種對話,看似答非所問,蠻不講理,實質飽含深意,背後的優越感表露無疑。「我23歲」揭示一個真理:青春,正是人生的最大資本。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年紀,畢業生擁有最昂貴的資產!當前的既得利益階層,貌似把控時局,翻雲覆雨,可惜沒有人能萬壽無疆,長江永遠後浪推前浪。
第3種:有節奏的重複
美的空調《嘀嘀篇》用的就是這一路數。研究表明,人類有隨著音樂固定的節拍、周期性的旋律而同步自己的動作的傾向。蒙特婁的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研究發現,當一個人隨著音樂的節奏打拍子,比如用手指擊打桌面,他們的大腦聽覺皮層、運動皮層,和皮層下的基底核、小腦區域會被激活。
在廣告中,基於生理學的重複,是能給觀眾帶來愉悅感的。其中做得最為極致的,當屬耐克的街舞風雷 (freestyle)廣告,超乎想像地洗腦,帶感。
第4種:荒誕的重複
這是更高端的洗腦手法,屬於不按常理出牌的重複。通常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循環往復,貌似沙雕,卻能邏輯自洽,一盤散沙的內容能產生有機聯繫。其中比較出色的是Old Spice最近發布的smell amazing forever,抓住forever(永遠)這個利益點,極其無釐頭,堪稱洗腦神作。目測又是今年坎城的一座獅子。
第5種:燒腦式重複
這種風格的廣告片a哥至今尚未見到,如果你看到了,麻煩留言靠訴我。每一次重頭再來,都會比上一次有進步。電影倒是有不少例子,如科幻片《明日邊緣》、驚悚片《忌日快樂》、喜劇片《土撥鼠之日》,以及心理懸疑片《恐怖遊輪》。這種重複需要非常高超的編劇技巧。話說回來,想出這樣的劇本,幹嘛不賣給21世紀福克斯或者阿里巴巴影業?
《忌日快樂》海報
一言以蔽之,洗腦廣告不但不是過街老鼠,而且恰恰是對金主負責任的表現。
創意的目的,正是讓廣告深入人心,久久不忘,使金主的每一分投入都換來更大的回報。麥當勞的《搖籃篇》甚至還提高了廣告業的魅力,吸引眾多熱血青年加入創作隊伍。
但洗腦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割傷。近期被圍攻的暴力洗腦廣告就是反例。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靠大幹快上的硬來,要靠精巧的構思和大膽的創想,用趣味十足的故事去「重複」。洗腦之餘,讓消費者感到開心,樂意轉發你的作品。
純粹為了記憶度,那還不如讓你的金主去街上裸奔,立竿見影。
·END·
本文由小a亂彈(HelloAdams)授權梅花網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