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肖瑩佩 王懷 張紅霞 攝影 楊樹
10月16日,德格縣錯阿鎮馬達村,陽光沐浴下,40歲的貢貢正在擠犛牛奶。從山上搬遷下來後,這個村集體牧場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給他帶來3000元的收入。
2018年,馬達村易地搬遷,同年實現了整村脫貧。並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養殖業。
貢貢工作的地方叫嶺格薩爾達吉牧場,由馬達村兩委利用東西扶貧協作資金,投資400萬元建設而成。設置有圈養區、放養區、種植區和服務區,今年6月正式投用。同步投入60萬元採購了100頭犛奶牛。
「我妻子也在這邊做工。」貢貢說,以前在山上基本只挖蟲草,全家年收入不足7000元。現在,夫妻倆僅在牧場打工,每月兩人工資就有6000元。
作為純牧業區,馬達村的牧民們以往大部分只是「看天養牛」——由於草畜不平衡,犛牛最「扛不住」冬春兩季,往往是「夏壯、秋肥、冬瘦、春死」,辛苦忙累一年,結果卻是「一場大雪一場空」。
嶄新的牧場,改變、提升了落後的傳統養殖模式和水平,促進牧民持續增收致富,牧業轉型升級。
「牧場還可以把村民的犛牛進行圈養,放進暖棚過冬,不再擔心被凍死。」馬達村駐村幹部澤翁說,立足休閒體驗中心,今年特別新增了深度體驗擠奶、騎馬等旅遊項目,多種形式促進增收。「預計年底能帶來7到8萬的集體收入,今年就可以實現首次分紅。」
牧場不遠處,45的村民曲珍在村裡的「感恩廣場」嘮完家常,回家開始準備晚餐。
推開兩扇大鐵門,走進曲珍家的院落,一條兩米寬的小泥過道將其分為左右兩塊,右邊有廁所和安全飲水井,左邊是一塊菜畦,土豆、白菜、蕪根長勢喜人。
步入房內,更是別有「洞天」:寬敞的客廳、四壁的彩繪、鋥亮的鍋具……100平米的套三房子,處處彰顯出新生活的幸福。在馬達村,像曲珍這樣住上舒適新房的,還有另外185戶村民。建設費用均來自東西扶貧協作資金,村民只需負責屋內裝修。
澤翁說,該村2018年易地搬遷下來後,不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也改變了村民的精神狀態,大家從「要我幹」到「我要幹」、從「等送錢」到「忙掙錢」,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都鉚著勁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