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南京綠樹成蔭,校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南京大學110周年的各種慶祝活動中,吳健雄先生誕辰100周年事跡展是一次特別的展覽,那些已經泛黃的老照片和樸素的文字,訴說著一位科學家與母校的濃濃深情。
吳健雄與南京大學的不解之緣從1930年夏天開始。是年,她被保送到南京大學的前身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一年後從數學系轉入物理系,邁出了人生中的重要一步。從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吳健雄先後到中研院、浙江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求學研究,直至在世界上首次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守恆」這個命題,奠定了其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地位,獲得「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美名。
兩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一段學術佳話。這是已故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施士元生前珍藏的。一張照片記錄了70年前巴黎大學的一場博士論文答辯會,臺上那位參加答辯的青年學生就是年僅25歲的施士元,而他面前的則是他的導師、著名科學家居裡夫人,以及其他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另一張照片是20世紀70年代的一張師生合影,有中國「居裡夫人」美譽的著名科學家吳健雄端坐在她的老師施士元先生身旁。兩張照片定格了歷史的瞬間,聯結著三位科學家的師生情。
1933年,吳健雄升入大學四年級,施士元教授是其近代物理課的任課老師。施先生曾這樣回憶:吳健雄不多言語,待人溫和,秉性喜靜,愛好讀書,興趣廣泛,寫一手剛健秀麗的書法,刻苦勤奮而又特別喜歡做實驗。像居裡夫人對待自己一樣,施先生對這位聰慧的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懷。在教學、科研和畢業論文寫作中,師生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成名之後,吳健雄曾說,把她帶進物理學的關鍵人物是施士元教授,如果沒有那時打下的紮實基礎,後來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南京大學校園裡的「苦讀」是吳健雄從江南女子走向科學巨人所邁出的最初腳步。吳健雄求學態度之認真在當時的校園裡是出了名的。多少次,在僅容一桌一椅一榻的南樓小屋中,這位略顯瘦小的女子閉門苦讀,陪伴她的只有搖曳的燭光。為了時時鞭策自己勤學不懈,吳健雄在一張白紙上寫下「苦讀」二字,置諸左右。
時光如梭,曾經的「苦讀」成為了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回憶。在異國他鄉功成名就,吳健雄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卻未稍減。1977年,在回母校的短暫時間裡,吳健雄為南京大學和南京地區學者舉行了多場學術報告,平均兩天一場。她把母校當成自己的家,70歲和80歲華誕均在母校度過。
進入中大一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第二年又發生了日軍登陸淞滬的「一·二八事變」,時代的洪流讓秉性溫和的吳健雄也走上了街頭。然而,歷經動蕩之後,吳健雄愈發領略到只有長遠地培養自己的力量,未來才有走出困境的實力。從此,吳健雄開始更加專注於研習科學,潛學之志、經年之功最終造就了吳健雄的非凡成就。吳健雄的一位同學曾用詩一樣的語言說:「她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女性,看到她就仿佛看到平地上崛起一座青翠的山峰。」 (楠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