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倉5月31日電(李克祥)5月31日是「中國居裡夫人」吳健雄誕辰100周年。30日晚,吳健雄的兒子袁緯承、侄子吳肅、侄孫女吳菡潔一起在太倉追憶往事、緬懷親人。他們講述的點點滴滴,展現出一位用心探索的物理女傑,更勾勒出一位重親情、重鄉情的太倉女兒。
1912年5月31日,吳健雄出生在江蘇太倉市瀏河鎮,她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吳健英,一個弟弟吳健豪。吳肅是吳健豪的兒子,吳菡潔是吳健英之子吳頤的女兒。
袁緯承:母親在內心深處關心著我
對於母親在物理學上的成就,袁緯承顯得很淡然。他更在意的,是母親對他的愛。
「小時候,母親工作很忙,經常好長時間都見不到。」袁緯承說,有時候自己會想,母親是不是把我忘了?
母親當然沒有忘記他。袁緯承說,當他遇到困難時,母親會告訴他,這個應該這麼做,那個應該那麼做。這讓他意識到,母親一直牽掛著他。
袁緯承也是一位物理學家。但他強調,這不是母親的要求,是自己的選擇。他說,母親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因心臟病在紐約逝世,終年85歲。遵照她生前的願望,她與丈夫袁家騮的骨灰合葬在太倉瀏河鎮。
住在美國的袁緯承,歸國祭掃多有不便。「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永遠在我心裡,不管我走到哪裡。」袁緯承表示,有機會到太倉時,就會去墓園看看,與父親、母親在一起。
吳肅:了不起的姑媽日常生活很質樸
「在我小時候,就知道有一位了不起的姑媽。可是這個姑媽親切而又遙遠。」吳肅說。
直到1973年,吳健雄首次歸國,吳肅才第一次見到這個姑媽,當時,他已經27歲了。在姑媽的資助下,1980年吳肅前往美國留學,並與姑媽、姑父朝夕相處了三年多。
吳肅回憶說,初到姑媽家,出乎他意料的是,兩位年近七十的著名科學家,家中沒有保姆,日常家務大多自理。而且,他們的飲食很簡單,早、午餐就吃些麵包、牛奶、三明治等,晚餐會打電話到中餐館訂幾個菜,然後讓他去取。
結婚後,吳肅搬了出去,但每個星期仍會去姑媽那裡三四次,一直到姑媽去世。他感慨的說,能在生活上照顧這兩位老人,這是他生命中的幸事。
從事實驗物理,吳健雄的生活是不是很枯燥?吳肅說,姑媽重視物理研究,但興趣很廣泛,文學、繪畫都很有水平,張大千、徐悲鴻等著名藝術家就是姑媽的好朋友。
1956年,吳健雄用β衰變實驗驗證了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使兩人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驗證這一理論的吳健雄未獲獎。
對這一結果,當時就有科學家認為不公平。吳肅透露,姑媽曾告訴他,難過了一小段時間,因為做實驗很辛苦,但是沒得到認可。不過很快就想通了,因為做物理實驗是姑媽自己喜歡。
吳菡潔:姑婆把愛奉獻給故鄉的教育事業
身為太倉明德學校的名譽校長,居住在杭州的吳菡潔每個月都要回太倉一次,為學校的發展傾注心血。這是因為,她牢記著父親吳頤與姑婆吳健雄的囑託。
1986年,紐約吳仲裔獎學金基金會成立。吳菡潔拿出一張老照片說,這上面的三個人,就是基金會創始人吳健雄、袁家騮夫婦與她的父親吳頤。為這個基金會,吳健雄投入了近百萬元的畢生積蓄。吳菡潔帶著一絲傷感說,如今三個人都不在了。
基金會為太倉、特別是瀏河鎮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吳健雄童年時的母校明德學校,已發展成為覆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一所名校。
在另一張照片背後,寫著吳健雄對侄子吳頤的親筆囑託,「小頤,這是你的爺爺和婆婆,他們生前為社會服務,從不顧及他們的榮華財富。希望您們也抱著為民服務的精神和志願。」
「姑婆對父親的這一囑託,推動著父親在很多年裡都為太倉明德學校的發展而勤奮工作。」吳菡潔說,這也推動著她在父親去世後,繼續為明德學校奔忙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