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接受外太空各種「饋贈」 但沒你想像的那麼愉悅!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巴林傑隕石坑被認為是小行星撞地球留下的痕跡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伸出機械臂,為即將進行的採樣工作進行了測試。這個2016年踏上旅程的探測器的目的地是小行星貝努,計劃於2023年攜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這只是人類探索小行星的一個節點。而人們對小行星的好奇,一部分由於它可能給地球帶來的威脅——小行星撞地球不僅出現在科幻電影裡,也曾發生在真實世界裡。地球上一些巨大的隕石坑,就是它們當年造訪地球時留下的印記。

  作為茫茫宇宙的一員,無法獨善其身的地球一直接受著來自空間環境的各種「饋贈」。從天外來客到太陽輻射,它們到底對地球產生哪些影響?

  見證歷史的隕石巨坑

  美國亞利桑那州,一片平坦高原上,有一個外表很壯觀的大坑。大坑的直徑約1240米,深度約170米。這個坑就是著名的巴林傑隕石坑。

  早在1891年,美國地質學家偶然發現了這個環形巨坑。起初,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一個死火山口。10多年後,採礦工程師巴林傑對這一巨坑產生了強烈興趣。

  巴林傑堅信,巨坑是隕石撞擊而成的。為尋找「肇事」的隕石主體,巴林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終卻未能如願。他是首個指出巨坑為隕石撞擊坑的人,巨坑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

  據科學家推算,大約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50米、重達30萬噸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裡的速度衝進地球大氣層,撞擊了如今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巨坑。

  儘管早在1906年,巴林傑發表了論文,論證巨坑成因為隕石撞擊。但事實上,直到1960年左右,尤金·蘇梅克等人才在巨坑中找到了最關鍵的撞擊證據——柯石英和斯石英。

  「這兩種礦物只會在含石英的巖石受到瞬間巨大壓力時才會產生,就目前所知,只有在撞擊事件和核試驗的環境下才可能形成。」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顒說道。據測算,形成巴林傑隕石坑的這次撞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150倍。

  蘇梅克對巴林傑隕石坑的研究方法和發現的關鍵證據,為此後隕石撞擊坑的鑑定提供了範例。受後來的地質過程影響,大多數地球早期的撞擊坑被磨滅消失了。據不完全統計,在地球上約有150個依然可以辨認出來的大撞擊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裡的僅有5個。

  陳顒舉例道,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隕石坑,直徑約100公裡,是目前地表上已知第五大的隕石坑。它是在約2.1億年前,由一顆直徑約5公裡的天體撞擊形成。

  恐怖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小行星撞地球,留下的不僅僅是隕石坑,可能還帶來了一些稀有元素。比如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銥。

  物理學家阿爾瓦雷茨發現,全世界生成於距今6500萬年時期的黏土中,銥的含量大幅增加。他認為,這些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是小星體碰撞地球時帶來的,碰撞的時間在中生代的白堊紀(K)和新生代的第三紀(T)之間,據此提出了地質學上著名的K-T線。

  所謂K-T線,是指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界線,意味著代紀的更迭、物種的消亡與新生。白堊紀末期,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一度主宰陸地的恐龍也未能逃脫。這一場大災難因何而起?

  在阿爾瓦雷茨看來,這場災難是由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據推測,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在10—30公裡間的小行星以每秒20—40公裡的速度一頭扎進了地球大氣層。這次異常猛烈的撞擊,導致地球上長時間灰塵蔽日,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阿爾瓦雷茨提出的是一個假說。為了驗證這一假說,需要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隕石坑。上世紀80年代,人們終於在墨西哥灣找到了6500萬年前形成的一個大坑。因為它被1200米的沉積巖所覆蓋,所以比較難以發現。

  「在K-T界限的時候,一個石頭砸過來,形成了迄今為止所知道的在地球上發生的最大的能量事件。」陳顒說道,目前絕大多數科學家相信,中生代和新生代分界的生物滅絕,是因為撞擊事件造成的。

  白堊紀的故事可能聽上去有些遙遠。而事實上,即使在今天,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依然存在。NASA觀測數據顯示,在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約有1000顆直徑超過1英裡(約1.6公裡),約有1.95萬顆直徑超過100米。

  對於如何防止來自「近鄰」的侵擾,科學家也一直在想辦法。比如,歐盟提出了防禦小行星項目「近地軌道防護盾」計劃,擬在2020年以前正式實施。該計劃旨在通過飛彈炸毀、引力牽引和主動碰撞等多種手段,防範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

  不期而至的北美大停電

  和顯而易見的撞擊相比,空間環境還以另一種相對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地球。

  颳風下雨,地面上的這些天氣變化,大家並不陌生。其實,日地空間裡也有天氣變化。突發性太陽活動,比如太陽黑子、耀斑等,引起的日地空間環境高度動態的短時間尺度的變化,被稱作空間天氣。

  太陽離地球那麼遠,突發性的太陽活動會對地球上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呢?災害性的空間天氣會對航天系統、無線電系統、電力和能源系統、軍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還會對地面天氣和氣候系統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為了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陳顒舉了1989年3月發生的北美大停電的事例。3月對北美地區來說還是很冷的時節。在那個深夜,北美地區的人們先是看到了極光,隨後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突然發生了大規模的停電。有600萬人在很低緯度的位置,度過了一個寒冷而恐懼的夜晚。當時,停電情況持續了約9個小時。

  不久,NASA出面證實了這是因為太陽發生了一次日冕大爆發事件,而且爆發是有方向性的。噴發的物質正對著地球上的北美地區,因此對該地區的電力系統和通訊系統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大停電。

  事實上,這次太陽風暴的強度尚不及1859年太陽耀斑事件強度的三分之一。有科學家預估,如果1859年耀斑事件發生在今天,它很可能會徹底摧毀人類現代化的科技基礎設施。

  突發的、災害性的空間天氣變化,無疑給衛星運行、通信、導航和電力系統安全帶來了挑戰。而揭示災害性空間天氣的整體變化規律,提供高精度、高時變的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是目前極富挑戰性的國際前沿課題之一。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水怎麼來的?是自己產生,還是來自外太空?
    地球上的水怎麼來的?是自己產生,還是來自外太空?地球上的水都是從哪裡來的?一直是科學家不斷討論的問題,這也是小編也是比較的好奇,我們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命,生命的出處我們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知道了,那水呢?
  • 太空人成功進入外太空後,為何不敢看地球?他們害怕什麼?
    工業革命後人類科技有一個很大提高,隨著各種科學家出現,進一步的拉高了人類科技水平,自從第1次登陸月球後,激起了大家進入宇宙好奇心,太空人能順利進入宇宙是一個非常艱難問題,進入外太空之前會經過各種培訓,能成功進入外太空的一定是頂級人才,可是有很多太空人進入外太空後,卻不敢回頭看向地球
  • 太空災難即將發生,地球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安全
    那麼,請告訴我所有這些事件有什麼共同之處?你可能在試圖確定這個百分比是多少,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已經在計算可能的損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專家模擬了1950DA撞擊地球的影響,研究結果與災難電影的情節相似。如果我們假設這顆小行星將墜入大西洋,這將引發高達122米海浪。這是一座30層大樓的高度,你能想像是什麼情景嗎?甚至可能會更高。兩小時後,它就會抵達美國東海岸。整個城市都會被衝走,並被強大的海水完全摧毀。
  • 太空人人還飄在外太空,國家卻已經滅亡了,後來他怎麼回地球的?
    據了解,當初克裡卡列夫被正式送往外太空之前,他還是蘇聯的一位國民。不曾想,他人還飄在外太空,國家卻已經滅亡了,也是相當戲劇化的一件事情了。而對此,人們也是十分好奇,到底後來克裡卡列夫他是怎麼回到地球的?說起來,前後六次乘坐飛行器進入外太空的克裡卡列夫,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後來的他,也是順利加入俄羅斯,繼續從事著航天方面的事業。
  • 為什麼外太空那麼暗,地球天空五顏六色,月球卻總是黑的?
    如果你不是一個習慣早起的人,那麼你可能會比較喜歡住在月球或外太空上,拋開缺氧問題不談,全天候的夜空,聽起來還蠻誘人的吧。但這不禁讓我疑惑為什麼地球上有那麼充足的光,但一旦離開了地球,就幾乎都沒有光了呢?你可能以為地球上白天是亮的,而晚上則是暗的,是因為地球以地軸自轉,而太陽照亮了半個地球的關係。這只是部分原因,但整體原因其實更為複雜。
  •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出現的?也許我們都來自外太空
    從古自今這個困擾著人類的問題,多少名人大家對此有過高談闊論,卻始終都沒能給予解答。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所有生物的祖先又是誰?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一話題又成為了科技話題,被諸多科學家們研究探討。最近,一種「外星來客」的說法比較火爆,也逐漸被一些科學家們所接受。
  • 太空人在外太空的時候吃的是什麼?這些東西你肯定想不到,太意外
    換做在以前來說,人類想要去到地球以外的世界,那是痴人說夢,但是就現在來說,太空人基本上就是外太空的常客了,以前的時候太空人在外太空待的時間不能太長,而現在卻能在外太空待不少的時間,其實這不僅僅與一些科技上的成熟有關係,還與太空人們在外太空吃到的食物有關係。
  • 地球嗎?」 外太空來電你回復騙子!垃圾電話!滾?
    你作何反應?騙子!垃圾電話!滾?此刻我想起一部小說《孤獨夢想家》,想起小說封底的文字:「如果有人聲稱他的電話是從外太空給你打來的,你會相信嗎?」估計大多數人會認為是遇見了騙子而掛掉電話,可是格拉黛絲相信了。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當時他感到無比羞愧和尷尬,想著這下可丟大人了,同事們一定在背後各種笑話他,因為這件事他鬱悶了好幾天,甚至不好意思跟同事一起吃飯。幾天後,他終於不那麼在意這件事了,並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這件事。結果朋友哈哈大笑,爸爸以為是在笑他的糗事,然而朋友卻笑他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 地球怎麼了?西部發現「神秘黑洞」,專家:這是專門饋贈中國的
    如今在人類快速發展的同時,工業以及各種產業發展過程中,一直不斷地將各種汙染性的物體元素釋放在大氣中,讓地球的環境遭受到巨大破壞,甚至衛星都拍攝到太平洋上漂浮著「第八大陸」——海上垃圾,這些海上垃圾的面積比三個日本面積都大。
  • 這一物質的存在,讓人類可以飛到外太空,也能讓人類文明退步!
    它出現讓人類進步,看到了外太空景象,同時埋下「災難」種子!古代科技落後,沒能實現看一眼宇宙的夢想,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逐漸進入了宇宙中,使用各種探測器和衛星,用來檢測其它星球上的情況,換句話而言,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飛天遁地」。人造衛星的出現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利,它不僅檢測其他星球,還可以檢測地球上的情況,像我們的天氣就是通過衛星傳來的信息。
  • 太陽發出的光在地球上那麼亮, 為什麼外太空離太陽近卻是黑暗的?
    地球是密閉空間,以上現象都能發生,使光重合,疊加,讓光變得更亮,就好比說室內都是鏡子做的牆壁,點了一盞燈,那麼光線強度會比普通牆壁強上好幾倍。地球不發光,但它會反射出太陽的光,也就是有光射出,我們也能看到它很亮。地球上的天空,大氣層裡有各種氣體、塵埃、雲朵,它們都會在被陽光照射到的時候反射出光,有光射出,那天空自然也是亮的。現在來到外太空,這裡沒有氣體、塵埃,是真空,那麼這裡既沒有自己發光的物體,也沒有反射出光的物體,就是沒有光從這裡射出來,我們當然看那個地方是黑暗的了。
  • 站在外太空看地球
    一個人的出生地是沒有選擇的,你出生什麼樣的家庭和什麼樣的國家,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那當然了各個國家都有他們民族信仰和習俗。來判斷你的思想和你的人品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標題是(站在外太空看地球)呢?如果你的出生地不是地球,或者你出生在一個大山裡周邊沒有人,你也沒有什麼民族信仰,還有你坐著飛機滿世界的跑了一遍,各地區的民族信仰你都有所了解,你會選擇那一種呢?
  • 《外太空貓咪》 評測:喵星人的外太空大冒險
    《外太空貓咪》 評測(1)《外太空貓咪》(Deep Space Pussy)是由開發商Wilhelm Clemm出品的一款2D卡通橫版動作遊戲,遊戲的風格與多數跑酷類遊戲類似,因為地球的爆炸而逃到外太空的喵咪,在一片充滿著巖漿的星球中一路奔跑過關,跳躍與障礙是遊戲的最重要元素,本作的特色在於喵咪需要把握跳躍的力度與起跳點才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障礙
  • 你絕對想像不到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會有多可怕?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從自轉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首先就會想到地球將不會出現晝夜交替,地球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將不斷上升而背向太陽的一面溫度也會急速下降。如果地區突然停止公轉,那麼公轉產生的離心力就會消失平衡就會被打破,地球就會墜向太陽然後被太陽吞沒。
  • 你絕對想像不到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會有多可怕?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從自轉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首先就會想到地球將不會出現晝夜交替,地球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將不斷上升而背向太陽的一面溫度也會急速下降。如果地區突然停止公轉,那麼公轉產生的離心力就會消失平衡就會被打破,地球就會墜向太陽然後被太陽吞沒。
  • 地球的大氣層消失了5秒,發生的情景你敢想像嗎?
    請想像大氣層我們呼吸的東西,溫暖的被被,地球的保護泡泡,一轉眼就沒了。可是沒很久,只不過五秒鐘,我們肯定能處理吧?一切立刻鴉雀無聲,想像一下你在大吼說話,但沒人聽到你的聲音,就像在外太空一樣。沒有大氣層讓音波得以穿過,你現在只能感受地面的震動。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就像處於真空。這行星也失去了為我們抵擋太陽能量的保護層,太陽的射線太強也太毒了,無法招架。這些射線通常在穿過大氣層的時候會被過濾掉,熱會平均散布到全球。然而,此刻運氣最糟的是在海洋上做日光浴的那群人,但大多數人還沒感覺,他們第一秒只覺得溫度上升。
  • 地球每年流失數十萬噸大氣,逃往外太空,還能堅持多久?
    地球生命耐以生存的兩大條件:空氣和水,離開其中一樣,地球繁榮的生命系統,將在頃刻間蕩然無存!但是,地球大氣卻以每年數十萬噸的速度逃跑,損失巨大!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照這樣的損失速度,還可以堅持多久呢?據科學家們分析,如今的地球上空氣,大部分是後期形成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空氣已經被輪換掉了,那麼早期的空氣都到哪去了,全部逃逸到外太空去了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加持下,地球上的氣體曾經大部分流失掉,但是為什麼地球上的空氣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卻還增加了呢?
  • 火星將要變成下一個地球,移居火星沒那麼難,你做好準備了嗎?
    人類如果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話,要麼改善地球環境,要麼尋找第二家園,但是改善地球環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人類一邊治理地球環境,一邊著手探索「第二地球」。由於人類的能力有限,無法實現光速,所以我們只能把移居外太空的希望寄托在火星上,雖然火星的環境十分複雜,沒有磁場、大氣層、氧氣等,不太適合人類生存,但是火星也是一顆處於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它的環境與地球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人類可以通過後天的技術改造,讓火星變得宜居,成為下一個地球。
  • 地球上可能原本是沒有人的,第一個人如何來的,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類是怎麼來的一直都是一個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我們也知道,現在應該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那麼地球上可能原本是沒有人的,第一個人如何來的,超乎我們的想像。,也許人類是來自宇宙,甚至是在外太空進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