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照片沒它就不行?中國人也要和它並肩仰望星空

2020-12-03 新華社新媒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轟動世界。但恐怕除了專業人士和天文、物理愛好者,很少有人知道拍攝黑洞的一大「功臣」坐落在「星空之國」。它若缺席,黑洞照片恐怕還真拍不出來。

它就是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縮寫ALMA)。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視頻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而它的「老家」——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江湖地位更是一絕。

通俗點說,這裡是當年大熱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外星人「都教授」口中地球上頭號觀星勝地。專業點說,這裡是國際天文學界公認的「天文觀測勝地No.1」,稱得上世界各國「天文觀測的奧運賽場」,到2024年全球超過70%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都將建在智利。

最值得中國人期待的是,中國科學院南美天文中心文特峰觀測臺站也正在這裡建設,未來可能在重要天文國際合作中繼續為中國、為人類添彩。

想拍黑洞,為什麼少了它就不行?

10日,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了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在這一項目用於聯合觀測的8座射電望遠鏡中,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作用獨特。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拍攝黑洞照片,其餘7座望遠鏡少一座也還行,但少了ALMA望遠鏡就不行,」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告訴新華社記者。

為什麼這麼牛?先看看ALMA望遠鏡的小資料:

ALMA望遠鏡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和日本國立天文臺合建,總投資14億美元,於2013年投入使用。

ALMA望遠鏡位於阿塔卡馬沙漠東部查赫南託爾高原,海拔5000米。它不是簡單一座射電望遠鏡,而是由66座口徑7至12米、重約120噸的拋物面天線共同組成一個望遠鏡陣列,直徑可達16公裡,代表了當今國際射電天文最先進的觀測能力,比此前各國擁有的同類設備在觀測效率上提高了一個量級,解析度能超出「哈勃」望遠鏡10倍。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視頻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黑洞成像需要觀測毫米波和亞毫米波,這是ALMA望遠鏡最擅長的,」王仲說。

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的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路如森告訴記者,ALMA望遠鏡這樣高靈敏度的亞毫米波望遠鏡投入使用,讓黑洞成像觀測成為可能。

在ALMA望遠鏡項目工作的天文學家維奧莉特·因佩利澤裡更直言,ALMA望遠鏡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的核心。

為何「明星望遠鏡」扎堆建「星空之國」?

智利有「星空之國」美譽。

北部阿塔卡馬沙漠擁有全世界最佳的天文觀測條件,不下雨,無雲,全年「晴夜數」可達320天,空氣乾燥,無光汙染,加之智利政府長期、穩定的支持政策,如今世界一批大型望遠鏡都選擇建在智利,甚至十幾個大型項目同時在這裡興建。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天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科,深度依賴觀測,需要特別合適的臺址條件,因此世界各國大望遠鏡項目和天文學家都來到智利,」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研究員朱磊告訴新華社記者。

「北半球最好的臺址是夏威夷,南半球則是阿塔卡馬沙漠。銀河系中心在南天區,距銀河系最近的恆星星系大小麥哲倫星雲也在南天區。最近十幾年,在美國夏威夷建設大望遠鏡的空間嚴重受限,全球大多數大型望遠鏡都建在智利,投資比例在2024年將超過全球地面天文觀測項目總投資的70%。這在各自然科學領域中前所未有、非常罕見,」王仲說。

歐南臺籌建的極大望遠鏡(ELT)。(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除了觀測毫米波和亞毫米波的射電望遠鏡ALMA,歐南臺籌建的下一代「明星望遠鏡」——極大望遠鏡(ELT)也於2016年在智利動工。

這座望遠鏡由798個六角形小鏡片拼接成直徑39.3米的主鏡,集光面積達978平方米,預計2024年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

歐南臺智利代表克勞迪奧·梅洛告訴新華社記者:「ELT望遠鏡項目預計投資11億歐元。歐南臺將這麼大的望遠鏡項目建在智利,不僅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智利政府和社會各界幾十年來一直持優先發展天文事業,並將『零光汙染』夜空作為國有資源來保護,也是重要因素。」

中國也在「觀星勝地」有一席之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觀測設備在阿塔卡馬投入使用,天文科研產出取得驚人進步。獲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宙加速膨脹」天文觀測結果,便是由位於智利的兩個天文臺同時獲得。2017年轟動國際科學界的「引力波光學對應體」發現,也是由位於智利的不同天文臺觀測和驗證。

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副主任王煒對新華社記者說,歐南臺於1963年開始在智利建設天文觀測臺,如今在阿塔卡馬沙漠已有3個觀測臺站——東部查赫南託爾觀測臺站、西部帕拉納爾觀測臺站和南部拉錫亞觀測臺站,均為世界頂級天文觀測臺。美國在智利也建有3個觀測臺站。日本、韓國也已在智利建設自己的望遠鏡。

正在建設中的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文特峰觀測臺站。新華社記者王沛攝

天文研究合作是中智科技合作的重點之一。2016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籤訂協議,在阿塔卡馬合作建設天文觀測基地。這是我國繼南極天文臺後的第2個海外天文觀測基地。

在距離上文提到的「明日冠軍」極大望遠鏡(ELT)僅30公裡處的文特峰,正在建設中的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文特峰觀測臺站已初具雛形。這裡與歐南臺兩個大望遠鏡鼎足而立,天文觀測條件非常優秀。

中國天文人對於中智間、國際間的天文研究合作有期待也有抱負。

前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嚴俊對新華社記者說:「在智利建設以我為主的超大型光學望遠鏡,是中國天文學工作者的共同心願。」(編輯:孫浩 唐志強;視頻編輯:王沛 黨琦)

相關焦點

  • 為何要仰望星空?
    人們記住的第一個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譽為科學之父。記住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過於專注,以致欲望星空時,掉入了枯井。我們的祖先尚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理解宇宙。沒有尾氣,沒有工業汙染的天空格外美麗。它像一個倒置的海洋,深不見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發現這些晶瑩剔透的珠寶似乎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天球上,因為它們相互間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體(對北半球)圍著北極星在轉動。
  • 仰望星空就行了
    仰望星空就行了!要想超越標準粒子模型?談何容易!故至今無人敢挑戰。 不過,本民科就不信這個邪! Why?因為本民科發現,『標準粒子模型』有個先天不足或嚴重的畸形,那就是自它誕生之日起,它的『DNA』就是物質屬性的!它可以用來粗略描述各種物質粒子的表象,卻不能回答:物質,以及物質的四種力從何而來?
  • 仰望星空,放飛心中夢想
    仰望星空以超越光速的目光追尋138億光年宇宙邊緣的風景縱觀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一聲巨響炸開時空演化成星雲、恆星、星系、簇團的宇宙壯美歷程仰望星空以智者的思想思考牛頓的萬有引力霍金的黑洞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產生的引力波
  •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不斷增長 這就是我心中的道德定律和頭頂上的星空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像映在頭頂的星辰大海 照耀著無數埋頭疾走的後人 試想,當你仰望星空
  • 在火星仰望星空,好奇號拍下一張驚人照片
    有意思的是,好奇號平時腳踏實地做探測,偶爾還會忙裡偷閒仰望星空。比如,2020年6月5日,在日落後大約75分鐘,好奇號抬頭望向天空,拍下一張驚人照片——照片中兩個微弱的小亮點分別是地球和金星。好奇號用火星版暗淡藍點再次告訴我們,即便在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也不過是一粒不起眼的微塵,更不用說放眼浩瀚無垠的宇宙了。
  • 那片讓梵谷、康德和哥白尼都痴迷的星空,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我們會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初雪,希望彼此能永遠在一起。對學霸而言,星空同樣讓他們深深著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都是天文學的愛好者。通過仰望星空,人類開始思考自我定位和宇宙間的聯繫。因為觀星,也是在「觀內心」。
  • 仰望星空:霍金和他的先行者
    在霍金出生和去世的時間節點中,兩個偉大的名字赫然在目: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300年後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139年後即2018年3月14日霍金仙逝。「仿佛看到偉人們一代又一代地接過智慧的接力棒,在銀河裡奔馳,願你們在星辰中相遇。」一位網友在霍金去世後留言,表達了中國乃至世界人類發自內心的讚美。奇妙的時間節點,連接起人類仰望星空的深情目光。
  • 新360行|職業星空導師:嫦娥「奔月」,我帶孩子們仰望星空
    在星空導師劉普順的帶領下,學生們在沉浸式教室學習天文科普知識。 李澤陽 攝「嫦娥五號去奔月了,我帶你們去『仰望星空』。」24日下午,星空導師劉普順為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中學生們開展了一場以「探奇科學知識,探索星空奇妙」為主題的科普活動。
  • 剛剛,人類第一張黑洞的照片被公布了!
    在茫茫歷史長河裡,仰望星空絕對是人類幹過最浪漫的事兒。
  • 光沒有質量,黑洞是怎樣把它吸住的?
    在2019年4月10日,發布了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位於5500萬光年外的橢圓星系M87的中心黑洞。照片中的黑洞雖然略微模糊,但依然看得出與理論計算驚人一致,在類似十級美顏的模糊圖像下,中間的陰影依然清晰可辨,而黑洞就在這個陰影區域裡面。
  • 願城市周邊保留一片可仰望的星空
    譚巍開心得不行:「感覺這條路拉近了我和宇宙的距離。」大圍山森林公園的配套服務也完善了,「景區交通、帳篷營地、旅遊廁所都很好,我覺得它是湖南最好到達、條件最好的觀星地。周末,一般遊客想來看看星星,也用不著跋山涉水。」 2018年,湖南天文協會會員們自籌一百餘萬,在大圍山上設立了天文臺,除了可以通過計算機遠程觀測之外,也承擔科普功能。
  • 驚奇 | 世界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終於等到它!
    這張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是目前人類已知最大的黑洞。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 仰望星空,我們感慨人生天地間,放眼宇宙,我們更要感激地球
    在這關鍵的一刻,「旅行者1號」做出了一個讓大多數人難忘的舉動:它往後一回眸,把自己所探訪過的行星都留在了照片中。後來人們把這一系列照片稱之為「太陽系全家福」,其中就包括了讓無數人潸然淚下的,於60多億公裡外拍攝的地球。
  • 假如太空人意外掉進黑洞,能否穿越星空?科學家:首先你要了解它
    假如太空人意外掉進黑洞,能否穿越星空?科學家:首先你要了解它宇宙的神秘和變幻莫測一直是我們人類無法想像的。雖然在我們一直以來的研究中,也發現了數不清的神秘天體,和許多我們沒有見過的現象。但是從我們探索宇宙開始到現在,一直最莫不可測的就是黑洞。我們對於黑洞的了解一直都是很少的,我們只知道它有著超級強大的吞噬能力,只要是靠近它的東西都能被它瞬間吞噬。就連我們常常說的光也沒有辦法倖免。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通過肉眼直接的看到黑洞,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對黑洞的位置進行探測。
  • vivo X50 Pro仰望星空,絕美星空照輕鬆呈現
    你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對於星空,人們似乎都有著夢幻般的嚮往,嚮往它神秘而又深邃、迷人而又浪漫的意境美。而對於常常奮鬥在大都市的人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卻讓仰望星空變成了一種奢侈。近日,vivo官微發布了一組由vivo X50 Pro所拍攝的星空美照,絕美的星空再一次有了小時候的韻味。星空的美,無與倫比小時候總喜歡仰望星空,看著顆顆如鑽石般閃耀的星星在天空中大展風採。它們像是螢火蟲般,為這個黑夜提供了一絲光芒,又像是黑寶石般,暗淡中帶著微光。而在vivo X50 Pro的拍攝下,這些或明或暗的星星,也真正做到了鋒芒畢露。
  • 黑洞終於要顯真身了,是誰為它拍了第一張照片?
    來源:央視網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即將在全球六地同步發布。目前,這張直接由望遠鏡拍到的黑洞照片已進入最後的「衝洗」中,其問世已進入倒計時。△模擬圖片全球六地將同步發布首張黑洞照片據介紹,北京時間4月10日21點整,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等全球六地將同步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將宣布一項與超大質量黑洞照片有關的重大成果。在上海,EHT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將共同發布這一重大成果。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背後的科學與審美
    這是這部電影中我特別喜歡的一張照片,父女相擁,仰望星空,背後是破爛不堪的農場,父女在思考人類未來在哪裡,下面兩張照片是男一號庫珀要出發做星際穿越任務時與女兒告別的場景,父女相擁難捨難分。而當父親完成任務回到地球見到了女兒時,女兒已經比父親老了很多,再次相見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影對父女之愛的情懷詮釋讓我潸然淚下。
  • 仰望星空,有宇宙觀的民族才有未來
    在古代,人們利用白天的光影變化研究時間和季節變化。由於白天陽光猛烈,人們無法看到星星,黎明、黃昏、夜晚是觀測天象的重要時段。古人很關注天體的顏色、亮度、方位變化,對日食等罕見現象很是重視,認為影響天下大勢。近代以來,天文學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等是天文學家,天文研究為克卜勒定律等許多重要科學理論的建立培養了土壤。優秀的民族一定是仰望星空的。
  • 光沒有質量,黑洞是怎樣把它吸住的?答案其實很有趣
    在2019年4月10日,全球多家天文臺共同發布了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位於5500萬光年外的橢圓星系M87的中心黑洞。照片中的黑洞雖然略微模糊,但依然看得出與理論模擬的圖像驚人一致,在類似十級美顏的模糊圖像下,中間的陰影依然清晰可辨,而黑洞就在這個陰影區域裡面。這種照片表明理論是對的,確實存在光無法逃離的黑洞。
  • 黑洞照片要來了:給黑洞拍照,是要拍一張怎樣的照片呢?
    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宇宙中,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們將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類: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為什麼要研究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