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報記者王雪瑩 作為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我省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及藝術品的綜合性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著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具猛獁象化石骨架——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那麼,這具裝架後全長5.45米、高3.33米、門齒長2.05米的化石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原來,1973年3月,我省肇源縣三站鎮一施工隊,作業時在距地表5米深的地層中,發現了動物化石。省博物館得知消息後,當即前往化石出土地,進行調查並實施搶救性發掘,當時共發掘出土化石300餘件。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用碳-14年代測定法測定,這具骨骼為距今約21200年的松花江猛獁象骨骼。 據悉,猛獁象是隨著冰期發展繁盛起來的一種大象,全身披滿濃密的長毛,背部有一個類似「駝峰」樣的背瘤,其主要作用是儲存養分,用於在食物缺乏時,補充體能。松花江猛獁象是猛獁象家族中的一員,兩萬年前,它們就棲息在水窪、溼地遍布,植物茂密的松嫩大地上。「松花江猛獁象的特點是體型龐大、門齒相對平直且短,臼齒齒脊相對較少。」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它們雖然有著極強的抗寒能力,但暮年的老象最終也逃不過大自然的規律,倒在松花江邊。很快,積雪會掩埋並冷凍保存起它的身體。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再經過泥沙不斷地掩埋,最終形成了猛獁象化石。」大約1萬年前,隨著冰期結束、天氣轉暖,猛獁象也逐漸在地球上消失。如今,在松嫩平原上,仍可經常見到它們所留下的遺骨。「我省發現的猛獁象化石,基本都是晚更新世晚期(4萬年至1萬年前)的,這個時期的猛獁象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最廣,化石標本保存最多。」工作人員說道。 (資料提供:黑龍江省博物館王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