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日本動畫或者對這方面比較了解的朋友,對「狸貓」這一形象一定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日本動漫中的狸貓與我們直觀印象中的狸貓是不一樣的,確切地說是日本動漫中的狸貓其實不是狸貓,而是一種被稱為貉的犬科動物,外形長得跟小浣熊似的,因此也有「浣熊狗」之稱。
貉原產於東亞,廣泛分布於東亞多國,而日本就是貉的原產地之一,所以它的形象出現在動漫中也不奇怪。
貉常棲息在林中的開闊地帶或者高山草甸、蘆葦地等接近水源的地方,是東亞特有的物種,在20世紀20-50年代時被引入北歐、東歐後,很快在當地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種常見的動物。
雖然歷史上我國是貉的分布大國,但如今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在日本等國較為常見,尤其是日本的西南部等地,種群數量很高。由於目前許多貉的主要分布國家還未開展相關的調查,所以世界上具體有多少只貉,還無法估計,IUCN上顯示它們是一種無危動物,即不用太過擔心它們會在短時間內滅絕。
外表「略萌」,形象與多數犬科差異大
談到犬科動物,在我們的印象中就兩種形象,一種是以狼為代表的犬系,比如家犬、灰狼、郊狼、胡狼等,大體都是這個形象;另一種是以狐狸為代表的狐系,比如赤狐、沙狐、北極狐等,最奇怪也無外乎是藏狐般有著「國字」方臉。
但是貉的存在打破了我們的常規認知,它代表了犬科裡面的另外一種形象,長得體胖腿短,臉上毛髮發達,如小浣熊般,不過也因此讓貉成為了犬科裡面最「萌」的一類。
貉是犬科裡面非常古老的物種,長得很有特色,一分似犬,兩分似狐,七分像浣熊,所以在一些地區裡面,對於不太熟悉野生動物的朋友們,可能會將小浣熊與貉搞混,錯將它們中的一個當成另一個,其實區分它倆的方法還比較簡單,看耳朵和尾巴就行了,貉的耳朵很小,加上被厚厚的毛髮遮蓋住,所以只是從頭部微微突出來,而浣熊的耳朵則較為明顯;另外浣熊的尾巴黑色的圓環狀毛髮,而貉的尾巴則沒有這一性狀。
貉的體型短而肥胖,由於它具有冬眠習性,所以它的體重受季節影響變化很大,在三月份左右的時候,體重最輕,為3千克左右,而到了初秋,即8-9月份的時候,體重達到了最大值,雄貉平均體重為6.5-7千克,較大者能夠達到9-10千克。
夏季時,它們的皮毛色澤更亮,而到了冬季,毛髮變得又厚又長,主體分兩層,一層是保暖用的較為柔軟的短毛,一層是長達12釐米的,質地粗硬的防護毛。
貉擅遊泳,能吃魚蝦
從它喜歡在開闊地帶生存這一習性就能看出來貉是一種群居動物,通常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或者成對活動,白天它們喜歡在洞中睡大覺,而到了晚上則活躍度明顯上升,表明它們開始覓食了。
貉依水而居,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貉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最經常尋找食物的場所便是水邊,從昆蟲、魚類、爬行類到鳥類,但凡是較容易捕獲的小型動物,都是貉的獵食對象,當然一些水果、堅果、漿果等,也是貉的主要食物來源。
多數犬科動物都不善長泅水和爬樹,但貉則是另類,它十分擅長爬樹和遊泳,比如在日本,人們經常看見它們爬上樹去啃食水果和漿果,而在春季解凍期到來之時,貉又會加大對魚類的捕獲力度。
貉捕魚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下水去吃一些魚蝦;二就是靠撿漏,比如漲潮過後,在一些灘涂或者小水灘等較小的水體裡面會留下一些魚蝦蟹,這些也成了貉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在俄羅斯及歐洲的一些國家裡面,貉也被觀察到會吃一些有毒的蟾蜍,原來貉能夠通過分泌大量的唾液來稀釋蟾蜍皮膚上滲出的毒液,從而達到取食了獵物,卻不會中毒的目的。
貉是一種極度的機會主義者,它們的飲食涉獵極廣,會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結構,以確保在每個季節都能獲取到該季節最容易獲取的食物,比如在秋末冬初,它們主要以小型嚙齒類、腐肉為食;而到了春季,則以水果、昆蟲類及兩棲類動物為食;到了夏季,它們就很少吃嚙齒類了,主要食物變成了水果、穀物及築巢的鳥類等。
犬科裡唯一要冬眠的主兒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熊類、蛇類都是要冬眠的,而像狼、狐狸等大多數犬科動物,都是不需要冬眠的,但貉又是一個例外,它是所有犬科裡面唯一需要冬眠的動物,只不過冬眠的時間沒有熊那麼長。
為什麼貉的體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與冬眠這一習性有關。在初秋來臨時,貉就會十分忙碌,它們忙著尋找食物貼秋膘,到秋末冬初即將進入冬眠期時,貉脂肪囤積得最多,所以這個階段體重最重。到了來年開春,由於在冬眠中的消耗,它們變得十分消瘦,所以在春季時,貉的體重最小。
說到貉的冬眠,就不得不提一件趣事,或者說是一件極為「不地道」的事情。大多數冬眠的動物都是需要洞穴的,貉也不例外,但它們的爪子適合攀爬並不適合掘洞,這怎麼辦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來個鳩佔鵲巢。
事實上的確如此,在貉多數的生境裡面,還生活著另外一種擅長掘洞的動物,那就是狗獾,日常生活中,貉會格外留意狗獾的動向,遇上狗獾廢棄的洞穴,貉簡直不要太開心,直接佔為己有了。
當然,大多數狗獾的洞穴是有主的,狗獾體型比貉大,體重約11千克,加上是與平頭哥蜜獾、金剛狼熊獾來自於同一個「戰鬥民族」,所以多數情況下,貉是不敵狗獾的,自然也不能強搶它的洞穴。
不過貉有一個非常「損」的招,那就是仗著自己冬眠時間點比狗獾晚,冬眠時長比狗獾短,且冬眠時「睡眠比較淺」的優勢,經常會趁著狗獾一家先進洞冬眠,然後它再進去「借宿」。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只不過是「借宿」一下,雖然有點不地道,但也稱不上「損」啊?別急,最「損」的做法來了,前面說過,貉的冬眠時間比狗獾短,所以春季來臨時,貉率先出洞,然後用泥土堵住狗獾冬眠室與地面的通道,使得正在「熟睡」的狗獾一家活活憋死,就問貉的這招「損不損」?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研究人員就曾觀察到多起類似的現象。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