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9月16日消息,在今天(1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深空深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域方面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白春禮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六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到的22項重大科技成果中,14項是由中科院牽頭完成或者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一共有7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科學院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了3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了1項,佔全國總數的57%。在自然指數國際排名當中,中國科學院連續8年佔據榜首。在兩院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和完成單位一共有32項,佔到全部的53%。六年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新增利稅也共計2983億元。具體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
中國科學院在第一階段「率先行動」計劃中,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是第一次;
做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研究;
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紀錄;
第一次實現了洲際的量子通信,通過量子密鑰傳輸,中科院院長和奧地利科學院院長進行量子密鑰保密的洲際通信,開了一個視頻會議,這是第一次通過量子密鑰進行保密的洲際量子通信;
中科院物理所在固體中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被美國物理學會為慶祝成立125周年出版的論文集作為唯一來自中國本土的成果收錄;
中科院首次在鐵基超導體當中發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
二、深空深海一些戰略必爭領域搶佔制高點
科學院先後發射6顆科學衛星:「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實驗衛星是全世界第一個做暗物質探測的;
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衛星,「慧眼」硬X射線望遠鏡衛星;
發射「碳衛星」監測碳排放,發射中國第一顆探測引力波的「太極一號」衛星;
這6顆科學實驗衛星基本形成了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體系化的能力,也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佔據了有利地位。
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目前在天上的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2顆是科學院完成的;
牽頭負責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應用系統,完成了數百套有效載荷的研製;
承擔了探月工程任務的地面應用工程,比如數據分析、有效載荷、VLBI、精密測量、分系統研究嫦娥四號探測器等;
涉海方面,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海鬥號」「海星號」為代表的譜系化的深海無人裝備。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到達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深潛深度達到了10907米,在海底實現了海底自主探測、採樣一體化,這種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我國海洋更好地進入萬米時代。「海翼號」滑翔機,正在開展載人萬米深潛的海事任務。
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年產400萬噸煤制油工程成功試車投產,這是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裝置;
第三代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成功商業化應用,煤制烯烴技術已經形成了千億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研發了「中科發」「嘉優中科」「中科5號」等一共44個設計型新品種,一批優質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大規模推廣使用,最近三年這些新品種累計在全國推廣了3千多萬畝,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先後孵化培育了中科曙光、國盾量子、「寒武紀」等18家上市公司,為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承擔一大批大科學裝置,比如貴州的中國天眼,500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
廣東東莞建了中國第一臺散裂中子源。
(原題為《「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都做了啥?一文讀懂!》)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