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大多數能夠靠肢體行走的動物都能倒退著走幾步,比如動物在遇到危險時,本能的會後退幾步,然後轉身逃走。那麼,有沒有主要靠倒退行走的動物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來就列舉幾種。
第一種:鼻行動物(假想)
鼻行動物是哺乳綱下的一種特別的動物,之所以說它特別,是因為它們都具有一個特殊的鼻子。對於哺乳動物來說,鼻子是面部的一個重要器官,而且是進行氣體交換以及嗅覺的主要器官。但是,對於鼻行動物來說,它們的鼻子就遠沒有這麼簡單了,鼻行動物的鼻子除了具有哺乳動物鼻子的基本功能外,還代替了四肢,成為了行走的器官。因此,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部向下,四肢嚴重退化、倒退行走。
鼻行動物被劃分到了哺乳綱鼻行目下,而在鼻行動物目下一共有14個科189種不同的鼻行動物。據說這種動物從白堊紀的晚期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島上,生活在幾千萬年後,在1957年,因為美國的武器實驗而滅絕。
看完了鼻行動物的介紹,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神奇。不過,就目前來看,鼻行動物還停留在書本當中,因為它們是由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動物學教授GerolfSteiner創造出來的。之所以說是創造出來的,是因為該教授寫了一本書,書中描述一位名為Harald Stümpke的德國自然學家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島上發現了該物種,並且作者以Harald Stümpke的身份對鼻行動物進行了詳細的科屬種劃分,以及形態、習性描述。但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上沒有發現這種動物。因此,所謂的鼻行動物還只存在於假想之中。
蟻獅(真正的倒退行走的動物)
蟻獅這個名字,許多小夥伴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如果你看到它的樣子,你就會恍然大悟。既然這樣,我們就先上圖:
看到蟻獅的樣子,相信許多農村的小夥伴肯定不陌生,在農村,它有許多叫法,比如沙狗、沙猴等等。從生物學分類上看,蟻獅屬於動物界昆蟲綱脈翅目蟻蛉科蟻獅種,它們的分布很廣,在北美、歐洲以及亞洲大陸上幾乎都有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
眾所周知,洋辣子是刺蛾的幼蟲,而蟻獅同樣也是一種昆蟲的幼蟲,它就是蟻蛉。蟻蛉與蟻獅是完全兩個形態的同一種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的體現。蟻蛉的身體比較的細長,體長通常在8公分左右,身上有兩對細長的翅膀,從外形上看,它與蜻蜓有些相似。但是,蟻蛉的頭部有兩個觸角,而蜻蜓則沒有,這是區分兩種昆蟲最有效的方法。
蟻蛉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幼蟲的形態與成蟲天差地別,這也是它的幼蟲有不一樣名字的主要原因。作為蟻蛉的幼蟲,蟻獅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部長有一對鐮刀狀的大顎,這是它捕獵的利器。但是,並不是它進食的器官,蟻獅進食的器官在一對大顎的後面,屬於咀嚼式口器。
而它之所以會有蟻獅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螞蟻。蟻獅通常棲息在乾燥的沙地之中,它會在沙地裡製造出一個漏鬥狀的陷阱,而它就在漏鬥底部的沙土之中潛伏著。一旦有螞蟻或者其他小型昆蟲誤入陷阱,陷阱邊緣的沙粒就不斷地掉入漏鬥的底部,因此,昆蟲一旦進入就很難走出去。此時,蟻獅就會從沙土裡鑽出來用自己的大顎死死地將獵物鉗住,然後用自己的咀嚼式口器將消化酶和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完成捕獵。
除了捕獵外,蟻獅最大的特點就是除了捕獵時主動出擊用的是正常的向前行走,其他時候它的移動都是倒退行走的,如下圖:
總結
在自然界中,能夠倒退行走的動物不少,但是真正主要靠倒退行走的,卻是鳳毛麟角。在我所知的動物中,也就只有蟻獅是符合條件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蟻獅跟傳說中的「饕餮」一樣是只進不出的,這是因為蟻獅本身沒有肛門這樣的排洩器官,所以消化後的物質會在體內累積,這也是它的腹部格外大的原因。不過,這些在體內累積的「廢物」也不會浪費,等到蟻獅進入下一個階段-蛹的時候,這些「廢物」會成為絲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