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現實生活和文藝作品的永恆主題。
對於文化水平較高,情感體驗較為豐富的大學生們來說,校園愛情是他們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談戀愛的經歷是他們體驗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課。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數年大學生活裡苦苦尋覓,或終無所獲,或與愛情失之交臂;另一部分人,幸運地找到了未來的終身伴侶,從此比翼齊飛;還有些人,幾經滄海,夢斷校園,變得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社會舞臺,上面有各式各樣的人物,演繹著光怪陸離的故事。回首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大學生們的心路歷程,可以發現,他們的情感世界同樣豐富而複雜。
校園戀愛:從禁止到默許
80年代初,各大學的學生守則中幾乎都規定大學生不許談戀愛。但從一開始,這條規定就從沒有被遵守過。出雙入對的青年學生永遠是校園裡的動人風景線。那時針對大學生談戀愛的問題傳媒還組織了幾場討論,討論集中在大學生應不應該戀愛,應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等,今天看起來著實是很樸素幼稚的問題。而至90年代,連中學生談戀愛都不少見,更遑論大學生,談戀愛早已為高校所默許,為社會所接受,為親朋好友所鼓勵。傳媒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也已涉及到諸如多角戀愛、婚前性行為和倫理道德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了。
其實,一上大學,就自然而然進入了戀愛階段。一方面,大學生們經過了緊張的高中階段學習和壓力很大的高考衝刺,進入大學後都想輕鬆一下。此時他們身體發育已到了晚期,壓抑和潛藏了許久的對異性的愛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現出來。另一方面,大學住校生活相對自由,可以擺脫家長和老師的雙重約束,也為談戀愛創造了條件。一位大學生說,一個人背井離鄉到大學讀書,遠離家人,剩下我們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麼過啊。
幾年前,北京的大學裡流傳著一首校園歌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園是校園。北京同學回家去團聚,留下外地學生孤單單。沒有約會也沒有戀愛可談,泡包方便麵就當晚餐。書記校長來視察,教育我們要樹立無產階級人生觀……」,唱的就是大學生們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感覺。
客觀上講,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很多,便於各系學生擴大交往,加深了解,是廣泛選擇未來伴侶的最佳時期。而出了校門,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單位一個地方,認識的人有限,選擇餘地很小。校園裡曾有順口溜稱女大學生「一年級嬌,二年級挑,三年級著急,四年級沒人要」。說得可能有些誇大,但確實反映了校園愛情的一些實情,因為男大學生們固執地認為,大學畢業後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鑑於此,一位大學哲學系的副系主任說,我們不禁止大學生談戀愛,怕他們畢業後就找不著對象了。
校園愛情:上下求索
戀愛是人生最難的課題。
一位清華的男生在水木清華網站上大發感慨:「找一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可真難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學生們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但人海茫茫,怎麼才能發現一顆和你能對撞產生火花的心靈,又怎麼能保證這顆心永不變心呢?
一般來說,進入大學後最先談戀愛的一批大學生們的戀人都是中學同學,在中學時代埋下的朦朧的種子在大學發芽。但這時候的戀愛很少能結出果實。這時大學生們各方面都還不成熟,對愛情、人生的理解有限,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到大三、大四階段,他們眼界開闊了,接觸的人多了,身心更成熟了,談戀愛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往往和原先的戀人分手,又開始新的尋覓。到研究生階段,或工作以後,對象才會穩定下來,才考慮到結婚成家的問題。一名本科學歷以上的青年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談兩次戀愛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大學生都有三、四次的戀愛經歷。
改革開放二十年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得風氣之先的大學生們的觀念就更加前衛。和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相比,大學生們對愛情、婚姻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們在談戀愛時,一般信奉一位外國哲學家的「拾麥穗」原則。這位哲學家把談戀愛的過程比喻為拾麥穗。他說,有一個人在走進一塊麥地後,看見第一株麥穗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來。以後他又繼續向前走時,看見的每一株麥穗都比手裡的那一株要大、要好,他只能留下無盡的懊悔。另一個人在走進麥地後,看見株株麥穗都很大很飽滿,他東瞧西望,留戀往返,不知不覺快走出麥地了,趕緊隨便摘了一株很小的麥穗。第三個人在麥地走了快一半時,選擇了一株相對較大的麥穗摘下來,以後也許還有更大的麥穗。也許沒有,對他來說,手裡的麥穗就是最好的。在選擇對象的過程中,大學生希望摘到最好的麥穗。
某大學新聞系的一名女生,進大學不久看見周圍同學不少成雙成對,感覺很受刺激,就在一年級下學期向同班一名男生主動出擊,兩人很快墜入情網。大學畢業不久他們就組成了小家庭。女的不久就發現這男生從不幹家務,對事業心強、工作繁忙的她也很不體諒。每當她大老遠採訪回來,精疲力竭還要忙著做飯,男的卻只知坐在沙發上看球賽。多次嘮叨無效,因為男的本質上是個自我中心主義者,習慣於被人關心被人照料,對別人缺乏體貼。這位女同學因而多次累病。後來在老同學聚會上,她懊悔地說,如果能重來一次,她一定要找個年齡大一些,特別寬容,特別會體貼人的男人做丈夫。同學們議論說,她就是太急,只摘到了最小的「麥穗」。
北京各大學流傳著對各校女生的評價:「北大的女生聰慧,清華的女生醜,北外的女生漂亮,師大的女生溫柔。」為了找到更大的「麥穗」,男大學生們在周末往往傾巢出動,穿梭於兄弟院校的舞場,到處捕獲。晚上回宿舍,就交換「情報」,發現「獵物」,互相出謀劃策,甚至代寫情書,所謂「一人有難,八方支援」。漂亮的女生受到所有人的青睞,追求者眾。北大一位嬌美的女生有一打多的追求者,她規定只給每位男性朋友半小時的談話時間。清華的女生也不甘寂寞,一位女生在網際網路上發布了一封信,說自己也許不算漂亮,但自信自愛,也懂得感情。該信贏得不少人的喝彩。大學生們甚至利用網際網路發布「情報」,清華網站的一條消息寫道:「一個準GF(Girlfriend)昨天向我匯報說,北醫女生多,男生少,故MM(妹妹)們心情都很壓抑,時常心理不平衡,很容易上鉤(言下之意,她就是因此才上了我的賊船)。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北醫MM們,廣大的男光光們挺起腰板,大膽地去追吧!」下面還附了兩條注意事項:「1.男人不壞,女人不愛!2.千萬不要自作多情!」
也有人在接觸了各類同學後,「摹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發現還是最早認識的人好,因而在轉了一圈後,重新發現了那株麥穗。為了找到真正的愛情,大學生常常是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失戀:心頭永遠的痛
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或與愛情擦肩而過,或痛失愛情。戀愛是兩顆心的「觸電」,而大學裡常見的是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又不喜歡。一個經濟系的男生苦惱地說,愛情是兩個人心裡的兩把火,但這兩把火什麼時候才能燒到一塊呢?某校法律系的一名男生和中學時代的戀人分手後沉寂了兩年,大四時他終於在一次學生會的活動中遇見了一個東方學系的女生,她清麗脫俗,聰明可愛,令他十分傾心。他隨後展開攻勢,可這個女孩子雖然也和他一起玩,一起看電影,卻顯得缺乏熱情。半年交往後,女孩不再同意和他繼續來往。男生很著急,對她說,生活的河不斷地流過去,機會失去了就再找不回來了,試圖打動她。但沒用,女孩一無反顧地遠離他。這位男同學百思不解,覺得自己又瀟灑又聰明,女孩怎麼會不愛自己?其實那個女孩根本就不喜歡瀟灑,她追求的是穩重可靠。男生傷心之下,畢業後遠赴海南,說在北方沒什麼可留戀的東西了。
這樣的故事是經常發生的。由於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不同,愛好、情趣不一,生活目標各異,相識的人未必相知,相知的人未必相愛,相愛的人未必永久。一名男士在BBS水木清華網站上痛苦地描寫了與女友分手的過程:
「我休了我的Girlfriend,其實是她休我,痛痛痛!!!!!
和女朋友四年感情,卻不得不毀於她想出國……
大學時由於各種原因我們都沒有下決心考GT,後來她讀研,我也拼死拼活留了京。她個性比較好強,我很理解,當年也正是由於她的傲氣吸引了我。看她總不甘心,就支持她嘗試一下。我知道考試是出國的第一步,如果她將來出去,我們之間又會有一些問題。
我給她兩個選擇:她一個都不選,只說我自私,不讓她今年走是想拖住她。我以為她了解我,到頭來在她心裡我卻是如此的不堪。我不介意她先出去,卻介意在出國和感情的天平上,她視後者如草芥……」
另一個英語系的女學生,愛上了同班一名高大英俊的男同學。可男同學有一位中學同學的戀人,女生每日痛苦地注視男生和他的戀人在校園散步,獨自黯然神傷。不久男同學和戀人分手,女生興奮不已,隨即向男同學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兩人很快共浴愛河,一起讀書,一起散步,惹得人人羨慕,公認他們是理想的一對。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大四時一位美國留學生愛上了這位南國少女,每天都來她的宿舍看她。男生有一天和這位美國學生在女生宿舍裡展開談判,他的愛情終於敵不過「美國綠卡」,曾那麼愛慕他的女生還是投入了洋鬼子的懷抱,畢業後就跟美國學生移居美國。留下傷心的男生十年後還未結婚。對於她們來說,愛情不過是通向彼岸的跳板;而對於痴情的人來說,愛情是他們心頭永遠的痛。
性愛:靈與肉的結合
大學生們已到了身體發育成熟的年齡,心理上則更加早熟。在談戀愛過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大多都希望有靈肉統一的愛情。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大學生都對婚前性關係表示理解。湖北武漢一家電臺的「性與健康」節目開播兩年來,數萬名諮詢者中一半以上是大學生。他們諮詢的問題主要是手淫,青春發育晚期困惑,婚前性行為,甚至怎樣避孕等性煩惱和性苦悶。在校風比較開放的大學裡,風景優美的樹林、湖邊和草地,都成為大學生幽會的場所,甚至出現了幾對男女學生拉上窗簾在同一間宿舍共宿,各不相擾的情景。進入90年代以來,大學生戀人公開在校外租房同居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BBS清華網站的「談情說愛」討論區曾有一場針對愛情和貞操觀念的對話,典型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一名女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守護你的金子」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貞操觀,該文如下:
「幾年前讀過一篇雜誌,上面有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講述了一對戀人經過一片無人樹林的經歷:夜深了,林中萬籟俱寂,那個小夥子想吻一下她的女友,卻遭到拒絕。然而,這種拒絕所展示的嬌羞,卻令小夥子更加難以自持。於是他非禮了,他看到姑娘衣領內的如玉酥胸,手便伸了過去。姑娘突然用雙臂護衛了自己,小夥子頓時惱羞萬分。
「姑娘嚴肅而平靜地說:『請不要動它。』小夥子問:『為什麼?你不知道我喜歡你嗎?』姑娘輕輕地說:『我母親說少女的胸是金子,男人一摸她就變成銀子,再摸她就變成銅和鐵。難道喜歡一個人非要摘取她的金子不可嗎?』
「小夥子的手慚愧的縮了回去……
「那時我還沒有戀愛,對文中的事情並不完全理解,只隱隱約約地有些感動,為姑娘的那份持重,為小夥那份自製。
「大學畢業前的那個暑假,和相戀一年多的男友去遊峨眉山。下午4點鐘左右,我們登上了山頂,找好住處後,我們坐在山頂的一塊大巖石上,感受著黃昏前的那份獨特美。
「天漸漸黑了,山頂風很大,我感覺有些冷。男友撫摸著我冰涼的手,輕輕地擁我入懷。在他寬大溫暖的懷裡,勞累的我不一會就迷迷糊糊睡著了。隱隱約約,覺得有雙手在顫抖,睜開眼,是男友的手。夜很深我無法看清他的臉,只聽見他的呼吸漸漸加快,變粗。我忽然意識到將要發生的事情,我緊張起來,一種本能的防範使我緊緊抓住了男友的手,我輕輕地對他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好嗎?接著,我講了那本雜誌,講了那對戀人的故事。半晌,男友鬆開手,默默地把我擁得更緊……那夜,風很大很大,天上的星星不知疲倦地眨著眼睛,直到太陽冉冉升起。
「畢業以後,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我們分手了。後來,他去了廣東,不久我就收到他的來信,信中特別提到那個夜晚。他告訴我,如果說以前的我對你的感情只停留在喜歡你可人的性格和甜甜的笑靨的話,經歷了那個晚上,我對你更多了幾分敬重,我敬重你的純真自愛,感謝命運讓我認識了你,是你在給了我柔情的同時教會我做人。感謝那個夜晚,是它教我理解,催我成熟。
「數年過去了,這期間我也交過一些男友,但始終像保護生命一樣守護自己的金子。因為我要將它獻給最愛我和我最愛的人。我想:要了一個女人『金子』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夠付出足夠的愛與責任的男人。」
這篇文章在網上一公布,立即引來一片非議聲,主要來自男大學生們。一個學生寫道:「實際上不用那麼太在意。真正的金子在心中,而不是身上。按你的金子定義,那杜十娘,柳如是,茶花女都成了什麼了?可小仲馬不還是很痴情嗎?陳寅恪不一樣寫《柳如是別傳》嗎」
另一名男生寫道:「現實中的女孩子,有的也成了『銅』或『鐵』了,只要是談過戀愛的。真正談過戀愛的,在清華誰也不用裝正經。可生理和心理決定了的事情,被弗洛伊德和馬克思認為正常的事情,不用大那個了吧。我不想說你是性冷淡,可我相信90%像你一樣的女孩子是性冷淡。」
第三位同學這樣說:「看不懂。難道你和你的男友在山頂的時候你不愛他嗎?如果愛他為什麼還拒絕他?如果不愛他為什麼和他在一起?獻給你最愛的人?不懂。這麼說你入學時交的男友只是和他逢場作戲了?我倒是覺得沒這個必要吧。都什麼年代了,如果當時你的確是愛他的,獻出金子,獻出生命又何妨?男女早就平等了,不要守著傳統的貞潔觀念不放才好。」
第四位同學則認為:「希望你能找到你真愛的人,不是為了守金子而守金」。順便說一句,肉體的純潔不等於純潔,真正的金子在心中。」
由於中國社會對性問題依然諱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觀念現代,而行動保守。因此性衝動和性苦悶仍常常困擾著他們。一位大學生說,我們周圍的空氣太緊張了,所有的人都帶著罪惡感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因此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另一位女大學生總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機會和男友同居,內心的緊張、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周圍的壓力總使她有一種犯罪的感覺。因此,「性與健康」的一位大夫說,這一代年輕人「既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單純無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60年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求性解放,他們只能在夾縫中苦苦煎熬」。
一場遊戲一場夢
校園愛情對有些大學生來說,不過是一次隨意的情感宣洩,或是身價的籌碼,手中的工具和一場遊戲。
大學生們來自不同的階層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夢想和追求。他們中很多人考上大學,就獲得了改變身份的籌碼,他們要在大學校園這一人生的又一戰場四處活動,為自己的未來鋪路搭橋。
某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女生來自偏遠地區的一個小鎮,從小母親就告訴她說,像我們這樣家庭出來的人,除了自己的姿色,沒有別的可以依靠。考進大學後,母親囑咐她要憑自己還端正的姿色和大學生的條件,儘早為自己找到有錢有身份的丈夫。她的母親年輕時是當地的一個美人,嫁給了鎮委書記,使自己終身有靠。該女生遵從母親的教導,從進大學起就不常上課,而是參加很多活動,尤其是和外國留學生的聯歡活動。終於和一個日本女留學生交上了朋友,進而認識了女留學生的哥哥、一位日本商社駐中國辦事處的富裕商人。大學一畢業她就嫁給了這位商人,不到23歲就生了個日本籍的兒子。每與老同學聚會,她都顯得非常滿足和幸福,她所追求的東西都實現了。
大學校園的氣氛很寬鬆,對於個人行為幾乎沒有什麼約束。大學生們追求個性自由,講究尊重個人隱私,對別人的愛情和性生活都不加幹涉。少數男女生借這種方便,不斷地玩著愛情遊戲。有的男生找女生,只是一時的情感渲洩,新鮮感過後,再換新人。有的女生被人傷害,又去傷人。甚至有少數女生做舞女,「傍大款」,只為了錢。還有部分女生熱衷於找「老外」,以圓出國夢。這裡有放蕩和淫亂,有玩世不恭,有看破紅塵。對這部分大學生來說,愛情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生活還動蕩不定,分配、就業都還是未知數,即使相愛,畢業後也很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學生們「不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很多人認為,能轟轟烈烈地談一回戀愛,有幾次情感體驗,使他們更理解人生,就是除學業以外的最大收穫了。至於結果,要看緣份。正像一首詩寫的那樣:「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大學校園裡每天都上演著幕幕愛情悲喜劇。這裡鳳物依舊,人物常新,而故事大同小異。經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複雜的情感體驗,大學生們長大了,成熟了。當畢業後走向社會的同時,就會從愛情幻夢中醒來,變得現實,過起平凡的日子。他們內心深處仍留戀大學時光,因為最美好的青春和愛情都留在那個時候,但他們知道,畢業工作以後,生活將從絢爛歸於平淡,那時,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