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性愛如廁時看簡訊源於躲避捕食者本能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研究過程中,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收到簡訊後往往立即回復,收到簡訊的通知聲和亮起的屏幕讓他們無法抑制住立即查看的衝動。這種行為可能源自於人類躲避捕食者的本能。

  對於在如廁時或者用餐時發簡訊等行為,大學生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一些人可能認為有點怪異,但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用餐和如廁時發簡訊是一種『新常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用手機收發簡訊早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很多青少年在上廁所和洗澡時發簡訊,甚至會在性愛期間在親人的葬禮上發簡訊。對簡訊如此痴迷,原因何在?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對美國青少年的發簡訊習慣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青少年在收到簡訊後會產生立即回復的衝動,這種「迫不急待」導致他們陷入痴迷。此外,這種行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人類躲避捕食者的本能。

  研究過程中,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收到簡訊後往往立即回復,收到簡訊的通知聲和亮起的屏幕讓他們無法抑制住立即查看的衝動。這種行為可能源自於人類躲避捕食者的本能。大學生可能意識到在洗澡時或者在葬禮上發簡訊是一種不恰當的做法,但很多人還是照做不誤。研究領導人瑪莉薩-哈裡森指出:「在此之前,我們就曾對不合時宜的發簡訊行為進行分析,例如開車時發簡訊。我們希望確定一點,即人們在進行這種行為時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恰當與否。」

  研究人員表示大學生往往難抵誘惑,迫不急待地回復簡訊。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收到簡訊後,查看和回復簡訊的衝動非常強烈,迫使他們將注意力從當下所處環境轉移到簡訊上。雖然絕大多數參與者認為洗澡時發簡訊是一種不易被人接受的做法,但仍有超過34%的參與者照做不誤。此外,絕大多數參與者認為在宗教儀式上或者在背誦《效忠誓言》時發簡訊是一種錯誤做法,但仍有超過22%的人在宗教儀式上發簡訊,大約11%的人在背誦《效忠誓言》時發簡訊。調查顯示有近7.4%的人在性愛期間發簡訊,即使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不恰當的做法。

  對於在如廁時或者用餐時發簡訊等行為,大學生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一些人可能認為有點怪異,但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用餐和如廁時發簡訊是一種『新常態』。」 進化心理學家哈裡森指出自然選擇可能在形成這種行為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手機的嘟嘟聲和發光的屏幕可能預示著某種機會或者威脅,導致人們降低了對當下所處環境的關注,轉而更關注未來。她說:「作為一種本能,我們會更多地關注運動和變化,手機收到簡訊時發出的通知聲就像是預示著捕食者正採取行動的確定聲響,迫使人們立即查看簡訊。」

  在最新一期《社會科學雜誌》中,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發現。研究過程中,他們讓152名大學生接受一項共有70個問題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在各種環境下發簡訊的態度以及他們發簡訊的習慣。很多受調的大學生經常用簡訊與他人交流。有超過34%的受調者表示他們每天收發100條以上的簡訊。哈裡森指出未來將對其他年齡段的人群進行研究,例如高中生,進一步揭示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發簡訊背後的原因。她說:「大學生往往是手機簡訊的重度用戶。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其他年齡段的人群進行研究,以了解他們是否也像大學生一樣頻繁收發簡訊。」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
  • 「可視」尾部幫助海蛇躲避捕食者
    新華社雪梨2月19日電 由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些澳大利亞海蛇的尾部進化出了獨特的感光能力,從而幫助它們躲避鯊魚等捕食者的攻擊。這項發現為生物感光性的遺傳和進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植絨椋鳥利用「混淆效應」躲避捕食者
    一個視頻遊戲正在幫助研究人員多深入了解體型「嬌小」的植絨椋鳥,如何讓捕食者陷入困境。
  • 蝴蝶可扇動翅膀產生微型噴流以躲避捕食者
    通過在實驗室環境下對蝴蝶扇動翅膀的方式展開風洞研究,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們,終於揭示了這種昆蟲是如何快速飛行、以及躲避捕食者的。
  • PLOS Biology:與人類接觸後,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事實上,如果一隻動物在接近人類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它似乎就會喪失大多數躲避捕食者的行為。
  • 能靠空中彈射躲避捕食者
    作者 | 過客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有一種蛆蟲能夠把身體變成一種「改良版」的彈簧,並把自己彈射到空中來躲避捕食者
  • 性愛時我們大腦發生了什麼
    【長江網訊】 (39健康)性頂點時,多巴胺大量爆發,讓我們進入一種如痴如醉如夢如幻的感官體驗。一位荷蘭科學家掃描人們在性高潮時的大腦狀態,發現與攝入致幻劑後的狀態非常相似。 大家可能會有一種錯覺, 認為性愛是一項純粹的下半身運動,但其實,大腦才是最重要的器官!我們為什麼做愛?
  • 聚會是人類原始本能 專家稱人們用節奏掌控自己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英媒稱,雖說「聚會」常被看做是現代人社交的一個基本方面,但它其實也是人類的一個原始本能。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11日報導,進化心理學家稱,聚集成群且有節奏地一起移動是人類遠古祖先與他人密切聯繫、交流以及生存的一種方式。
  • 專家呼籲研究太空性愛 稱太空寶寶將區別極大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宇航局以空前的熱情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殖民地。但專家提醒,如果要在太空長期居住,切不能忘了一件事:性愛。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4日報導,喬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在最近一次專題研討會中稱,人類太空繁殖是一個「我們必須解決但仍了解甚少」的問題。據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急診科助理教授Kris Lehnhardt稱,太空性愛的確是個「大問題「。「我們的確不了解人類在太空的繁衍過程,」Lehnhardt說。
  • 生存本能使然..
    點擊上方藍字「電腦報」關注我們我們在孩提時代都會經歷一個怕黑的階段,雖然我們在面對很多事情時似乎比大人們要無懼(其實是大人更加謹慎),但是天黑讓我們在每一個夜晚都過得不輕鬆。畢竟,在我們的想像中,怪物是天黑了才會出來活動的。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飛蛾能躲避蝙蝠聲吶
    動物們進化出無數的方法躲避捕食,包括無懈可擊的偽裝、致命的毒液以及堡壘一樣的外殼等等。部分動物甚至採用了一種看似孤注一擲的最終防禦方式:使用身體不重要的部分分散捕食者注意力。比如蝴蝶和魚身上的各種斑點能讓捕食者只攻擊到翅膀或者魚鰭的邊緣。這些策略為它們逃離捕食者攻擊爭取了時間。
  • 研究人員繪製出一所高中的性愛關係圖
    幾位社會學家耗時三年,首次繪製出了一所高中的戀愛和性愛關係圖,證明這些青少年關係網不同於此前的研究。 「我們相信可以發現一種核心模式,只有一小部分人性行為比較活躍,於是我們開始了這項研究。當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網絡時,我們驚呆了。」Moody說。 他表示, 這些結果對於制定相關政策,防止性病在青少年之間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 動物的逃生技巧:地球上的9種以奇怪方式躲避捕食者的生物
    野生世界裡充滿了神秘和未知,每一種生物都在為生存而戰鬥,任何生物都有可能被突襲,所以為了避開捕食者的攻擊,許多生物都進化了自己的防衛機制,它們的方式甚至會讓我們感到難以置信和震驚。通過本文,小編要和你分享,動物的逃生技巧:地球上的9種以奇怪方式躲避捕食者的生物。
  • 關於性愛的12個科學發現
    《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兩性交談時,與穿綠衣服的女性相比,男性會主動靠近紅衣女郎,並提出更多親密問題。2.女性更關注富有男性,而男性不介意女性財富。《英國心理學雜誌》刊登一項近期研究發現,與開普通轎車的男性相比,開高級轎車的男性對女性吸引力更大。而女性開高級轎車或開普通轎車對男性的吸引力無明顯區別。
  • 美國大西洋大學:成年人每年性愛頻率比20年前少9次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佛羅裡達州大西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7萬人進行研究顯示,與20年前相比,成年人的性愛頻率變得越來越低。研究人員發現,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2010年的成年人性愛次數平均每年減少7次。與20世紀90年代末相比,他們每年的性愛次數減少了9次。
  • 科學家:果蠅能聞到捕食者的威脅,即使它從來沒見過捕食者
    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應用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本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昆士蘭果蠅可以通過嗅覺檢測出周圍潛在的捕食者的存在。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昆士蘭果蠅還會根據這種檢測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對不同的捕食者採取特殊的逃避方式。
  • 從東西方諸神到紅塵俗子,賦予性愛豐富的要義
    原標題:論性愛性愛,一種動物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活動,一種靈和肉都參與的美妙交合。自從有了亞當和夏娃,便將這種繁衍子孫且愉悅兩性個體活動延傳下來,至始至終貫穿於人類情愛的歷史長河……從東西方諸神到紅塵俗子,賦予性愛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嶄新的要義。在東方神系裡,眾神大都是心若清谷、超凡脫俗的真神。無性無愛,一心只修仙道。
  • 科學新發現,性愛12大好處
    美國德州大學最新研究認為,女性做愛並非只出於浪漫或生理需求,而是有無數個不同理由。 研究還發現,出於責任而滿足對方性需求的男女分別佔64%和84%。  6.不忠誠者長相不同於一般人  《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刊登最新研究稱,多項實驗發現,與找到理想合作伴侶相比,人類更能夠識別出不忠者的面孔,甚至在第一次約會見面時,就可以識別出對方是否有可能紅杏出牆。
  • 性愛機器人什麼時候上市 科學家稱人機啪啪啪會上癮
    性愛機器人什麼時候上市 科學家稱人機啪啪啪會上癮  執劍寫春秋 • 2016-10-24 08:34:36 來源:前瞻網 E2313G0
  • 人類性愛會消失不見?你能想像嗎
    那麼,當性愛脫離了生育後代的社會責任而存在,性行為會在30年後消失嗎?大體上,是一定不會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動物,繁殖是動物生存競爭的最重要的基礎,是經過自然選擇形成的本能,所以作為以繁殖為目的的性應該是一種自然本能。但人作為最高級動物,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社會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