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迷戀垂直細分生意的創業者們,該醒醒了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進入2016年,業界一個普遍共識是:社交創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高大上的微信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界最可怕的黑洞,把各種「關係、內容、流量、時間甚至手機內存」都吸了進去,再做一個泛社交平臺似乎已經前景渺茫。於是人們說:「先做小一點吧,做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社交、社區產品,用內容留住用戶,再迅速變現啦!」有趣的是,當一些垂直工具漸漸走不下去的時候,他們也說:「讓我們做一個垂直的社區吧,拓寬一下用戶使用場景,提高用戶的參與度、活躍度和粘性吧。」

一時間,做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社交或社區產品,成了一個熱詞。「垂直細分」仿佛成了包治百病的萬能良藥。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知道在電商、媒體等領域,如果平臺型的電商、媒體做不了了,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細分切入,做一個垂直電商、媒體;再早一些,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當門戶類、綜合類網站的窗口關閉了,就會有大量的垂直網站、BBS湧現出來,特別是那時候的很多本地站點論壇都異常火爆。那麼,在手機端的social(社交、社區)領域,這一現象還會重演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看起。

一、為何垂直被看好

業界對垂直social(社交、社區)的看好,一半是迫於形勢壓力的無奈,一半是對新的機會的展望。於是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論調:

1、垂直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與微信、臉書這樣的泛社交平臺相比,垂直社交(社區)的特點在於其垂直,優勢也在於垂直,也就是說,你一旦對某個領域感興趣,那麼針對這個領域的垂直社交(社區)平臺將帶給你遠遠超過微信的內容和關係獲取效率。

你喜歡足球是不是?那麼懂球帝上你看到的都是最專業的球壇資訊,認識的也往往都是資深球迷哦!你關注網際網路圈子的內容?那麼去脈脈上,你將看到很多創業、產品、運營狗們發布的職場心得和八卦內幕哦,你將結識的也都是BAT3的大拿!你想認識職場精英的老外,那就去領英啦!你有點彎?那就去同性戀社交平臺吧……

可以看見,「垂直領域的內容和關係獲取效率」是垂直平臺最大的優勢,微信只是一個通信錄一般的工具,它無法從一開始就劃定你的好友範圍和朋友圈內容基調,於是在微信使用的早期、好友寥寥無幾、尚未成圈的時候,去垂直平臺消費專門的內容和關係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請注意這句話的前提「微信使用的早期」,這裡暗含了一根雷管,我們後面再說。

2、垂直是文化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

這是一個每天都在大談「升級」的時代,一方面亞文化快速發展,像二次元這樣曾經一度的非主流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主流開始瓦解,人們漸漸因為不同的文化、審美和價值傾向而裂變為一個個小圈子;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標準也逐步變化,從一味的重視性價比和品牌,轉為越來越重視商品賦予的個性表達、身份象徵、群體歸屬、情感認同等價值。

於是傳統的品牌渠道開始瓦解,人們的消費也漸漸裂變為一個又一個小圈子。從這個角度說,垂直則意味著「精準」,可以更好地從文化和消費兩個角度把人們串聯起來,從而帶來更精準的流量獲取和消費變現。所以我們發現,現在有做二次元社交的、彈幕社交的、留學生社交的、「貴族人群」社交的、極限運動社交的……創業者們絞盡腦汁想各種切點,篤定一點,我只要牢牢地抓住一個最能花錢的人群,把他吃透了,怎麼賺錢還不是我說了算。

3、垂直是市場競爭的必然

市場經濟從來都是追求「差異化」的經濟,在大平臺已經一手遮天的時候,我們不可能雞蛋碰石頭去和它正面較量,這個時候就是應該去細分用戶群、抓大傢伙們沒看到的利基市場,走小而美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單點聚焦、集中火力、做到極致。

三點論證下來,這一看「天衣無縫」吧?正如羅胖在跨年演講說的那樣:「線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要做點的生意。」這個觀點完全沒有問題。可是菜狗在這裡不禁要問:以上四點論證的,究竟是「垂直」的好處,還是「在手機端的垂直社區(社交)」的好處呢?這就好像我們說,美麗是好的,但未必「美麗的謊言」就是好的,垂直的好處能不能使用到人與人的平臺上,關鍵還在於一個是否適宜。

別急,我們先往下看。

二、常見的垂直思路是什麼

那麼,今天市面上有那麼多的「垂直」平臺,都是怎麼去垂直的呢?如果我要去垂直,可以找哪些角度呢?

1、以某類目標人群

比如blued、zank、拉拉公園,打的是同性戀人群,超級課程表、tataufo打的是學生群體,大姨嗎、美柚打的是年輕女性群體,辣媽幫打的是辣媽這個群體。

2、以某類主題

比如他趣、嗨音打的是情趣用品和羞羞主題,麵包旅行、馬蜂窩打的是旅遊主題,脈脈、赤兔打的是職場主題,keep、feel打的是健身主題。

3、以某類場景

比如夜聊打的是深夜11點後,派對狗等打的是夜店場景,醒醒等打的是清晨起床。

4、以某類社交動作

比如知乎打的是問答,抬槓打的是辯論,探探、美麗約打的是約,念、冉冉、十年後打的是目標記錄和習慣養成,唱吧打的是唱歌。

5、以某類情懷調性

比如片刻、火柴盒、same這樣的平臺,渲染的是文藝小清新的氛圍和氣質。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發現最常見的方法,是找到一個核心目標人群,通過一個直擊該人群痛點的工具去吸引他們,再通過符合其特質的內容和社區氛圍調性去粘住他們,再想辦法撈錢。那麼,你認為最好的切分方式是什麼呢?如果你來切,會怎麼動刀子?

先別急著躊躇滿志,一盆冷水正澆過來。

三、垂直的弱點是什麼?

我們再來看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幾大垂直優勢,放在社交(社區)領域,還走不走得通?

1、垂直社區(社交)平臺面對先天的兩難

這是每一個垂直創業者「寶寶心裡苦」卻沒法說的糾結,那就是這個垂直細分究竟應該做到「多垂直多細分」比較好?太垂直了吧,市場體量肯定有限,用戶規模上不去;可如果稍微有一點不垂直吧,產品的定位立刻會模糊衝淡,結果產品很難再抓住特定人群差異化的心理和需求,因為進來的人群成分複雜、魚龍混雜,只能去抓需求的公約數,可是這樣一來和微信之類的泛社交平臺還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沒有區別,人家為何還要留在你這,不去微信呢?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脈脈,一開始裡面都是網際網路圈人士,調性清晰、氛圍明確,就是人群太有限,結果後來脈脈打出了「工作版微信」的口號向社會各界大推,各行各業的人們和獵頭們一起紛紛引入,用戶規模是上去了,但是產品的調性一下子被衝淡衝亂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校內網,在被陳一舟強扭為「人人網」向社會各界開放後,其純淨校園空間和氛圍的吸引力立即消失。這確實是一個很苦惱的事情,太垂直了用戶量肯定上不去,可一旦沒那麼垂直了,你一開始最吸引用戶的那些東西也就模糊了。

2、小而美常常意味著稀缺

用戶規模上不去也就算了,如果這部分用戶能夠穩定地留在APP上,每天都打開你的應用、消費其中的內容,如果這批人的消費轉化情況非常好,那麼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成功。

也就是說,我們不追求用戶量,我們追求活躍人群,追求高的盈利轉化率,追求在較低的流量「粘合」(而非獲取)成本上較高的現金回報,這樣也不吃虧呀。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垂直出來的社交(社區)平臺不僅用戶規模有限,而且用戶使用的場景也非常有限,往往就是無聊的時候到上面讀讀內容,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人,這樣一個「好奇心」驅動的場景既不穩定、也不高頻。所以你要培養用戶的習慣、讓他每天一定要打開,似乎沒那麼容易,往往是一上來新鮮感強的時候不斷打開,過了段時間就堅持不下去、只能留你在手機屏幕的角落裡睡大覺了。

3、垂直帶給了人更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用戶每安裝一個新的APP,心裡都要做一個重要的抉擇,那就是:究竟把你的APP作為手機使用習慣的一部分每天打開,還是作為備用APP放在手機角落裡、等需要了再用呢?

一般來說,只有成為前者才能穩定地佔據用戶心智、形成場景頻率、培養使用習慣,從而具備上面第2點中強調的粘性和流量「紅利」。張小龍可以說好的APP應該讓人用完即走,那是因為他的微信已經吸收了人們80%的時間,用完即走對他半點影響都沒有,如果你的產品也照他的來做,那就不僅是「用完即走」了,更會「走完即忘」。

然而,人們的心智空間是極其有限的,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一個「每日習慣列表」,每多放一個APP進自己的每日習慣中,也就意味著多一份記憶的壓力、選擇的壓力、堅持的壓力,所以最後留在用戶手機上、天天被打開的APP總是非常有限的,因為誰都不想陷入「今天好像還有個APP沒打開、是哪個呢」的記憶困擾中;而一旦人們有了更高頻的APP(如微信這樣)可以順帶實現低頻APP的功能,則人們往往會立刻毫不猶豫地把後者從「每日習慣」中扔出去。

4、垂直的價值並非不可替代

更可怕的事情來了,垂直的價值並非創業者想像的那般引人注目、顛撲不破。前面說過,垂直社交(社區)平臺最大的價值在於內容和關係獲取的效率遠遠高於微信,但那是在「微信上好友寥寥無幾、尚未成圈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試想,一旦你從垂直平臺上獲取了大量的垂直關係,又紛紛加了微信號、把他們導到微信上時呢?

很快你會發現一切都變了。就好比筆者過去一直泡在脈脈上,每天瀏覽信息流、加人,那時候朋友圈裡真的都是雞湯、微商、秀美食之類,根本就不能看。但是自從去年年中在虎嗅發稿以來,半年好友增長4000,且多半都是網際網路創業、從業、媒體、投資人士,立刻微信就變成了最好的關係獲取平臺,而如今的朋友圈也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行業話題」,見不到多少水分,於是很自然地——維持網際網路圈的垂直關係,微信就可以了;看網際網路圈的垂直內容,百度貼吧+微信訂閱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類興趣媒體+虎嗅知乎就可以了,人家的內容一樣很專業精準,哪個垂直平臺敢說自己的內容一定比他們好很多?

垂直群體的討論氛圍,用不同主題的貼吧+微信群就可以滿足了。於是你看到了,只要用戶把垂直關係導入微信、訂閱垂直的公眾號、加入垂直的群組、關注垂直的貼吧,則垂直社交(社區)平臺的關係、內容、討論氛圍優勢就會喪失殆盡,好像也就剩下個情懷基調的沉澱感吧,但這樣的護城河也太薄弱了吧。

5、獲取新關係可以垂直,維持關係鏈很難垂直

也許有人要說,那你總還要獲取新的垂直關係啊,這個時候只能去垂直平臺呀。可問題是,「獲取新關係」這樣一種需求確實存在,但卻總體有限,一旦人們已經獲取了大量關係,得到新關係的新鮮刺激就會逐步轉化為維持巨大關係網的壓力,於是除了少數社交狂熱者、一般人越到後頭越懶得加人,垂直平臺的關係獲取優勢對他們不再生效。

同時,為什麼人們喜歡互相加微信呢,那是因為社交網絡這種東西向來都是一體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平臺上獲取關係,卻很難接受在不同的平臺上維持關係,那樣太麻煩了……所以最後一定是找一個最常用最穩定的平臺去集中維護所有的關係。

獲取新關係是可以垂直細分的,維持一張關係網卻很難分成幾個不同的APP去垂直細分,於是我們發現各個垂直平臺紛紛成了微信的吸粉器,成了微信的垂直漏洞,上面獲取的關係源源不斷流向微信,於是「火一把就死」和「大進大出」成了常態。

6、工具轉化走不通

那麼,很多的工具平臺想做社交、社區能不能走通呢?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工具平臺之所以深入人心,往往是因為他的「工具定位」已經牢牢嵌在人們心裡頭,人們用它就是因為這「工具屬性」,所以即便用戶量再大,APP上發生的也只是人與功能的連接和互動,而不是人與人的連接和互動。

既沒有關係鏈,也沒有溝通場景。所以我們看到超級課程表做了那麼多社交功能,甚至把課表本身都放到了不太重要的位置,但是學生們仍說「我們用QQ空間了,社交不通過這個」;支付寶即便已經像素級地高仿了微信,但依然是一座沒有人氣的空城;in做的再好,人們只是用他做照片,彼此之間互動很貧乏;當然,這裡也有例外,就是APP從推出的第一時間起就已經大力推廣社交、社區功能,從一開始就把這個印象釘到人們心裡去,比如盤絲洞這樣私密話題的女性工具和情趣用品社區。

四、機會在哪兒

說到這裡,是不是垂直社交(社區)平臺完全沒有機會呢,菜狗是不是要徹底寒了眾多創業者的心呢?其實也不盡然,我只是指出你應該考慮的問題和實際的風險,總不能讓你一拍腦袋就上、最後紛紛給微信吸流量、做嫁衣吧?九死一生之後不是還有一生嘛,垂直依然會有機會。但應該符合這些條件:

1、人群和內容相對集中封閉,容易獲取,也不宜轉化去微信

這種集中封閉往往源自人們較為私密的B面,來自於關係的暫時和不可公開,比如同性戀平臺獲取的關係,或者約炮的炮友,他們還真不太方便去加微信。微信的規模突進一定導致好友的激增和不易管理,而有些好友可是千萬得分離出來不能弄混的,你懂的。

2、人群消費能力和意願高

這樣即便轉化去了微信,那麼至少也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先撈一筆,所以如果做一個屌絲、丐幫的垂直社交平臺,意義明顯是不大的。當然這個市場的持續性能延續多久,你得算清楚了。

3、提供垂直差異化的內容體驗

不論微信和其他綜合平臺如何發展,他們依然是以圖文閱讀(特別是長篇文字閱讀)作為主要內容場景,那麼如果能提供不一樣的內容場景呢?比如二次元社區所提供的大量動漫影音、氛圍等場景,其體驗是難以被綜合平臺複製的。

4、提供垂直差異化的工具價值

對於垂直人群來說,除了獲取內容和關係,他們在垂直領域也一定會有其他工具化的需求,圍繞這些小點去提供一些工具,提升用戶對平臺的依賴性。比如校園平臺不僅有課程表,還有成績單、社團、實習兼職……當然要注意避免過重模糊定位。

5、提供垂直差異化的社交路徑和體驗

微信的社交路徑其實就三種:一對一通訊、群聊和版聊(朋友圈),他是基礎設施化的,不可能考慮差異化的社交需求。所以你應該提供基於垂直群體的不同路徑,比如遊戲競技、個人積分、匿名溝通等等,使人們在其中的社交過程和感知獲得(比如成就感)都大大不同於微信(是不同,不是更優),讓人們在圈子中有沉澱、有歸屬。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每天為什麼要打開你的社交平臺,你嵌進來的社交習慣有什麼不一樣?

說到底我們發現,「垂直」這條路即便是今天社交(社區)創業者最後選擇的少數路徑之一,本身也是險象叢生、困難重重。這個時候最要不得的是盲目樂觀,以為只要我想出一個垂直的概念忽悠到不懂行的投資人就萬事大吉;更可怕的是,沒有真正深入體察垂直區塊的差異化需求,而只是簡單粗暴地照搬照套微信、陌陌之類的功能,垂直版的im、垂直版的信息流、垂直版的搖一搖、垂直版的貼吧、垂直版的tinder翻牌子……到最後所有主流元素都抄了個遍,結果還是然並卵。

哪有那麼簡單?如果照抄套用就能成功,今天還有你什麼事?

#專欄作家#

張俊,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斯恩斯研究院創始人,微信號:biohazard2010。野路子產品菜狗一枚、創業在上海,測試新一代興趣APP中,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呂生榮:什麼是垂直細分領域?
    最近一直有人問我,什麼是垂直網際網路,什麼是垂直自明星?今天在此統一回答一下。其實垂直的意思就是聚焦某個細分領域,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分類定位,比如情感類,汽車類,健康類,體育類......但是這裡有一個點就是,不管是哪一類,它都有細分垂直分類,比如健康,它又分別為皮膚健康、身體的各種現狀健康,男性女性健康......情感類又分別為,家庭情歌,夫妻情歌,同事情歌,職場情歌......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有不同的分類和用戶喜歡度,關注度。
  • O2O四大象限:高頻高價、高頻低價、低頻高價、低頻低價,創業者該...
    O2O在短短一年中經歷了從人人追捧到過街老鼠,活下來的那些又忽然成了各位大佬們眼中的香餑餑,堪稱最讓人看不懂的商業模式之一。  2015年,也是中國O2O創業者最為亢奮的一年。O2O市場尚未擁有造血能力,卻被投資機構掩體並熱捧。在資本巨浪的推動下,一場場顛覆O2O競爭格局的浪潮愈演愈烈。
  • 新零售TOP30投資人30大預測,寫給2018的創業者!
    創業者的機會點在於能否識別出所在細分領域的市場空間和增長規律,挖掘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越忠於商業本質就越可能成功。對創業者來說,線上渠道機會不多,也很難再做一個垂直平臺出來。找到用戶、低成本服務用戶、高頻地與用戶發生關係,並且輔之以真正懂技術,精細化運營兩大能力,形成競爭壁壘,才能贏得用戶,並發展壯大。
  • 紮根細分領域 開拓另類空間—從創業者角度重讀《桃花源記》
    二、細分領域進入很難,一旦成功進入,空間很大。「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一過渡看似漫不經心的客觀陳述,實際上大有蹊蹺。正是因為入口極為狹小,甚至暗藏兇險,必須丟下一切輔助設備,進入不可預知的空間,才可能以前「長在深閨人未識」。
  • 網際網路進入垂直細分時代,微位科技異軍突起成為黑馬
    隨著消費升級的不斷深入及 BAT 基本格局的建立,各行業的網際網路化開始體現出垂直
  • 火箭創業者們聚在一起聊了聊
    一群造火箭的創業者們聚在一起聊了聊。9月19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CEO劉百奇認為,認知是原因之一。俄羅斯、歐空局雖然也開始探索可重複使用火箭,但並未將重複使用作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資本認為重複使用不是方向就不會支持,創業者認為不是方向就不會出來創業,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嚴峻的挑戰。」
  • 創業者八問:如何看透品牌生意的本質?
    在近期浪潮新消費 X 弘章資本新人群閉門會的互動環節上,弘章資本創始合伙人翁怡諾圍繞創業者們在各自拐點上所遇到的關鍵問題,做了深度解答和思考。 包括品牌與平臺的博弈關係、往高端或低端做延伸的場景和時機、新老品類的品類創新維度、IP商業化的路徑等等。
  • 圖書館裡納涼的瞌睡蟲,該醒醒了
    圖書館裡的瞌睡蟲們,該醒醒了。(來源:錢江晚報)
  • 都盯上ToB,巨頭們激戰線上辦公,但遠程辦公的風口是否還在?
    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引起了很多原本深耕企業服務領域的Saas創業者的擔憂。他們採用了和打C 端客戶接近的方法,對整個市場來說是個巨大的衝擊。從補貼到免費,再到收費、漲價,完成盈利的閉環。而在這過程中,一些沒有龐大資金支持的創業公司勢必會先倒下,最後整個市場頭部由網際網路巨頭佔據。這是很多To C領域的創業公司的軌跡和歸宿,就像O2O和打車軟體市場一樣。
  • 揭秘:美國的創富理論正在給中國的創業者造成極大危害
    各路資本對餐飲行業極為謹慎,也十分迷惑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發展和進行投資決策,創業者更多的看到了創新思維帶來的流量,但是發現實際的銷量很難保 障,財務模型無法真正的構建成為了這個領域的極大風險。「高手幫」總結2015年-2016年的投融資案例,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為大家揭開這個領域的 神秘面紗!
  • 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姑娘們,快醒醒吧!
    希望中國的姑娘們醒醒吧,別看著老外,就貼上去,到時候賠錢、賠顏值,賠自己大好的青春,後悔晚矣!
  • 不到30歲就掙下億萬身家的創業者們
    最近科技網站BusinessInsider對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輕創業者進行了盤點,他們發現,不少創業者在不滿30歲身家就超過了1億美元,同樣有不少創業者在不滿30歲就已經擁有一家上市公司。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些不滿30歲就擁有億萬身家的創業者們吧:Aaron Patzer:28歲時以1.7億美元賣掉Mint.comAaron Patzer2002年畢業於名校杜克大學,2007年,其創辦的創業公司,金融工具與管理平臺mint.com在TechCrunch 40大賽中贏得50000美元獎金。
  • 創業者的流量思維:線下缺的是顧客,線上缺的是用戶。
    創業者的流量思維, 線下缺的是顧客,線上缺的是用戶。 所以引流營銷就非常重要,就變成了每一個企業必須攻克的難題。對於網際網路創業也是一樣,營銷和流量是每一天都必須關注的事。
  • 班加羅爾中國創業者的一日
    環顧四周,滿屋子的印度投資人和創業者裡,我篤信,他們中間不會藏著暴徒。但心理暗示卻攫住我,這源自中國駐印大使館的旅行提示,在前一天夜晚11點左右發布。周六早晨,這則幾百字的公文,在朋友圈和群聊裡,我被反覆強制提醒。6月8日晨10點,在亞洲創業公司密度最高的班加羅爾科爾曼加拉區,拉胡爾正在共享空間裡分享投資教育行業的經歷。和中國人一樣,印度人也不計成本的投資自己的兒女。
  • 誰殺了那些90後跨境電商創業者?
    老張邊繼續對付羊肉串邊詭異地看著還在呆住的我,完全不理會在旁邊嘟嚷道道的李子。「老胡,你剛剛說誰被誰殺了?」我不耐煩地伸手掩住還在發悶氣的李子嘴巴讓她別作聲,她愣了一下大眼睛瞪著逼近老胡的我。「阿米,你別被老胡忽悠了啦,王小虎沒死,他的公司完蛋了,被同行搞死的。」在旁邊一直悠哉悠哉對付烤羊排喝紅酒的諸葛攔住了我說道。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麼你總是那個倒黴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 最壞莫過熬夜,最好莫過讀書,姑娘們醒醒吧!
    然而身體是醒了,靈魂還在沉睡著。渾渾噩噩的穿上衣服,以及自己都不知道的怎麼刷完了牙齒和洗完了臉,值得幸運的是牙膏沒有跑到臉上,洗面奶也沒有跑到嘴裡,上個廁所沒有掉到坑裡。將桌子上昨天晚上準備好的書胡亂地塞到了書包裡,就去食堂吃飯了。真是深更熬夜,飯菜無味。
  • 亞原子馬雲爸爸的第一家公司居然還在!
    馬雲一看要支撐不下去,就衝到義烏、到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賣鮮花,賺來的錢再養翻譯,直到1994年,海博翻譯社營收持平,1995年開始盈利,生意漸漸好起來。到後來真的成為了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       翻譯社至今還在老地方開著,門面也並沒有擴得太大,但現在幾乎所有的語種都能翻譯,常譯的語種就有20多個。如今,我們在登陸海博翻譯社的網站時,首先就能看到這樣的四個大字:「永不放棄」。
  • 章子怡曬醒醒吃飯照,用的勺子比臉還大,網友直呼:小小睫毛精
    提起章子怡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一名演員,為我們帶來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還出演過好萊塢電影,接軌國際,被網友們稱為「國際章」,章子怡是由導演張藝謀發掘,對章子怡的評價也很高,還和周潤發合作過《臥虎藏龍》,更是獲得了一系列獎,是一個優秀的演員。
  • 章子怡曬醒醒吃飯照,超大勺子成焦點,網友:可以去你家吃飯嗎?
    尤其是女兒醒醒,從小時候被吐槽長的醜,到現在的可愛,網友們也見證了章子怡女兒醒醒的成長。章子怡也非常的樂於和網友們分享醒醒的日常,對於醒醒的長相更是沒有絲毫的掩飾,都是直接公開,這一點章子怡還是很大方的。雖然才小小的年紀,但是醒醒十分的可愛,章子怡還分享了醒醒在家裡練習基本功的照片,看著醒醒一副認真的樣子,真的很討人喜歡。今天晚上,章子怡又分享了一組醒醒吃飯的照片,模樣更是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