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後嘉興地區排汙權就像商品一樣,可以通過「銀行」買賣。
如果企業有多餘的排汙權指標,還可以先存入「銀行」,來年再取,「銀行」還會付點「利息」――以後多分配一部分排汙權指標給企業。
此「銀行」的真名,叫做嘉興排汙權儲備交易中心。昨天,這個號稱國內第一的交易中心正式掛牌。
省環保局局長戴備軍昨天說,明年全省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地級市要開展排汙權儲備交易。嘉興作為全國的試點,將為全國以後推廣排汙權交易提供經驗。
汙染威脅「水鄉」飲水安全
「魚米之鄉」嘉興,為什麼率先推行排汙權交易?
資料顯示,佔整個嘉興水資源75%的上遊來水,大部分水質處於五類與劣於五類(最差的一等)之間。同時,加上自身的汙染,嘉興已經成為嚴重的水質性缺水地區,全市沒有一個合格的飲用水源,出現了水鄉沒水喝的尷尬局面。
要改善整個水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減少汙染排放。「排汙權交易,就是要通過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市場主體自主減排。」
從嘉興的水環境狀況和大氣環境質量看,當地環境容量已經飽和,兩項主要汙染物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稀缺資源。――這也被看作是開展排汙權交易的內在動因之一。
環境資源不能無償佔用,必須付出代價。
2002年9月,嘉興秀洲區在省內率先推出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
三年嘗試,這項發達國家廣泛採用的市場運行方式,取得良好成績。嘉興排汙權儲備交易中心的誕生,也被視作為「秀洲模式」正名。
交易的是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
嘉興的這個中心,現在能儲存交易的,有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COD)2項排放指標。
二氧化硫,是我們呼吸的大氣中主要汙染物之一,它的存在會刺激人們的呼吸道,誘發呼吸道炎症,危害人的健康。而COD往往作為衡量水中有機物質含量多少的指標,COD越大,說明水體受汙染越嚴重。這2項指標,都是國家嚴格控制的。
「以前,如果要新建一個項目,必須等一些老企業關閉、淘汰讓出這些指標,才能獲批。現在只要有人主動讓出來,就能購買!」嘉興市環保局副局長沈躍平說,要讓企業意識到藍天碧水也是一種資源。
為新上項目的成功審批,嘉興海寧市宏立水洗有限公司,從交易中心一次性申購COD6噸/年。就像他們的總經理吳玉林說的,「我們在市場準入時多花幾十萬元,未正式進入市場就給我們上了十分深刻的環保第一課。這讓我們意識到環境資源的使用,是有償。」
除了海寧宏立水洗,昨天嘉興還有14家企業進行了排汙權交易的籤約儀式。
減排出色的企業要賣COD賺錢
根據測算,2006年,紡織、印染、化工、製革、造紙等高能耗、重汙染行業的COD佔嘉興排放總量的84.3%。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根據以上幾個產業的工程投資、人工、汙水處理費等,測算出這5大行業的COD買賣價格最高,每噸8萬元。另外,二氧化硫的價格被統一為每噸2萬元。
沈躍平說,「一次買進或者賣出的,就是20年的指標,價格主要根據減排工程所需的成本而定。」
事實上,出讓排汙權的企業,一樣可以受益。
嘉興匯源紡織染整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建明透露,為減排2006年來公司投入了4000萬元,使水耗和能耗節省近80%,在國內印染業中屬領先水平。這個公司今後每年COD可減排100噸,於是他們出讓了50噸。顧建明說,「今後,我們會把轉讓COD的錢,再投到技改中,減排以後又可以賣COD賺錢……」
相關
排汙權是指市場主體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經許可向環境直接排放或間接排放主要汙染物數量的權利。
2006年,國際上最大一筆跨國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在浙江塵埃落定,交易金額大約為每年3億元人民幣。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成為國內首家實施二氧化碳排放權跨國交易的氟化工企業。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