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嘉興市新塍鎮發生水汙染事件,該鎮3萬人的飲用水廠被迫停止供水。國家環保總局派員趕赴兩省處理汙水事件,與我省三級環保局和江蘇吳江市環保局緊急協調。
江浙兩省邊界的水汙染糾紛已長達十餘年,期間各種相關政策紛紛出臺,相關人員多年奔走呼籲,但汙染事件還是發生了。有人說,「10條法也難治一條河」;環保部門人士說,這是一個反覆發作的頑症。那麼,導致「跨界汙染」問題反覆發作、愈演愈烈的癥結到底在哪裡?本報記者深入採訪,挖掘事件背景,分析深層原因。
回放
汙水事件導致損失2000萬元
6月27日上午8時左右,嘉興市環保局秀洲區分局不斷接到新塍鎮居民舉報,反映江浙邊界瀾溪塘(銅羅段)和新塍塘北支河水發黑。經區環保環境監察人員勘察,發現新塍塘北支全線長達6公裡河段全部呈黑色,北支河出現大量死魚。受黑水影響,北支下遊新塍塘約3萬人的飲用水廠,被迫在27日早上8點30分開始停水。
近日,記者趕到新塍鎮。湛藍的天空下,通往鎮上的幾條內河幾乎全都汙黃髮黑,發出陣陣臭味。
新塍鎮洛東村村民王小泉將記者帶到他承包的水塘。望著水塘邊密集的死青蝦,他沉默著。青蝦死亡的事情已過去幾天,他黝黑的臉已看不出什麼表情。只是,他蹲下身撥拉開水塘邊上的一張網,看到大堆變成紅色的青蝦時,喃喃地說了一句:「你瞧,都死了。」
6月27日上午,王小泉發現塘邊「屍橫遍野」。他想起自己26日夜裡曾給水塘換過水,於是急忙查看水源,結果發現,原來清澈的水已變得又黑又臭。
王小泉一家的收入來源主要就是8畝青蝦。按往年預算,每畝能有2000元收入,如今8畝蝦全部死光。
在新塍鎮,幾乎大部分養殖戶都有著與王小泉相似的遭遇。新塍鎮西湖村養鴨專業戶邵炳生,也欲哭無淚。他養的2000隻鴨子,由於飲用了汙水和有毒死魚、蝦,已死去100多隻。鴨棚裡,還有部分鴨子奄奄一息。
新塍鎮宣傳委員呂建榮告訴記者,鴨子飲了這些汙水,有的症狀會過幾天才顯現出來。此次汙染事故的程度之深,範圍之廣,危害之大,是江浙兩省瀾海塘交界水域(吳江銅鑼—秀洲新塍)從未發生過的。另一個無法估計的損失是:目前正值插秧季節,受汙水域的農田灌溉用水也發生了困難。
「特別是目前正值高溫乾旱,水位低,黑水停留時間難以估計,受汙河水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恢復。隨著時間推移,危害還將繼續擴大。汙水如進入王江涇虹陽水域,可能還會對天花蕩水域養殖業帶來損失。」新塍鎮鎮長朱學軍介紹,新塍鎮9000畝水域中,共有5000畝受到汙染,初步估計,這次損失約在2000萬元以上。具體損失數據還在統計中。
盼望
新塍鎮能早日恢復正常供水
6月30日下午1點半,氣溫高達39攝氏度。儘管烈日當頭,人們還是左右手拎著水桶,候在消防車邊上,等著工作人員將水桶注滿。50多歲的王大媽說:「拎回去的水要省著用,洗過菜的水都捨不得倒掉,一盆水要作幾個用場。」
汙水事件發生之後,受衝擊最大的是新塍居民的飲水問題。秀洲區政府和新塍鎮政府決定,立即啟動該鎮居民飲用水源供給應急方案,即:啟動原兩個所在地供水廠與鎮地表水廠的供水管線安裝工作,同時為保證當地居民洗涮用水,在部分居民集聚區安裝公用水龍頭,供居民使用,原有已被查封的一口深井水恢復使用。
但這些水源仍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一時間,純淨水、礦泉水成了稀缺物品。6月29日,自來水廠恢復生活供水,但經淨化處理的水仍不能供居民飲用,只能作為洗衣、洗澡。當天下午,鎮政府增派兩輛消防車,每天將50多噸飲用水送往新塍鎮。
在新塍鎮自來水廠取水口,記者發現,這裡的水質仍發黑髮臭。自來水廠廠長吳樹萌說:「今天已好多了,前天還要黑還要臭。」他指著河面的藻類說,這些藻類的爆發就是上遊的排汙引起的。目前這裡的水源即使經過淨化,也只屬於四類水。「水廠什麼時候恢復供應生活飲用水,很難說。」
鎮長朱學軍告訴記者,當前鎮政府最主要的三項工作是:解決民眾吃水問題;進行汙水來源調查(由環保部門牽頭);啟動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由水利部門牽頭)。
目前,一路黑水正向下遊擴散推進,已到達新塍鎮部分下遊河段,很有可能會影響嘉興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另一路黑水將進入桃園港虹陽方向,可能對虹陽境內的養殖戶產生影響。
同時,為確保嘉興市區的飲水安全,嘉興市環保局立即關閉了市區石臼瀾水廠新塍塘水源,制水水源全部改用市區北郊河河水。
疑問
環保人員為何年年要做「救火兵」
此次的嘉興新塍鎮水汙染事件,其實只是近些年江浙邊界水汙染事件中較大的一次爆發。
1993年,這兒就曾發生過由於上遊排汙造成下遊大量死魚事件。10餘年來,當地群眾奔走呼籲,但水汙染並沒得到根本治理。
2001年11月,嘉興市秀州區王江涇鎮、西堰鎮群眾自籌資金,用船隻和機械,沉船築壩,封堵了邊界河道麻溪港。」斷河事件」後,嘉興47戶漁民,將江蘇盛澤的21家印染企業告上法庭,要求賠償710萬元。2002年12月,嘉興中院對這起跨省水汙染案作出一審判決,47戶漁民勝訴。21家被告表示不服,提起上訴。
今年5月底開始,江蘇邊界排汙導致嘉興受汙的事件不斷發生。在嘉興市秀洲區環保分局的一份材料中,有如下記載:
5月30日上午,環保分局接到舉報,反映江浙邊界(江蘇省吳江市桃源鎮—浙江嘉興秀洲區新塍鎮)的瀾溪塘出現1公裡左右的紅色汙染帶,已進入新塍鎮地面水廠的准保護區,並向下遊方向移動;
6月14日上午,接秀洲區王江涇虹陽集鎮天花蕩漁民舉服,反映6月12、13日兩天,從天花蕩至上遊虹陽港、桃園港全長約2.5公裡左右的河道,均被汙染成淡黃色,造成天花蕩魚塘內大面積死魚。事後據漁政部門初步統計:死魚數量在1.1萬斤左右。
6月18日上午,又接到舉報,反映江浙邊界的瀾溪塘北支,再次出現大面積紅水。
6月27日上午,由於瀾溪塘水域汙染,汙水流入嘉興新塍塘北支……
每次事件發生後,秀洲區環保局就立即啟動江浙兩地「三個協調機制」,迅速與江蘇吳江環保部門取得聯繫,與吳江市環保局長、監察大隊長等趕赴現場踏勘。秀洲區環保局從向吳江市環保局提出建議到整改意見,區環保局人員就像消防隊員,四處奔走滅火。
「這樣下去,就是20年以後也解決不了江浙邊界水汙染問題。它成了一個反覆發作的頑症,難以看好。」秀洲區環保局局長張建明說這話時,滿是疲憊和無奈。
措施
探索建立排汙權交易市場
6月27日,嘉興市、區環保局對汙染源的採樣分析結果表明,數據指向均表明,汙染源來自吳江恆祥酒精有限公司。
此後,國家環保總局人員趕赴浙江,並和浙江省、市、區環保局和吳江市環保局為此事專門開會協商。6月29日的會「開到凌晨一點多,吵得厲害」。
嘉興市環保局代表認為,近3年來,新塍塘北支已受到過近10次來自瀾溪塘的不同規模汙水入侵。吳江恆祥酒精有限公司的酒精生產建設項目,是一個造成跨省重大環境影響的重汙染項目,但該項目的環評單位「南京大學環科所」,在項目評價報告書中,對該項目排汙口下遊不足300米處,就是嘉興市新塍鎮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情況視而不見,根本就沒列入評價範圍,沒有對該項目必然會對飲用水源造成重大影響的事實作任何調查分析,也未聽取公眾意見和相關地區環保部門的意見。嘉興市要求國家環保總局對這一事件進行調查,並嚴肅處理汙染單位,撤消這一非法審批,重新組織論證評價。
6月29日,江浙兩省環保部門達成3點共識:吳江恆祥酒精有限公司為造成此次汙染事故的重點懷疑對象,環保部門將作進一步的查證;汙染導致的損失補償問題,由嘉興市秀洲區和吳江市協商處理;為杜絕類似事件發生,雙方互通情況、緊密合作、加強監管、團結治汙,切實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
同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保局負責人也奔赴江浙邊界調查、化驗。該局局長房玲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憂慮:「今年太湖流域因乾旱處於低水位,將會導致汙水長時間滯留狀態。」她表示,控汙不僅要了解個體排汙狀況,更重要的是要測算區域的排汙總量,以及河道的承載量。「目前最主要的是,要使該流域的水位和流速增加。正在考慮引長江水和其他水源到太湖流域。」
另一個令浙江邊界深受汙染之苦的,還有蘇州市盛澤鎮。它與嘉興秀洲區為鄰,麻溪港為兩地界河。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盛澤鎮印染業快速發展。如沒有完備的處理設施和充足的處理能力,它所產生的汙水進入河網後,將給下遊帶來災難。
2004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專門召開協調會,形成了會議紀要,8月送發兩省。紀要明確要求,到2003年底,江蘇方的出境水應達到規定要求。
2002年,蘇州和嘉興已開始建立邊界水汙染防治制度和水環境信息通報機制。2004年6月,在杭州開幕的「區域環境合作高層國際論壇」上,蘇、浙、滬三地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宣讀《長江三角洲區域環境合作倡議書》,提出在長三角率先打破行政邊界,開展區域環境合作,探索建立排汙權交易市場。
但是,種種努力似乎在今天仍無法奏效。「誰來測算受汙損失?利用經濟槓桿手段,10年前就想到了,但這筆帳怎麼算?」秀洲區環保局局長張建明說。「經濟要發展,人均GDP要翻幾番,錢多了,但治理汙染還需更多的錢,這就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意義。要解決根本問題,就要抓長三角經濟一體化。」
中國人大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毛壽龍認為,現行的環境管理行政體制只要求本地政府對本地環境負責,這是導致「跨界汙染」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對於此次汙染事件,國家環保總局相關負責人也給出了明確的態度:「現在對汙染源還在進一步確認,如果一旦確定,將會對其進行處罰,決不手軟。接下來還要追究環評單位的責任。」
(今日早報 作者: 張明星)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