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很多關於人民幣數字貨幣的微頭條和提問與解答,眾網友分享了對數字貨幣概念的解讀,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門,還有不少網友忽略了概念,直接分析了推出數字貨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比如目的是促使國際貿易去美元化,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和國際交易體系,並且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有的討論了數字貨幣推出後對社會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再就是有些網友認為數字貨幣可以取代微信和支付寶。
那麼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人民幣數字貨幣背後的底層設計究竟是什麼?本篇文章將為您解鎖所有答案。
一、數字貨幣的推出是為了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
答案是否定的!
那些認為數字貨幣的推出是為了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網友,我想說的是,你們真的想多了!不論是紙質貨幣還是數字貨幣,以及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對標是否能替代美元沒有任何關係。人民幣數字貨幣的推出如果跟國際上有關聯,唯一的關聯就是在數字貨幣是全球未來的大趨勢下,有利於未來數字貨幣的競爭中搶佔先機。
美元能夠成為國際貨幣有三個核心因素:
1、美國的軍事霸權、科技霸權、經濟霸權為美元提供了信用支撐;
2、美國通過與沙特的石油貿易策略將美元逐步形成了它在全球的通用地位;
3、歷史上試圖去美元化的國家最終都沒能見成效,因為全球貿易結算系統中美元的結算系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和比重,加上薅羊毛和轉嫁風險等各種手段保障了美元在全球資本的自由流動性。
所以,人民幣數字貨幣的推出和流通方式,加上我最後為大家解析的底層意義方面,並不會造成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所以數字貨幣不是為了替代美元而推出的。
除了如上三點,未來的數字貨幣一定是去主權化,且能平衡世界各國在貿易體系中獲得相對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說,需要世界各國的支持。如果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支持,就目前來看,可不是外交和技術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二、數字貨幣的推出,能否取代微信和支付寶?
首先,「數字貨幣」的概念非常單純易懂,數字貨幣只是單純的替代了紙幣而已。央行不論發行現金還是數字貨幣,央行就是信用背書,它具有最強的流動性,因為擁有無限法定的償還能力。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在超市購物用選擇用支付寶支付的時候,商家有權拒絕;但你選擇數字貨幣支付,商家無權拒絕,拒絕就違法。央行發行的現金和數字貨幣都是通貨之源,我們稱之為「M0」。
當你把擁有的現金存進銀行的時候,信用主體已發生了改變,從央行變成了銀行,但信用等級已經下降了一級,變成了「M1」。如果這筆錢你通過銀行進行理財和投資,或經受人變多,會導致信用關係複雜化,當流動性和信用保障再次降低的時候,就出現了「M2」。
按照央行的劃分,支付寶屬於M2。它是信貸關係的衍生品,其本質誤區在於你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寶的時候你把它們當成了現金或數字貨幣,但微信和支付寶的金融功能並不是現金和數字貨幣,你使用的時候跟微信和支付寶形成的關係本質上是借貸關係。
其次,央行的屬性相當於「裁判員」,不會對標商業公司的競爭,未來微信和支付寶完全可以加入數字貨幣的轉化,對我們的支付習慣和方式上,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況且如今的微信和支付寶不再是單純的支付工具,不少人會選擇微信和支付寶裡的提供的貨幣基金服務,而央行的屬性是不會在錢包裡提供基金服務的,只是多了一條支付渠道而已。
三、人民幣數字貨幣背後的底層設計,究竟是什麼?
不少網友說人民幣數字貨幣的推出,是橫空出世,彎道超車。事實上,這些描述都是不恰當的,因為早在2016年1月,央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在北京的召開就已經在布局戰略目標了,包括從去年開始我就看到不少篇關於人民幣數字貨幣的詳細分析報告。所以人民幣數字貨幣並不是橫空出世,而是長期醞釀和研判的結果。
遲遲沒有發行的原因是多維度的,從關鍵技術的解決層面,主要有三個:
1、區塊鏈技術的限制和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
2、閉環測試;
3、「雙離線支付」技術的應用,也就是兩個手機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只要碰一碰就可以實現交易。這需要特殊物理載體技術的支持,也就是硬體,同時還要考慮軟體上的信用風險和環境,這些都可以導致雙離線支付的不可預見性風險的出現。
提到第2點,讓我想起很多網友支持數字貨幣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杜絕假鈔,但事實上真的能杜絕嗎?你又想多了!假鈔只是物理偽造,數字貨幣普及後,假鈔雖然不再偽造了,會不會有人捉摸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上的「複製」技術呢?畢竟數字貨幣歸根到底只是一個「文件」,這裡我就不展開描述了。總之,不可預見性風險的出現,從容錯並發和迭代需求上,都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挑戰。
既然是這樣,為何現在要加速推進數字貨幣呢?其催化劑就是:全球化疫情的出現。
數字貨幣是大勢所趨,發行人民幣數字貨幣是順勢而為
受全球化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地財政緊縮,經濟下行,不僅僅是我們,全球不少國家都在計劃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因為確實可以起到救市的作用,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可以降低紙鈔流動成本。很多網友考慮到了紙鈔在材料、設備、人工上的成本,事實上背後還有儲存、會計、運輸、安全等諸多方面的成本,這些環節都計算出來,可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要知道,比特幣就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不論是降低紙鈔的流動成本,還是數字貨幣的透明化可以在一定範圍上制止違法活動,這些都是所有發行國家共同的目的。但對於我們來說,這些也囊括了,可其真正的底層設計又是什麼呢?
人民幣數字貨幣的底層意義,就在貨幣政策上
此章節,我原計劃想寫出2000字左右來為讀者朋友解析,但如果這麼詳細的話,我不知道會不會「合適」。所以我不闡述自己的觀點,我來引導各位讀者自己尋找答案:
1、你要去了解「零利率」和「負利率」的概念是什麼?
2、「名義利率」是什麼概念,它是怎樣操作的,目的是什麼?
3、你要去了解為何發達國家的利率為何基本都控制在0-2%,甚至有些發達國家出現了負利率?
4、你要去了解,負利率政策出現的時候,真的會是老百姓認知的,加劇金融的不穩定嗎?
5、你要去了解一下股市裡的一句話:「利空出淨是利好」是什麼含義?
6、你要去了解一下很多國家出現負利率政策的時候,很多懂經濟學的人依然反對,他們在乎的是那些利息的降低或本金的虧損嗎?他們不支持所在國央行的前瞻性指導背後的利益衝突是什麼?
7、經濟緊縮下,短期利率下調會不會實現長期利率大幅提升的預期,以及加速產出和就業率增長?
8、0利率是我們央行降息的紅線,倘若全面解除0利率限制或者有效實施負利率政策,對減輕資產負債表的種種壓力後,央行是否可以穩定通貨膨脹,最後通過針對性信貸刺激經濟?
9、你存了100萬,假設銀行利率是+2%,你可以計算出1年後你能得到多少利息;相反,如果是-2%,你可以計算出1年後你的本金賠了多少。但是你忽略計算了1年後的通貨膨脹率,你只看到了眼下,不知道通貨膨脹的調控策略。所以你的+2%在一年後真的賺了?如果是-2%,1年後你真的就賠了?
按照我的引導,如果你通過書籍或網絡找到了全部的答案,你至少應該明白,央行如果搞負利率,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是利息不但沒了,還得賠本。所以央行的政策寬鬆空間被限制了,因為在紙質貨幣時代,如果出現負利率,老百姓大不了把錢取出來放在家裡,或者通過其它平臺或產品進行儲蓄理財。
如果數字貨幣普及了,這個「0」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央行可以輕而易舉的調整到0%,-1%這樣的利率來刺激經濟,事實上,長期來看,對我們是利好的。
下篇文章預告
不少網友確實認識到了數字貨幣的發行提升了社會效率,但微信和支付寶的便捷支付上相比用現金也提升了社會效率呀,雖然掏錢的時間跟拿出手機操作的時間差不多,但我們總要去提款機取錢,甚至排隊。
而數字貨幣的交易使用上,相比微信和支付寶,在社會效率上還是提升了很多。對於老百姓來說,拿出手機用微信,支付寶交易和數字貨幣交易的操作時間上是相差無幾的,那麼這個社會效率為何會提高呢?下篇文章將為大家解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