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avid A. Northcott/Getty
今天的蛙類可能要感謝曾經導致恐龍滅絕的地球災難。
一項新研究表明,今天地球上存在的88%的蛙類與距今6600萬年前掃滅地球上絕大多數陸地生物的行星撞擊有關。幾乎10個該類兩棲動物中就有9個是生物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三個世系的後代。它們均來自白堊系與古近系的交匯點(正式名稱是KT界限),而這正是災難發生之時。
科學家認為,它們的第一個倖存者可能是通過鑽入地下躲過了行星的襲擊。隨後則是樹棲蛙類帶頭探索可獲得的棲息生態位。
而此前的研究表明,蛙類進化時間比這早3500萬年,而且與恐龍大災難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知道除了少數鳥類物種以外,生物大滅絕事件讓絕大多數恐龍滅絕,隨後其生物多樣性暴發,並成為陸地動物的優勢類群。」該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David Hillis說,「隨著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生命群體,可以看到類似的模式,事實證明蛙類也是如此。」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avid Wake表示,早期蛙類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隨著開花植物在地球上蔓延,蛙類可以適應在樹上生活。「蛙類開始在樹上棲息,這使得該物種在南美洲尤其呈現出極大的放射狀分布。」
該團隊表示,樹木是蛙類理想的棲息地,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為其提供了躲避地面捕食者的避難所,而且還給它們提供了豐富的昆蟲作為食物。
Hillis、Wake和中國中山大學教授張鵬等分析了44個蛙類家族156個蛙類物種的遺傳數據做出這一發現。
今天的蛙類超過6700個已知物種,它們正日益受到棲息地破壞、人口增加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
「這些蛙類能夠度過劫難與運氣有關,可能是因為它們或是在地下,或是可以在地下停留相當長的時間。」Wake說,「這也為生物大滅絕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積極的一面:它們為新物種提供了生態機遇。等到下一次大滅絕,生命將會再次崛起。但它會朝著哪個方向崛起,我們現在無從知曉。」(馮維維)
更多閱讀
《新科學家》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