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
什麼是黑洞?
理論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逸的天體。但並非所有恆星都會變成黑洞,黑洞僅由非常巨大的恆星演變而成。當這些恆星的生命耗盡時,將以災難性且不可阻擋的方式坍塌,同時形成一口「引力井」。
報導稱,愛因斯坦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可以解釋黑洞的原理。這些宇宙「怪獸」的引力大到什麼都無法逃脫,無論是物質還是光,無論是什麼波長。作為宇宙中的最快速度,如果光都無法從黑洞逃脫,那麼其他東西更做不到。
如何識別?
天文學家試圖通過圍繞其周邊的物質形成的明亮背景來觀察這種「怪獸」。專家指出,通過觀察周圍環境可以看到發生了什麼。經過推斷可以發現,有某種東西「吞噬了」一切。
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最靠近這些「怪獸」的恆星被拉伸後變成扁平結構,其氣體被加熱到極限溫度。
報導稱,事實上,超大質量黑洞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謎,尤其是黑洞變大的方式以及它們的形成是許多研究的焦點。科學家認為,黑洞以空前的速度吞噬了其周圍非常密集的星系發出的所有氣體。由於黑洞是不可見的,因此只能通過對比觀察,看看在它們周圍發生了什麼現象。史上首張革命性的黑洞圖像於2019年4月向全世界公布。
宇宙中有多少種黑洞?
科學家認為,根據不同大小可以分為恆星級黑洞、星系中心超質量黑洞和原始黑洞。大質量恆星在引力坍塌後形成的黑洞就是恆星級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那些質量是太陽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倍的是星系中心的超質量黑洞;此外,宇宙中還存在很多小型黑洞,它們被認為是在大爆炸時形成的質量很小的原始黑洞。
報導指出,目前的理論普遍認為,在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還有成千上萬的恆星級黑洞。已知距地球最近的黑洞在大約1000光年以外。
這是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新華社發(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組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