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鄧衛哲
咖啡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咖啡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180多萬畝,產量約14萬噸,年產值近20億元,從業人員100萬多人,已成為農民致富、企業增效和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經過1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已形成了雲南、四川小粒種優勢產區和海南中粒種優勢產區,其中雲南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98.67%、四川0.86%、海南0.46%,種植區域相對集中,品種布局合理,品種類型與氣候類型相匹配。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飲所從1957年開始進行咖啡科研攻關,在咖啡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控、加工等方面不斷探索,讓國內咖啡平均畝產從60斤增加到300斤。
為了選育出適合我國熱區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本地咖啡品種,熱科院香飲所先後收集了來自墨西哥、喀麥隆、馬來西亞、巴西等國的大、中、小粒種咖啡種質200多份,採用人工雜交、嫁接、誘導等方式培育出一批適宜我國氣候和種植條件的中、小粒品種。
2014年熱科院香飲所在我國小粒咖啡主產區雲南建省立咖啡創新中心,2015年又聯合我國中粒咖啡主產區海南省萬寧市政府創建萬寧興隆咖啡研究院,逐步構建從資源育種、耕作與栽培、病蟲害防控到產品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咖啡研究體系。
萬寧興隆咖啡研究院院長龍宇宙介紹,熱科院在強化咖啡品種改良的同時,不斷加大推廣咖啡標準化種植,確保咖啡優質、高產。先後制定了咖啡種子種苗、咖啡種苗繁育技術規程、咖啡栽培技術規程、小粒種咖啡初加工技術規範、小粒種咖啡豆分級等28項標準,形成咖啡生產從種植到貿易全過程的技術支撐體系。
為了讓咖啡標準化種植技術易學易懂,熱科院香飲所還編制了《咖啡高產栽培技術》、《小粒種咖啡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圖解》、《咖啡栽培及初加工技術》、《小粒咖啡標準化生產技術》等圖冊和書籍,免費送給咖啡種植。該所研發的《中粒種咖啡8個無性系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據統計,2014年,我國咖啡單產達150.05公斤/畝,較2001年增加66.72公斤/畝,增長80.07%,比世界單產47.2公斤/畝高217.9%,居世界領先地位。
龍宇宙稱,通過科技帶動,我國咖啡生產經營主體已由分散小農戶向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轉變,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同時,咖啡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術不斷提升,產品數量、質量和種類也不斷豐富。
目前以咖啡單一作物種植為主,群落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差,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咖啡園開墾質量差,基礎設施不配套,水土流失嚴重。種植密度過大,後期產量下滑嚴重。測土配方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應用少、普及率不高。對病蟲害、低溫寒害、乾旱等缺乏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控。鮮果採收標準實施不規範,導致品質下降。
「從消費需求和經濟效益兩方面看,咖啡產業的發展潛力都很大。」龍宇宙介紹,現在每年世界咖啡平均消費增長率約2.48%,我國的消費增長率則在10%以上。按目前平均畝產300斤、每斤40元收購價格計算,除去生產成本,每畝平均效益約1200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雖然咖啡產業前景看好,但品種單一問題也制約著我國咖啡產業發展。」龍宇宙坦言,目前,卡蒂姆系列雜交品種佔我國咖啡總面積的95%以上,該系列品種具有抗鏽、矮杆、投產早、產量高、見效快等優點,但也存在穩產性差、易早衰和品質差等缺陷。隨著種植年限的延長和鏽菌生理小種分化,該系列品種已開始出現抗銹病能力退化問題,而且大規模單一品種種植,還存在抵禦旱害、寒害等自然災害能力低的風險。在耕種模式方面,又因為咖啡多以單一作物種植為主,生物多樣性差,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大開河村是熱科院香飲所的科技扶持定點村,2004年成立咖啡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363戶,咖啡面積約1萬畝。龍宇宙告訴記者,該村通過推廣複合栽培,減少了咖啡天牛蟲害和黑果病,咖啡豆品質顯著提高,畝產效益提高到2500元。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