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特稿(記者/鄭麗麗 李洋 俞銘義 編輯/劉靜)
說到野生動植物,很多人會想到遙遠的荒野。事實上,即便在城市裡,如果我們放慢腳步、用心觀察,也能發現其野性的一面。而這,也是生態環境日益變好的例證。
今天,讓我們跟隨一群博物達人,去發現南京這座城市的野性,與野生動植物來一場奇妙的邂逅。
「貉出沒」:你在小區裡遛彎兒,可能會和它打個照面
南京小紅山區域總面積80公頃,綠化覆蓋率95%,是南京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
陳月龍,江蘇省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員。2019年起,他參與了"小紅山生物多樣性與公眾教育"項目。項目團隊在野生動物出沒較多的地方,設置了25個遠紅外相機,日夜不停地記錄著它們的活動和變化。項目啟動至今,已經監測到7種原生哺乳動物、7種爬行動物、70種野生鳥類、100多種昆蟲。
「我們拍到的所有野生動物活動的點位,都離人非常近。通過這個項目,可以發現許多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故事。」陳月龍說。
「一丘之貉"這個成語大家都比較熟悉,但對於「貉」這種動物許多人還比較陌生。陳月龍解釋,貉是犬科動物,雖然長得容易被人誤認為是浣熊,實際上是本土物種。「貉喜歡群居,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出沒。有意思的是,如果不同家庭之間的關係比較和睦,他們安家的距離也不會太遠。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公園綠地、小區角落都有貉的存在。」陳月龍說。
學鷹叫唬人、巧躲抓捕……鳥類"四大金剛"生存技能逆天
2020年 "震旦杯"南京城市觀鳥大賽組委會統計,南京約有140種鳥類,江蘇記錄在冊的鳥類有450種。
金陵老夏,觀鳥16年。在這位資深鳥友看來,觀鳥未必需要長途遠行。行走在城市,耳目所及之處,鳥兒無處不在。
在初夏的情侶園,黑水雞、鸊鷉(pì tī)、水雉就相當常見。老夏介紹,這些水鳥的適應能力強,只要水域沒有汙染、有充足的食物,就能生存。
近年來,讓老夏感受頗深的是,城市生態環境好了,鳥兒漸漸多了起來。「秦淮河治理以後,夜鷺、白鷺出現了。最明顯是鵲鴝(qú),十年以前,要跑到東善橋那邊才能看到這種鳥。現在,生活在內秦淮河沿線的鵲鴝非常多,它們從野外又回到了這邊。」
麻雀、白頭鵯(bēi)、烏鶇(dōng)和珠頸斑鳩 ,並稱為城市鳥類"四大金剛",數量佔據絕對優勢,更有著逆天的城市生存技能。
它們都有哪些獨門絕技?聽老夏一一道來——
麻雀:城市環衛工
麻雀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種子和小蟲子。晚上城市的射燈會招來很多昆蟲,這些蟲子死掉後,麻雀就來「打掃現場」。
白頭鵯:高音歌唱家
白頭鵯的叫聲接近人聲。南邊的白頭鵯和北邊的白頭鵯是同種鳥類,但叫聲卻不一樣。
烏鶇:百舌鳥
烏鶇是效鳴高手,學別的鳥叫的能力非常強。它們嚇唬人的時候會學鷹叫,還可以學消防車、救護車的聲音。
珠頸斑鳩:急智的求生者
珠頸斑鳩很聰明,它們知道猛禽怕人,儘量在繁殖季節靠近人類。「我碰到最有意思的一次,一隻珠頸斑鳩,雀鷹在追它,它在前面逃,眼看雀鷹要抓到它了,它一轉眼看到我站在那兒,一個急轉彎朝我飛來,雀鷹見狀只好放棄抓捕。」老夏說。
「二師兄」頻繁下山?紫金山生態變好 物種越來越多
紫金山一直被稱為南京的「天然綠肺」。這裡生長著一種魔性的植物,它的花美,果實也很奇異,最初是綠色,後逐漸變成玫紅色,然後又變成玫紅與藍色並存的彩色,遠看仿佛一個個「彩色玉米」。
中山陵管理局森林管理處高級工程師董麗娜介紹說,「這種植物是疏毛魔芋,也叫蛇頭草。它有個神秘特性,開花的植株不長葉,長葉的植株不開花。」
在紫金山工作20多年,董麗娜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也見證了紫金山生物多樣性的變遷史。她告訴記者,腳下的這片原生落葉闊葉林中,就有一種名為「紅柴枝」的樹,也叫南京柯楠樹,初夏時節滿樹白花,到了秋天樹上結滿紅果子,葉子也會變成金黃色。「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很豐富,比如山莓,就是大家熟知的網紅野草莓的一種」,董麗娜補充道。
其實,紫金山的蔥蔥鬱鬱,離不開久久為功的生態保育。據董麗娜介紹,30年前,紫金山上主要樹種是松樹,後來發生松材線蟲病,松樹逐漸退出,「林業前輩採取了很多措施,以自然更新為主、人工促進為輔的方式科學推動森林的再生」。
經過30多年自然演替和早期人工輔助下的天然更新,紫金山的植物種類豐富了,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也多了。據監測,目前紫金山有獐子、野豬等獸類動物20多種。這兩年,屢屢有野豬跑到山下「逛街」:
2018年3月4日,一頭野豬溜進了南京孝陵衛中心小學的操場;
2019年7月20日,遊客在紫金山青年路發現2隻落單的野豬幼崽;
2020年2月,一頭70斤的野豬在衛崗小區被抓獲;
……
董麗娜表示,野豬對於紫金山來說是外來物種,從2015年到現在,野豬在監測鏡頭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說明其種群在擴大。
江蘇地形多樣,是野生動物植物最好的庇護所。隨著生態修復,越來越多野生動植物回歸了城市,這也是生態和諧的表現。當然,可能也會有人擔心,這些野生動植物會不會侵佔人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不便呢?我們要明白這樣的基本常識,生物多樣性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接受了這一切之後,才會更主動地去了解和善待自然。
(江蘇廣電總臺「我蘇特稿」,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