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爆炸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大量討論,各路傳言滿天飛,許多人都在嘗試計算21噸TNT爆炸當量相當於什麼概念。有的媒體甚至形容這像是一場核爆炸,雖說美國製造的世界最小的核彈當量就是20噸,但這麼比還是未免誇張了些。初步統計的傷亡數字傳出後,又有謠言聲稱實際傷亡數字更為巨大,甚至稱按照地震局公布的爆炸當量計算至少有1000人死亡。還有報導稱,距離爆炸數公裡的地方都有人因玻璃被衝擊波打碎而受傷。
這次爆炸的威力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在看到遠方爆炸的時候,拿出手機拍攝爆炸火球有多大危險?正確的應對辦法是什麼?
我們先藉助著名的模擬核武器爆炸的網站Nukemap來計算一下,如果一枚21噸TNT當量的炸彈在觀察者網編輯部位置(上海市中心,靠近交通大學)爆炸的結果。根據該網站顯示的數字,會出現一萬四千餘人死亡,一萬一千餘人受傷。
Nukemap網站計算的21噸TNT當量核彈在上海某地爆炸的結果,由內向外的四個環表示200、20、5、1.5psi的超壓範圍
考慮到該網站還算上了常規炸藥爆炸所沒有的光輻射火災、急性放射病等的傷害,這個數字顯然過於誇張了。另一方面,如果以現實中天津發生爆炸的位置為中心計算,這個網站的估算結果會是0,因為它是根據平均人口密度來計算傷亡數字的,肯定不準確。
天津濱海新區的模擬結果是0
引用這個案例只是想說明,如果談爆炸破壞情況和傷亡數字,卻不考慮爆炸本身的性質和爆炸位置等具體情況,那就是「耍流氓」。
按照該網站提供的21噸TNT當量的核彈地爆造成的破壞半徑計算,可得到以下結果:60米半徑內,超壓達到20psi(觀察者網註:磅/平方英寸,1psi相當於0.068大氣壓),混凝土建築物被衝擊波摧毀,死亡率100%。120米半徑內,超壓達到5psi,普通建築物全毀,出現嚴重傷亡。270米半徑內,超壓達到1.4psi,也就是一般玻璃被衝擊波擊破的數值。
上述數字與普通TNT爆炸造成的效果基本是一樣的。這是因為爆炸能量造成的超壓,也就是衝擊波,是爆炸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罪魁禍首。超壓達到0.1個大氣壓,即1.4psi時,可以導致門窗破壞、玻璃破裂。不過,根據玻璃的性質不同,造成玻璃破裂的超壓值也不同,例如我國國家標準規定,防爆玻璃應該能夠承受0.11Mpa的超壓,也就是16psi左右,比普通玻璃要高10倍。
有報導稱,爆炸範圍2000米內的居民區窗戶被擊碎,根據計算,爆炸導致2000米內達到1.5psi的超壓,爆炸當量要達到8000噸。而現場更詳細的報導中提到,此次爆炸中玻璃被震碎的萬科大廈距離爆炸現場約700米,照此計算,爆炸TNT當量也有400噸。
這至少說明,衝擊波影響範圍遠遠超過了按照TNT當量計算的衝擊波殺傷範圍。
在社交媒體時代,蘑菇雲、沖天火光、爆裂的玻璃、被衝擊波掀翻的拍攝者,種種影像病毒式地傳播開來,對受眾帶來了極大的刺激。有人便認為一定是瞞報了爆炸當量,甚至說爆炸當量達到1000噸級別。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視頻截圖
但是衝擊波影響偏大並非不可思議的事情,懷疑論者的存在也毫不新鮮。例如,1989年6月4日發生在蘇聯的烏法鐵路事故,當時距離鐵路線1300米的輸氣管道發生爆炸,爆炸當量估計為250-300噸TNT當量。結果鐵路上的兩列火車被爆炸波及,衝擊波和爆炸導致575人死亡,超過800人受傷。當時就有說法稱爆炸的TNT當量達到了10000噸。
查閱相關論文,我們可以發現,21噸當量的爆炸打破兩千米範圍內玻璃的情況並非不可能。用TNT當量計算爆炸超壓範圍有一個缺陷,因為這種算法是將炸藥描述為一團固態物質,爆炸時用點源描述。而在蒸汽雲或可燃氣體,粉塵爆炸中,爆炸物體積較大,不適合用點源描述。用TNT當量算法,簡單地確定超壓的傷害範圍,必然會有較大的誤差。
那麼何種情況下,爆炸當量為21噸TNT時會出現如此大範圍的破壞呢?
最有可能的便是「雲爆」。也就是說,現場在爆炸時,很可能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可燃氣體洩漏或者空氣中有大量粉塵、蒸汽。相當於是引爆了一顆超大號的「雲爆彈」,對人員等脆弱物體的實際殺傷威力要比TNT當量數字看起來大得多。
爆炸現場出現大坑
爆炸現場的大坑和周圍的破壞情況顯示了此次爆炸的混合特性,分析詳細情況可能很複雜
至於「雲爆」的規模,可以按照目前常用的TNO多元法計算。
以部分報導(假定報導皆為真)中的內容為條件:
此次爆炸造成兩公裡內玻璃「全部破裂」,也就是2000米半徑內出現1.4psi超壓;在多次爆炸中,最大的一次當量約為21噸TNT。
那麼,根據相關公式可以逆推出,此次發生爆炸的氣團體積為11萬立方米(為了說明問題,上述計算中假定發生爆炸的氣體為氫氣,如果爆炸物是其他氣體的話,計算數值會有不同)。
根據最新消息,此次爆炸事件中有多種揮發性易燃物,含有「雲爆」因素的可能性進一步上升。
筆者還注意到,報導稱倉庫內還存有多種活潑的鹼金屬材料。因此這次爆炸的現象會非常複雜,有雲爆,也有固體易爆物,而且混合在一起,也不能完全用「雲爆」理論來推算其爆炸殺傷範圍。但可以肯定,單從爆炸傷害範圍就否認21噸爆炸當量這個數字,顯然是論據不足的。
此外,從爆炸現場的照片可以看出,毀傷因素除了衝擊波外,還有嚴重的高溫燃燒等。這也是導致爆炸中損失驚人的重要原因。
還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國家規定,大中型危險品倉庫與居民區應該有1000米以上的安全距離。理論上來說,這個距離是足以保障安全的,要達到在1000米距離上出現建築倒塌,大量人員傷亡的效果,爆炸物當量理論上要達到一萬噸。除了核武器外,一般的爆炸很難達到這樣的威力,即使「雲爆」也不可能。(不過發生事故的公司,其危險品倉庫總面積,究竟是否達到了「大中型」的標準,還有待調查的結果。本次事故或許會引發標準的修正。)
其實,進行這些計算,主要還是為了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爆炸作為最複雜的化學變化之一,不是普通人想的那麼簡單。現實中,如果你看見爆炸閃光,不管是事故,還是其他更不幸的事件,千萬不要再拿著手機去拍攝了,不管你是不是在玻璃後面,趕緊找合適的掩體,背向閃光方向臥倒,雙手抱頭張開嘴。有讀者可能知道,這是遭遇核爆炸時的標準自救動作。筆者並非誇張,只有這樣做才能儘量避免自己遭遇更大的不幸,因為你根本無法確定看到的火球到底可能造成多麼巨大的破壞。在這種極度危險狀況下,也只有英勇的消防隊員會逆火而行,即便是最專業的救火隊員此刻也很難判斷險情嚴重程度,但是身份使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放任不管,任何國家稱職的消防員都是如此。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