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字中,和「毒」字組成的詞語幾乎都是不好的代名詞,比如「毒害青少年兒童」、「談之色變的梅毒」、「令人生畏的毒藥」等等。然而很多人會有疑惑,按照古人造字的六種方法來看,「毒」字裡面卻個著「母」,難道是「母」導致了這一切不好事情的發生嗎?
「母」在古代是象形文字,本義指母親,後來也泛指雌性的生物。母愛如此偉大,為何在這個貶義的詞裡用「母」來組成?如果真的這麼想,那可能就進入一個誤區了。其實「毒」跟「母」半毛錢關係沒有,古人用「毒」字初衷是想要表達苦澀的味道。後來「毒」的意思也只是形容對人有害的草。
《廣雅》中記載:毒,苦也。《說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之所以「毒」字裡有個「母」字,主要還是得歸結於我國的文字演變過程,起初「毒」下面不是「母」,而是個「毋」字。
比如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在《喪亂貼》中就是用的「毋」了。但到了唐朝時期,書法家顏真卿在《顏勤禮碑》中就已經改用「母」字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寶島臺灣漢字「毒」字裡也是用的「毋」。其實「母」跟「毋」在古代十分形似,甚至可以說「毋」源於「母」。
毋源於母
人們常說「有奶便是娘」,這其實就是說,作為「母親」的一個重要特徵便是「奶」。而「母」字的象形文字也真是栩栩如生表示出了這一形象:遠看「母」字,就像是一個十分溫柔順從的女子,正低著頭,雙手捧著胸,曲膝下跪。然而胸前加了兩點,表示出女子已經袒胸露乳,準備哺育小孩的場景。
《說文解字》: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而「毋」表示禁止的意思,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特別是到了小篆時期,「毋」跟「母」的區別就是將「母」字中的胸前兩點變成一條線。因此「毋」可以解釋為,女子保護胸脯,不可侵犯的意思。
而古人解釋也驗證了這一說法:有一男子想要對女子行姦情之實,那么女子就必須要制止或者勸阻他,請他不要這麼做。只要是有不軌的行為,都不能行。
《說文解字》:毋,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屬皆從毋。
甚至據相關記載,古人有種習俗,為了保持女子的貞潔,人物甚至會將女子下部用一長條物堵住,為得就是防止女子丟失貞操,比如《漢書》中就有記載「窮絝」就是此類物品。因此古人「毋」將「母」改了一撇,也是反映了封建社會女子社會地位很低,也是對女子的一種迫害。
既然「毋」代表著禁止,「毒」代表不好,所以兩者有聯繫。那為什麼「毒」字在演變過程中將「毋」演變成「母」呢?其實這既是歷史文化的使然,更是人之常情。這裡便要提到一個詞「母愛」。的確,「母愛」代表著無私奉獻,代表著容忍。《易經》中也用「地勢坤,厚德載物」來讚美母愛的無私奉獻,但母愛本身就有「毒」的成分。
為母則剛
母愛之所以偉大,那便是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一切。遇到危險時,母親會奮不顧身用她柔弱的肩膀擋在前面。
在古代,一個母親養活一個孩子很不容易,遭到的困難是很難想像的,包括自然災害,野獸甚至戰爭的侵害。沒有一個狠角色的母親很難養活自己的孩子,這裡的「毒」是厲害的意思,這個「毒」可以使侵犯者望而生畏。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最毒的母親,是當你觸犯了她的孩子,她會對你下毒手。為了保護自己的幼仔,母性是最兇猛毒辣的。只有母親對外來侵略者的「毒」,才能保護子女,顯示母親的偉大無私。如果有人刻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只有母親的保護和報復心理是最為狠毒的。
當然母親的愛本來就是有毒,只在一念之間,過了分就是毒。過分寵溺子女的母愛尤如毒藥一樣貽害無窮。古代的孩子成長大多與母親時間長,從小培養有母親的各方面的有關聯。因為當時的母親幾乎沒有任何知識的積累,只是對孩子從道德上言傳身教,所以那時的孩子的性格對母親相輔相成,等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想像其母,毒與善正好相反,一個人毒是歸根於母親影響,「善」下邊有口,也是指母親「口」傳身教了。
此外從生理現象而言,母親懷胎十月,很多疾病由母胎遺傳,那麼嬰兒從母胎出世就帶有遺傳疾病,而且這類的遺傳病很難根治,所以也可以稱之為母親之「毒」。
除了母愛,「毒」字還表現出女子行狠毒之事,令人髮指。這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呂雉「人彘」了戚夫人,甚至還讓兒子漢惠帝「參觀」,其手段令人背脊發涼。
人彘
戚夫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妃。皇后呂雉,人老珠黃,被劉邦所厭煩。每次出遊,劉邦都帶著戚夫人出去,呂雉也只能呆在皇宮內,兩人感情日漸淡薄。不過呂雉也無所謂,因為她只在乎權力,兒子劉盈是太子,用不了多久,她的權力只會更大,甚至內心中或許還巴不得劉邦早點死。
然而戚夫人也有一個兒子趙王劉如意,她為了讓兒子做太子,天天給劉邦吹枕邊風,而且表現得楚楚可憐,希望劉邦廢立太子。正好太子性格比較柔弱,劉邦也覺得不爭氣,便動了廢太子的念頭。
這時候呂雉變炸毛了,為了防止兒子被廢,她採用張良計,想盡辦法,最終請出了四大隱士「商山四皓」出山,使得劉邦斷了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念頭,劉盈能夠穩坐釣魚臺。這場太子風波被呂雉深深記在腦海裡,她本來心眼就不大,只要誰威脅到她的權力,她必讓其死無葬身之地,兵仙韓信便是一個,戚夫人如此做,就等著秋後算帳吧。
果不其然,劉邦一死,呂雉便開始處置戚夫人。她命人將戚夫人四肢剁掉,割掉鼻子,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用藥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裡為此她還創造了一個詞「人彘」。
不僅如此,呂雉還讓兒子漢惠帝劉盈去觀摩這個「人彘」。起初,漢惠帝也是聞所未聞,好奇心之下便去看了,見到「人彘」,漢惠帝整個人都不好了。起初,漢惠帝或許只是單純認為人彘或或許只是個物件,但到了廁所,發現裡面的是人。
只見此人臉部已經被毀容辨識不清,只有一張嘴張的很大。當內侍說此人便是戚夫人後,漢惠帝便大病一場,她無法想像自己母親的手段讓他都膽寒,從此也不再過問政事,沒過多久就病逝了。
「人彘事件」可以看得出呂雉心胸有多狹隘,冷血無情,甚至是歹毒。因此「毒」字中有母,也可以解釋為,心腸狠毒的女人。當然除了上面兩種說法以外,其實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生活中女子的地位。
「毒」字,上「主」,下「母」
如果單純將「毒」字拆開,那就是上「主」,下「母」。簡單來說一家之主如果要是母親當家,壓力會很大的,所有事都很不容易。換句話說,一個家庭要是女人強勢,一切由女人做主,那這個家庭正常運營會很累。
當然「母」、「主」合成才能算毒,特別是封建社會,大男子主義深入人心,女子要三從四德,母若奪主必成「毒」,這也很好理解,男子都要面子,家裡的女人還更兇,男子不僅要掙錢養家還要看家裡老婆臉色,這日子肯定不好過。
古語說,妻賢夫禍少,相反,不賢妻那就禍事多。所以女人有二重性,當作為親生子女的母親時是最善的,當作為後母時,子女不是親生時,就是最毒的。作人妻也有不同,有些是賢妻良母,助夫成功,有些卻是大逆不道,與婆為敵,與姦夫謀殺親夫。
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或許這個「毒」字是古代侍妾發明的(當然這個是推測,當不得真)。因為妾室的地位總是受主母欺負,甚至下藥害死。所以妾室才要告訴兒女們天下最毒的是主母,或許也是提醒女兒能做正妻的就想方設法去做。還有小妾的孩子有主母和小娘,主母就是後媽。不管哪個年代,後媽基本上都不會善待前任的孩子。有人說也不一定,當然有特例情況,後媽比親媽好,但是估計是鳳毛麟角吧。
此外,如果在一個家庭裡,有女子(第三者)插足婚姻,搶了她的丈夫,那女主人肯定不會放過她,手段肯定不會很溫柔,自然也是用「毒」辣的手段處罰。
因此,「毒」字造出來的時候跟「母」關係不大,只是後來隨著歷史發展,文字簡化後,母便代替了毋,這也能說明中國造漢字的先人真的太聰明,太偉大了。回頭我們再看看西洋文,相比之下,西洋文有什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