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毒病是由草莓感染不同病毒後引起發病的總稱。草莓病毒病危害面廣,是草莓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一般栽培年限越長,感染的病毒種類越多,發病程度越重。
據報導,在我國草莓主栽區有四種病毒總侵染率達80%,其中單獨病毒侵染率為41.6%,兩種或兩種以上病毒複合侵染率38.6%。這四種病毒分別為草莓輕型黃邊病毒、草莓鑲脈病毒、草莓皺縮病毒和草莓斑駁病毒。草莓病毒病為草莓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輕病株一般減產21%~25%,重病毒株(兩種以上病毒侵染)一般減產43%~59%,最高減產可高達80%。草莓受單種病毒侵染,往往症狀不明顯,被複合侵染後,主要表現為長勢衰弱、退化,新葉展開不充分,葉片稀少、無光澤、失綠變黃、葉緣不規則上卷、皺縮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產量低。
一、草莓常見的四種病毒
1、草莓斑駁病毒
該病毒分布極廣,有草莓栽培的地方幾乎都有該病毒病發生。單獨侵染時,草莓無明顯症狀,與其他病毒複合侵染時,可致草莓植株嚴重矮化,葉片變小,產生褪綠斑,葉片皺縮扭曲。草莓斑駁病毒通過棉蚜、桃蚜和土壤中線蟲等進行傳播,也可通過嫁接,菟絲子和汁液機械傳染。草莓斑駁病屬非持久型蚜傳病毒,蚜蟲得病和傳播時間很短,僅為數分鐘。病毒在蚜蟲體內無循回期,數小時後蚜蟲失去傳毒能力。
2、草莓輕型黃邊病毒 該病毒單獨侵染時,草莓植株稍微矮化,複合侵染時引起葉片黃化或失綠,老葉變紅,植株矮化,葉緣不規則上卷,葉脈下彎或全葉扭曲。該病毒在林叢病毒EMC、UC-4、UC-5、Alpine及深紅草莓UC-10、UC-11上,弱毒株系侵染,病症表現明顯;在UC-6上無症狀表現。主要通過蚜蟲傳播,蚜蟲為持久性傳播。據資料介紹,草莓釘毛蚜的毒飼育時間為8小時,接毒飼育時間為6小時,蟲體內循回期為24~40小時,接毒15~30天後表現症狀。也可通過嫁接傳染,但不能通過種子和花粉傳染。
3、草莓鑲脈病毒
單獨侵染時無明顯症狀,複合侵染後葉脈皺縮,葉片扭曲,同時沿葉脈形成黃白色或紫色病斑,葉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極度矮化,匍匐莖發生量減少,產量和品質下降。該病毒是花椰菜花葉病毒組的成員之一,主要由蚜蟲傳播,嫁接和菟絲子也能傳染,但不能汁液傳染。主要傳毒的蚜蟲有10餘種,不同種的蚜蟲具有傳毒轉化性,只能傳播鑲脈病毒的不同株系,蚜蟲為半持久性傳播。
4.草莓皺縮病毒
該病毒對草莓危害性最大的病毒病。草莓皺縮病毒株系不同,致病力強弱也有差異。弱毒株系單獨侵染時,使草莓匍匐莖的數量減少,繁殖力減弱,果實變小;強毒株系單獨侵染時,嚴重降低草莓的長勢和產量,使草莓植株矮化,葉片產生不規則的黃色斑點。染病植株表現為葉片畸形,葉上產生褪綠斑,沿葉脈出現小的、不規則的褪綠斑及壞死斑,葉脈褪綠、透明;幼葉生長不對稱,扭曲皺縮,小葉黃化,葉柄縮短,葉小,植株矮化。強毒株單獨侵染即可造成減產35%~40%,與其他病毒複合侵染,危害更為嚴重,草莓產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絕產。該病毒在指示種林叢草莓UC-1、UC-4、UC-5、UC-6、Alpine和深紅草莓UC-10、UC-11、UC-12上,葉片產生褪綠斑,葉片大小不等,扭曲變形,葉柄上產生褐色或黑色壞死斑,花瓣上產生暗色條紋或黑色壞死條斑。該病毒主要由蚜蟲傳播,也可通過嫁接傳染,但不能通過汁液傳染。蚜蟲得毒後能保持數天的傳毒能力。
二、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1、培育和栽培無病毒秧苗。培育無病毒母株,栽培無病毒種苗,實行嚴格的隔離制度是防止病毒病的根本措施。無病毒苗在生產中要2~3年更新一次,在病毒侵染率高的地區及大棚、日光溫室草莓園每年都要更新。為了防止栽培的無病毒苗被蚜蟲傳染病毒侵染,無病毒苗的栽植區應離老草莓園2千米以外。
2、病毒檢疫。在引種時,要嚴格進行檢疫,提高檢測手段和技術,實施引種隔離檢驗制度。
3、防治蚜蟲傳播。蚜蟲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媒介,防治蚜蟲是防止病毒傳染蔓延的重要措施。蚜蟲的活動高峰為5—6月,在這個時期噴藥,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可顯著地減少草莓病毒病的發病株率。也可利用蚜蟲迴避銀色反射光的特點,用銀色聚乙烯薄膜覆蓋母株防治蚜蟲。
4、及時進行輪作和倒茬,儘量避免在同一塊地上多年連作草莓。
5、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田間如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燒毀,減少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