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得到的草莓苗植株,必須經過嚴格地鑑定,證明確實無病毒存在,才可以提供給生產應用。病毒檢測,是確定草莓感染病毒種類和危害程度的重要技術手段。通過專門的病毒檢測途徑,確定草莓的栽培植株是否帶有病毒、所帶的病毒種類以及病毒的積累、危害程度等,對於選擇無病毒原種苗、確定栽培草莓的病毒病危害情況,以及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常見的草莓病毒病檢測方法,有指示植物檢測法、血清學檢測法、分子生物學檢測法以及電鏡檢測法。指示植物檢測法介紹如下。
指示植物,指的是對某種或某幾種病毒及類似病原物敏感,並且能較快顯現出特有症狀的植物。檢測草莓病毒病常用的指示植物有野生草莓的兩種類群,一種是森林草莓,另一種是深紅草莓。目前國際上檢測草莓病毒病通用的,是森林草莓中的EMC、Apline、UC4、UC5、UC6,以及森林草莓中的UC11、UC12。其中,以EMC、Apline、UC4、UC5應用較多。
一、檢測病毒指示植物的種類及效果
在幾種常用的草莓病毒檢測指示植物中,不同的指示植物有各自不同的檢測病毒種類,對同種病毒顯現出的症狀也往往有明顯的差異。
1、EMC。檢測範圍廣泛,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由於它本身常常潛帶潛隱病毒A,而易與其他病毒複合侵染,使顯現的症狀更加清晰。所以是草莓斑駁病毒、輕型黃邊病毒及潛隱病毒C理想的檢測指示植物。但它在夏季高溫季節葉片易出現斑點,因而影響對斑駁病毒的症狀確定。
2、Apline。對蚜蟲傳播病毒有很好的診斷效果,而常被用在草莓病毒的蚜蟲傳染實驗中。對檢測草莓斑駁病毒、鑲脈病毒,皺縮病毒及輕型黃邊病毒等,均有較敏感的症狀反應。
3、UC4。對斑駁病毒、皺縮病毒和輕型黃邊病毒,有較好的檢測效果。但不能檢測鑲脈病毒和潛隱病毒。
4、UC5。對多種病毒敏感,對潛隱病毒尤為敏感,對卷葉病毒是唯一敏感的指示植物。該植物耐病毒侵染,適合保存病毒,而且長勢旺,葉柄粗壯,在小葉嫁接中容易成活。
5、UC6。在檢測草莓鑲脈病毒中明顯優於其他指示植物。而對輕型黃邊病毒是無症寄主,可用作保存輕型黃邊病毒。
6、UC11。對皺縮病毒特別敏感,很容易顯現症狀。
7、UC12。既是檢測鑲脈病毒最好的指示植物,也是深紅草莓中對擬輕型黃邊病毒唯一敏感的指示植物。
各種病毒在指示植物上雖有不同的典型症狀,但在實踐中,同一株草莓有多種病毒複合侵染,造成某種指示植物常有多種症狀反應,使得症狀的變化很大。因此,為了很好地明確病毒種類,採用了成套應用指示植物的做法,常將UC4、UC5、UC6和UC10這四種指示植物同時應用,並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保證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常用的指示植物中,UC5對多種草莓病毒的敏感性都比較高,而且其生長勢強,葉柄粗,易嫁接成活,而作為檢測草莓病毒比較理想的指示植物。
二、草莓病毒病小葉嫁接檢測方法。
1、檢測材料準備。在嫁接接種前1.5~2個月,將預用指示植物單株盆栽,栽後置於溫、溼度及光照控制較好的溫室中,加強管理並注意防治病蟲害,促使指示植物苗生長健壯、組織充實。在嫁接接種當天,從待檢測病毒的草莓植株上剪取完整的成熟葉片,剪後放入裝有清水的燒杯中,保持嫁接葉片溼潤、新鮮。注意標明待檢株標號。
2、嫁接接種。先剪去待檢株葉片的左右兩片小葉,用中央小葉並帶有1.0~1.5釐米長的小葉柄,將葉柄下部用鋒利的刀片削成楔形作為接穗,準備向指示植物苗上嫁接。選生長健壯的指示植物葉片,除去中央小葉,在保留兩側小葉的兩個葉柄間向下縱切1.5~2.0釐米長的切口,而後把待檢接穗迅速地接入切口中,用塑料薄膜帶包紮嫁接口。每株指示植物苗可同時接數片同株待檢株的葉片,以便進行檢測症狀的印證。為了確保嫁接葉片成活,嫁接後要把整株盆栽罩上塑料罩,以利於保溫和保溼。
3、症狀觀察。小葉嫁接後秋季經14~20天,春、冬季經25~30天,接入的小葉不萎蔫,不枯死,即表明嫁接成活。這時可剪去未嫁接的老葉,繼續加強嫁接苗的管理,定期觀察新長出葉片上的症狀表現。發病調查一般應連續進行1.5~2個月。
4、主要病毒的症狀表現。症狀出現的時間,草莓斑駁病毒的症狀往往顯現最早,一般在嫁接成活後7~14天即有症狀表現;其次是草莓鑲脈病毒和輕型黃邊病毒,兩者顯現症狀的時間分別為15~30天和24~37天;草莓皺縮病毒顯現症狀最晚,要在嫁接成活後39~57天才表現出來。 在我國已經調查明確的四種蚜蟲傳播病毒,它們的最佳指示植物及主要症狀表現見上表。
病毒複合侵染的症狀表現為:當斑駁病毒與輕型黃邊病毒複合侵染時,幼葉褪綠並捲曲成杯狀,葉柄縮短,植株矮化。斑駁病毒與皺縮病毒複合侵染時,表現出明顯的皺縮症狀。斑駁病毒與鑲脈病毒複合侵染時,兩種病毒都表現症狀,但斑駁症狀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