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杭州西湖的人,或許到過一個景點,那就是林逋的墓。說起林逋,很多人未必知道,但有一句詩詞,很多人一定記得,那就是描寫梅花的經典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歷史上寫梅花的詩人詞家很多,很多人還是記住了這句經典的名句。
據史料記載:林逋,字君復,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放遊江淮間後隱杭之西湖,結廬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嘗自為墓於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之句。卒年六十一,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
林逋一生過著隱逸生活,晚年隱居西湖孤山。林浦死後,就葬在此湖畔的墓中。傳說,他養的那兩隻鶴也有一隻在墓前悲嗚而死,人們將它葬於墓側,取名鶴冢。這裡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所以後世稱他為林和靖。他的一生從未做官,過著清靜淡泊的生活。終生不娶,惟喜植梅養鶴,幾十年在孤山種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山園小梅》是一首詠物詩。在中國詩史上,有許多詩是通過對物的吟詠,抒發詩人的感情的,通稱為詠物詩。它與情古詩一樣,數量很多,成為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大類。詠梅,又是詠物詩中所佔比重較大的一個部分。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都詠過梅花。這麼大量的詠梅作品中,最為歷代讀者稱道讚賞的,林逋的這首《山園小梅》就是 其中之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大家熟知的這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直為後人傳頌。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讀者感受到的是搖曳的梅影,著筆處是水,而且是清淺明澈的水;縷縷幽香,是在月下遊動飄散,這裡,月也是黃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這樣寫,環境氣氛,與梅花的姿態幽香顯得十分和諧協調,恰到好處。將梅花的氣質風姿寫絕了,成為詠梅絕唱,後世學者無不拍案叫絕。
南宋詩詞研究者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一書中,評述唐詩時說,「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一首詩,不必句句都精彩,一個人,無需事事都拿手,只要一句精、一招鮮,就能聲名鵲起,天下聞名.白居易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得名。其實林逋的這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也是「一句之工」,讓林逋聲聞四馳。
林逋長為詩,其語孤峭浹澹,自寫胸臆,多奇句,而未嘗存稿。風格澄澈淡遠,多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這兩句經典名句,成功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林逋也是個怪人,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浹峭拔,多奇句。既就稿,隨輒棄之。或謂:「何不錄以示後世?」逋曰:「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所傳尚三百餘篇。他的一生作詩不少,但詩多詞少,且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其中詞三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