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推理題目是邏輯判斷中的高頻考題,而真假推理題目的特點在於題幹中給出的諸多條件是真假不確定的,我們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點在於確定唯一一假或唯一一真的範圍,然後再根據其餘條件的真假來解題。確定唯一一真或唯一一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找具有矛盾關係的兩個命題,一種是找具有反對關係的兩個命題。本文為考生們梳理了在行測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幾種矛盾關係,希望可以幫助廣大考生快速準確的解決真假推理題目。
矛盾關係是指主題一致的兩個命題之間的關係是必有一真一假,這裡的主題一致指的是兩個命題的主語和謂語必須相同。比方說「小張穿了白色的上衣」和「小王沒穿白色的上衣」這兩個命題就不是矛盾命題,因為兩個命題的主語不同。「小明是黨員」和「小明愛國」也不是矛盾命題,因為兩個命題的謂語不同。正確的矛盾命題應該是「老師今天穿了白色的上衣」和「老師今天沒穿白色的上衣」,兩個命題是主題相同,且必有一真一假。在行測考試中常用的矛盾關係有四種:
1. A與非A;
2. 所有S都是P和有的S不是P;
3. 所有S都不是P和有的S是P;
4. A→B和A且B。
【例1】學校抗洪搶險獻愛心捐助小組突然收到一大筆沒有署名的捐款,經過多方查找,可以斷定是趙、錢、孫、李中的一個人捐的。經詢問,
趙說:「不是我捐的」;
錢說:「是李捐的」;
孫說:「是錢捐的」;
李說:「我肯定沒有捐。」
最後經過詳細調查證實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根據以上已知條件,請判斷下列哪項為真( )
A.趙說的是真話,是孫捐的 B.李說的是真話,是趙捐的
C.錢說的是真話,是李捐的 D.李說的是假話,是李捐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A的矛盾命題為非A。通過題幹可知,錢說「是李捐的」,李說「我肯定沒有捐」,兩個命題可以翻譯為:李捐和不是李捐,互為矛盾命題,那麼另兩個命題一定為假,趙說「錢不是我捐的」,它的否命題為真,所以錢是趙捐的。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
【例2】有—段對話。甲:「有的魚類資源枯竭的地方正是環境遭到破壞的地方。」乙:「如果某地領導不重視環境保護的話,該地環境就遭到破壞。」丙:「不存在魚類資源枯竭的地方,也不存在環境遭到破壞的地方。」丁:「凡魚類資源枯竭的地方都不是環境遭到破壞的地方。」如果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人說錯了,那麼下面哪句話是真的?
A.有的地方的魚類資源枯竭了 B.某地環境遭到破壞
C.某地領導不重視環境保護 D.某地領導重視環境保護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所有S都不是P的矛盾命題是有的S是P。甲和丁的話是矛盾命題,比有一真一假,所以乙和丙的話為真話。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
【例3】一次邏輯考試後,蘭蘭、晶晶、玲玲在一起討論考試成績。蘭蘭說:「如果我能得100分,則晶晶也能得100分。」晶晶說:「我看蘭蘭能得100分,我不能得100分。」玲玲說:「如果我能得100分,則晶晶得不了100分。」事實上,考試成績出來後,證明她們三個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
下述說法中哪項是正確的?( )
A. 玲玲說的是真話,晶晶沒得100分 B. 蘭蘭說的是真話,晶晶得了100分
C. 晶晶說的是真話,晶晶沒得100分 D. 玲玲說的是真話,蘭蘭得了100分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A→B的矛盾命題為A且B。蘭蘭與晶晶的話矛盾,肯定是一真一假,而三人中只有一個人的話為真,故玲玲的話為假,從而晶晶得了100分,晶晶的話為假,蘭蘭的話為真。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
上述介紹的四種矛盾關係是行測考試中的高頻考點,考生一定要牢牢記住,在考試時直接拿來使用即可。
來源:華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