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財經3月22日訊 首屆中國競爭力論壇今日9點在京隆重舉行。本屆論壇是中國新聞社主辦,邀請了國家有關部委有關領導、著名經濟學家、全球競爭力500強企業、中國上市公司競爭力100強企業、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100大企業及縣級市競爭力100強部分城市領導與會。此次論壇是全球首次500強競爭力評價獲評企業應邀出席的論壇。搜狐網對此盛會進行圖文直播,敬請關注。
主持人: 接下去請胡鞍鋼先生做演講。
胡鞍鋼:謝謝主席先生。今天有機會介紹我的一本新書《中國大戰略》,主要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討論一下中國21世紀競爭戰略。什麼是綜合國力,21世紀什麼樣的資源最重要,中國主要的戰略資源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如何充分使強勢資源更強,優勢資源更優,劣勢資源變強,我們主要做一下簡單的討論。
我們除了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從綜合國力的角度,我們相對世界的地位是上升還是下降了。如果上升,上升到什麼程度,哪些資源做了一些重要貢獻?另外和周邊國家,有戰略利益關係的俄羅斯、日本、印度,當然我們沒有計算韓國,還包括美國,我們相對他們的地位又是怎麼變化的。最重要我們還是要討論一下,中國如何進一步使自己的綜合國力提高。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綜合國力的概念,我們主要的出發點從動態的角度、多指標的角度來分析的。這個指標是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的綜合指標。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定義為,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國家戰略目標所可以被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
Michael Porter教授對於國家戰略資源提出五大要素,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提出了國家的戰略資源,或者關鍵性的資源可以分為八類:經濟資源、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國際資源。
我們討論的國家綜合國力的概念還是一個總量的概念,基本上是衡量一個國家某一類指標佔全世界總量的多少,我們是按這樣的方法來計算的。人力資本定義為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15歲到65歲平均受教育年限。自然資源包括電力生產量、商業能源使用量、農業種植面積、水資源。資本資源包括國內投資、資本市場股票市值、淨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知識技術資源包括個人計算機用戶、網際網路主機、本國居民申請專利數、科學論文發表數、R&D支出。政府資源包括中央財政支出。軍事資源,包括軍事的人力資源和軍事開支。國際資源怎麼利用兩種市場,出口商品與服務能力,進口能力反映了你利用全世界資金、技術方面的能力。還包括版權和專利收入,版權和專利的支出。
23種指標反映八大類資源,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有優勢,只是相對的優勢,我們是討論相對優勢相對劣勢,對國情做一個相對的判斷和分析,特別是放到大國做一個比較。
從經濟資源來看,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不斷下降。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7.5%,可以超過美國。1980年中國大體佔世界總量的3.16,1998年達到10.23。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了十分之一以上。同樣按世界銀行的數據方法計算,中國經濟指標提高了將近七個百分點,印度提高兩個百分點,日本略有下降,俄羅斯是下降,美國變化不大。長期趨勢來看,中國GDP潛在能力相對於世界平均的增長率來看是2.4倍,如果相對於人均GDP潛在能力來看是平均水平的8.4倍,我們希望把這種勢頭保持下去。2020年有可能佔世界GDP的22%,這是比較高的估計。
從人力資本角度來看,中國人力資本的提高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重要因素是15到64歲的人口在過去提高了十個百分點,受教育年限提高,從不到五年級已經提高到七年以上。這兩個因素導致人力資本在全球的比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中國佔世界總量的17.6%,1998年上升到24%。
從自然資源角度來看,從8.65%提高到9.64%,主要受到自然資源一些的限制。自然資源的提高,能源、發電量的指標明顯提高,但是不可能長期像人力資本那樣提高下去。資本資源我們做一些簡要的分析發現非常有意思的特點,國內投資的比重迅速上升,現在已經接近世界總量的17.6%,略低於美國,但是我們所謂的資本市場,股票市值佔世界市場的0.84%。FDI中國1998年佔世界總量的五分之一,美國也差不多是五分之一。
知識技術資源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識中國國情會感覺到我們資源的能力太低了。1980年佔世界指標的0.79%,1998年我們知識技術資源是1.85,和美國、日本差距非常大。我們現在所缺的資源是知識技術資源。我們自己制定了很多高關稅,自己限制自己。美國國力的研究暗含了非常明確能的政策,能不能在全球範圍內充分利用自己最豐富的資源。
從政府資源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在我看來是非常弱的中央政府。1980年中央政府資源佔全世界資源的1.84,1998年是1.15。我們中國由於法制不健全造成的訴訟成本在過去五年大體佔GDP的7.1%,比前年五年4.1%提高了三個百分點,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增加政府對法制的投入,實際是減低了企業的外部成本。
從國際資源角度來看,中國也沒有有效利用。1998年我們利用世界資源的1.83,美國利用世界資源的24.23,這就迫使在座的企業一定要面對這種競爭,而且這種競爭的態勢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過去20年確實是大國之間競爭的20年,而大國競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有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倔氣的大國,像中國大體提高了三個百分點,印度提高了將近一個百分點。第二個是新上升後下降是日本。第三個是衰敗的大國,比如俄羅斯。第四個是美國,仍然處在長期獨霸世界的趨勢,近20年經濟變化不大。
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如果和美國相比,單個優勢、眾多劣勢。中國迅速縮小和美國之間的綜合國力差距,1980年大體和美國差五倍,1998年縮小到三倍,使我們能夠更加自信地開放。未來的發展目標,從現在的三倍,再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持續不懈的努力,縮小到兩倍以內。
下面我們討論中國的大戰略,這個目標就是要富民強國。從中國國情出發,根據中國最高國家利益,中國的大戰略目標是"富民強國",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綜合國立的相對差距,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一個國家有生命周期,大體是五個階段。首先來看就是一個國家的成長期或者準備成長期。第二就是迅速成長期或者迅速崛起期,或者經濟起飛期。第三就是強盛期。第四就是相對緩慢發展期。第五就是衰落期。1820年到1950年是中國迅速衰落時期,1950年到1980年是準備成長期,1820年到2000年是快速發展期,2000年到2020年進入強盛期。什麼時候進入衰退期就不是我們語言的。我個人認為我們正處在中國一百年歷史的中間點,從1950年到2050年,完成從世界最大的農業社會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過程這樣一個目標的中間點。1980年到2020年是迅速崛起期,未來的20年很關鍵。如果確定這樣一個大的戰略思路的話,你的戰略方針或者路徑可以相對八大類資源提出我們的看法。首先要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而且要不斷縮小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特別是人類的發展水平,保證人類的安全等等。第二,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儘快建成世界最大的學習社會。如果把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結合起來,將改變中國,中國也將改變世界。第三,實行綠色發展。創造綠色需求、綠色市場,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節約資源。第四,加快從投入要素驅動增長向知識技術驅動增長。世界銀行講知識經濟的含義不是科學家和 大學寶塔尖的概念。所有人在所有領域能夠密集型地使用各種知識和技術的資源,並不一定說去美國的Science發表文章就好,而是像袁隆平這樣,推廣一項技術可以使水稻增產。第五,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把資本市場和現在的儲蓄率充分利用起來。第六,進一步提高國家汲取財政的能力,為全國提供必要的基本服務。第七,積習加強國防建設。第八,更加開放,進一步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2006年北美和南美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自由區,競爭會激烈加劇,上面提出的富國強民還是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強國是富民的基礎,富民是強國的目的,提高國際競爭力則是富民強國的保證。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