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期從事國情研究。過去20多年間,他撰寫的國情報告和著作,為中國決策層提供了重要參考,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包括分稅制改革、西部大開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業優先、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人為本」新發展觀等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醞釀出臺。他多次應有關部委邀請參與國家五年規劃和中長期專項規劃制定和政策諮詢。他就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胡鞍鋼。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句話來自黨的十八大報告,2020年,也是國情專家、經濟學家胡鞍鋼新書《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的關鍵詞——「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創新強國。」「2020年,中國將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新型超級大國。」
經由定量分析,達成樂觀結論,這本由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的英文書體現了胡鞍鋼的一貫風格。「瞭望者」,他則以此自喻。
「持續發展」戰略引起高層關注
胡鞍鋼、王毅代表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執筆的《生存與發展》發表於1989年,有人評價為胡鞍鋼的「開篇之作」、「成名之作」。
當年,與「摸著石頭」改革的步伐相伴隨,各種政策諮詢機構應運而生。自1986年起,還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生的胡鞍鋼開始國情研究。他與小組中的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協同創新,率先將定性與定量、專家經驗與數理統計、歷史、現實與未來預測、國內情況與國際環境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引入了國情研究領域。
在經濟增長成為第一要務的上世紀80年代,這份國情報告提出了中國將面臨的四大危機:人口、糧食、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在危機分析的基礎上,胡鞍鋼與合作者給出了若干結論——非傳統(指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低度消耗資源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保證社會效益與社會公平的社會體系;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平衡等。
在這篇報告中,他們首次提出了「持續發展」戰略。「當時對中國發展有種錯覺,以為只要一改革,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以為中國的現代化可以速勝。」胡鞍鋼說,「實際上,現代化需要不斷積累的技術進步、結構轉型等等。」
《生存與發展》也引起了包括鄧小平在內的決策層的高度關注。1991年,北京電視臺以《生存與發展》為藍本製作的國情電視片,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1989年8月,胡鞍鋼與他的同事又完成了題為《生態赤字》的國情報告,延續了「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在這份報告中,胡鞍鋼用近乎嚴厲的語氣預警,生態問題將是21世紀中華民族生存的巨大危機。他希望中國能充分利用後發者的優勢,避免重蹈西方「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報告在綠色發展問題上起到了一種「啟蒙」的作用。
「綠色發展」至今仍是胡鞍鋼國情研究的重要關切。
目前胡鞍鋼致力於「變成政策」的建言,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995年他就和王紹光、康曉光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念;1997年他與另一位學者鄒平又進一步細化了這一思路。這一思路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被確立為基本國策。現在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確立了基本公共服務九大方面,並專門制定了專項規劃。
心裡深藏著「中國夢」
在1991年《中國:走向21世紀》一書的自序中,他這樣書寫自己的報國情懷,「作為共和國承前啟後的一代,我的個人命運始終與民族的興盛與衰敗、國家的光明與黑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祖國的強盛,既是我人生之路的目的,亦是我學術研究之宗旨。」
作為「50後」,他經歷了大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沉浮輾轉。1969年,16歲的胡鞍鋼和北京十萬知識青年一起奔赴北大荒農墾,開始他10年的「社會大學」。他幹了7年的農工,當過炊事班長、排長和副指導員。而後又被調到華北冶金地質勘探隊,出沒於窮鄉僻壤、跋涉於山川溝壑,經歷了兩年異常艱苦的勘探工人生活。
生活艱辛單調,前途晦暗不明。即便如此,胡鞍鋼始終沒有放棄讀書自學。他窮盡一切可以找到的文史哲書籍,珍惜每一個勞動的間隙。讀紙質的書,也讀中國社會這部「天書」。中國農村的貧困落後,中國農民的艱辛困苦,也引發了他對中國為什麼「一窮二白」的長久思考。這是他有志於國情研究的重要原因。胡鞍鋼說:「這段生活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真正含義。」
1978年,河北礦冶學院(今河北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送到了在野外勘探隊工作的胡鞍鋼手上。25周歲的大齡青年慶幸自己開始了第二次青春,最終還是走上了實現「中國夢」的知識報國之路。
這10年的生活對於胡鞍鋼的影響顯而易見。無論是給清華本科生開課,還是對中央國家機關司局級自主選學班講座,胡鞍鋼都會專門提到「文革」話題。「天下大治的情況太難得,太應該珍惜。」他對國家發展的各種預測都有一個總前提,那就是社會環境長期穩定。
「知識報國,知識為民」
幾乎在所有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裡,他都在講述新的研究成果,傳授知識和對研究工作提出要求。在勤奮方面,胡鞍鋼的身教甚於言傳。他將每天24小時嚴格分配到讀書、寫作和教學以及休息上。一不擔任行政職務;二不參加各種應酬;三減少非學術活動時間;四是專注於研究與教書育人。
他的博士生楊竺松說:「如果胡老師因為已經有了很高的學術聲望和影響力,便停下筆來安享已經擁有的資源,那麼學生對他可能並沒有多少崇敬;極其難能可貴的是胡老師堅持將學術上的勤勉和孜孜以求當作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看不出來他已年屆六十,還是一位嚴重的糖尿病患者。走路大步流星,年輕人跟在後邊一溜小跑;說話激情四溢,興致高的時候你基本插不進去話。在採訪中,他會時不時帶著京腔問「你懂我意思了麼?」楊竺松說:「胡老師這句口頭禪說得越頻繁,表明他和你討論的興致越高。」果然,這句話說上幾遍之後,他的聲音、調門也提高了,眉飛色舞。
他不用手機,反感那種浸淫在利益裡的交情,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比起勤奮,胡鞍鋼作為學者的「純粹感」對學生影響更深。「知識報國、知識為民」的理念正從他這裡傳遞到下一代身上。「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能夠為中國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成為建設者,而不僅是批評和旁觀。」胡鞍鋼的博士沈若萌說。
他珍視為人師者的身份。在面向清華本科新生的大課堂上,胡鞍鋼每次都會勉勵年輕一代志存高遠,做國家的棟梁和民族的脊梁。他常常為清華學生開設各種講座,還講黨課、團課,基本場場爆滿。
「中國夢」需要更多年輕的追夢者。談起他近幾年致力於推動的綠色發展問題時,胡鞍鋼說:「我要終身推動這個事情,我的學生也要跟我一起推動下去。我會充分利用我的課堂去傳播綠色發展的理念。」
(據《光明日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