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9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戰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微妙故事。持續多年的CRISPR專利之爭主要是在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杜德納團隊之間展開,大多數人似乎認為CRISPR專利之爭是這兩個研究團隊的問題,事實上,這場專利糾紛比人們想像的更加複雜。
美國專利之爭
博德研究所獲得CRISPR技術在真核生物中的使用權
持續多年的CRISPR專利爭奪主要在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杜德納團隊之間展開。雖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率先提交了CRISPR專利的申請,但是博德研究所搶先一步得到了真核細胞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授權,而這正是該技術最有利可圖的應用領域。加利福尼亞大學一方於2017年4月對這項裁決提起上訴,稱他們的原始應用覆蓋了所有細胞、植物、動物和人類,而不是只局限於細菌的基因編輯。2018年9月份,美國聯邦巡駁回上訴法院裁定,維持美國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的判決。博德研究所將繼續擁有在真核生物中使用CRISPR基因編輯的智慧財產權。
以歐洲為代表的其他國家專利之爭
加州大學獲得原核和真核細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廣泛性專利
發明人在多個國家申請同一專利的做法是很普遍的。 美國 CRISPR 技術的一些主要開發者,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德研究所都同時在國外申請專利,這樣做的目的為了擴大其作為關鍵專利持有人的影響。不過,在美國的專利判決,並不能代表其他地區的專利權屬。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已授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團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CRISPR基因編輯的專利權,這是其在歐美與博德研究所發生法律糾紛的同一專利。歐洲專利局(EPO)也批准了加州大學的這項廣泛性權利要求的專利。然而,博德研究所在歐洲的命運與美國完全不同。歐洲專利局在2018年1月17日上午完全撤銷了博德研究所的專利。在歐洲專利局裁定這件基礎專利被撤銷之後,博德研究所正在面臨著它在歐洲喪失涉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智慧財產權上的主導地位。
默克,CRISPR專利戰場上的一匹黑馬
英國HGF有限公司的專利律師Catherine Coombes說:「大多數人似乎認為CRISPR專利是這兩個研究團隊的問題,事實上,這場專利糾紛比人們想像的更加複雜。」
Coombes解釋說:在歐洲,「一個贏家通吃」的局面並不現實。MilliporeSigma(默克(Merck)集團的生命科學業務部)便是早期向EPO提出CRISPR訴訟的六方之一。「在歐洲,很有可能的情況是6個早期玩家實質性享有重疊權利,」Coombes說「默克的位置很有利,它們將在商業上佔據一些極佳的基礎智慧財產權業務。」
2017年7月27日,歐洲專利局表示,打算準予默克 CRISPR真核細胞編輯專利的使用權。製藥與化工巨頭德國默克已然成了CRISPR專利之爭歐洲戰場上的新一員猛將。截止到2019年8月19日, 默克獲得的全球CRISPR專利總數達到了20項。除了在歐洲、以色列、英國和韓國以外,默克還在以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和新加坡地區擁有CRISPR相關專利。
默克在中國的專利涉及染色體整合,或切割真核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和植物細胞)染色體序列,並採用CRISPR將外部或捐贈者DNA序列植入真核細胞。科學家們能夠用有益或有用的序列替代疾病相關的突變,這種方法對開發疾病模型和基因療法非常重要。
CRISPR技術商用,專利授權許可能否完全規避風險
儘管這場專利權之爭對學術研究人員使用CRISPR/Cas9技術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只要不是通過這項成果去獲利,就可以不受阻礙地使用這項技術。而對於商業機構來說,獲得專利許可費用昂貴,特別是小公司來說,難以有足夠財力獲得所有CRISPR專利授權,使得專利使用人只能擁有「拼圖中的一塊」。「那些希望開發這項技術用於商業用途的人發現自己將處於一場具有挑戰性的專利權的爭奪糾紛中。一些公司為防止損失兩面下注,已經開始打算從博德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時獲取專利許可。」杜克大學創新政策法律中心法律教授阿爾蒂·拉伊(ArtiRai)說。一旦默克加入收取專利「保護費」的行列來,全球受CRISPR專利波及的機構數量將更是數不勝數。
商業研發領域如何規避專利風險
時至今日,圍繞CRISPR專利的問題仍存在紛爭,單單圍繞CRISPR核心專利的權利之爭都仍未有定論,此外,在核心專利基礎上已延伸出上千個應用專利。面對上千個CRISPR專利,任何一個單位或企業都難以獲得所有專利的授權。即便全部獲得博德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乃至默克的授權,也難以完全避免CRISPR專利風險。
就藥物研發而言,CRISPR技術應用最為頻繁的領域莫過於動物模型的製備。目前動物模型的主流基因編輯技術大抵分為CRISPR/Cas9技術和ES細胞打靶技術兩類。CRISPR技術雖有高效、快捷、簡便、成本便宜,且可用於不同物種等優點,但其始終有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脫靶風險,並且不適用於複雜的基因改造項目。而ES打靶精確基本無脫靶,可進行各種複雜的基因改造,是行業金標準,並且無任何專利困擾,雖然受其周期困擾,近年也有企業進行改良嘗試,升級版的ES打靶技術已把構建周期從一年縮短到半年乃至幾乎與CRISPR持平,成本也同步降低。
誰將擁有哪些專利權,如今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捲入法律爭議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對涉及商業用途或介意專利糾紛問題的機構來說,若想完全規避智慧財產權糾紛風險,選擇ES細胞打靶技術依舊是最穩妥的做法。
---文章轉自「小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