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沸沸揚揚的偶像選秀節目《Produce101》系列數據造假案終於落下帷幕。
隨著節目製作人安俊英、金勇範分別被法院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和一年八個月有期徒刑後,韓國官方也於近日公布了造假受害者名單。
這其中,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每季一個不落,造假範圍也從首輪進展到出道輪,甚至最終出道的團體裡作假比重連年升高。
作為製作方的Ment回應稱:部分造假受害者已經協商完補償內容,還有部分受害者仍在商議中。
然而這些本該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偶像們卻錯失了最寶貴的時間與機遇,一切都於事無補。
而對受欺騙的觀眾,韓國法院表示製作方需要給每位參與簡訊投票的人賠償100韓元,約合人民幣0.6元。
看似大圓滿結局的造假案仍然讓不少觀眾表示意難平,它仿佛撕開了偶像選秀節目的面具,讓蒙在鼓裡的「全民製作人」有機會清醒一下。
真相大白來自於一場意外
隔海相望的中國網友們總是感嘆韓國粉絲的執著勁頭,畢竟每檔節目都會被製作方標上:「本節目的最終解釋權歸我方所有。」
這樣即便是觀眾對規則不滿,話語權也被製作方牢牢握在手上。
然而誰曾想到,這場數據造假案的緣由卻來自於一出狗血的計票。
去年年中,《Produce101》系列第四季正式完結,同時宣布11名選手以限定團X1出道。
熱門選手金敏圭和李鎮赫都沒能出道,曾經沒進過出道位的選手卻爆冷出道了,這讓大部分觀眾非常不滿。
他們發現票數上有貓膩,部分選手的得票數堪比等差數列:
第1名金曜漢和第2名金宇碩之間,相差29978票;第3名韓勝宇和第4名宋亨俊之間,相差29978票;第6名孫東杓和第7名李翰潔之間,相差29978票;第8名的南道賢又比第7名李翰潔少29978票……
#投票作假# 的標籤立刻登上韓國推特熱搜。
繼而,網友們又發現第20名的華裔練習生Tony竟然是「量票單位」,他的得票數與其他選手票數相加,居然能正好等於另一個選手的票數。
就連韓國國會議員都在社交平臺發文稱,第四季的投票結果幾乎可以確定是人為操作的,因為數學家們稱出現這種票數組合的概率為0。
放在以前觀眾對出道結果不滿那是有苦說不出,但節目組都擺在檯面上騙人了,觀眾肯定也不是傻子。
節目播出第二周,韓國青瓦臺出現關於調查 Mnet 投票造假的國民請願,隨著輿論水漲船高,韓國政府不得不出手幹預此事。
在這樣的壓力下,節目官方正式承認票數統計錯誤,連帶著往屆票數的各項問題都被翻出。
最終,《Produce101》系列數據造假案成了韓國選秀綜藝史上的最大醜聞。
面對這樣的新聞,國內粉絲評論如下:
撇去那些沒有被證實過的言論,可見某種民意。
無論中國還是韓國,粉絲關於「選秀節目投票真實性」積攢了太多的懷疑、爭議和不滿,當看見有正式調查出現時,難免大快人心。
很多時候,票數造假收益大風險小,只要不像Ment那樣沒搞出等差數列,基本沒有被揭穿的可能,而對於選手來說,出道與不出道的境遇是兩重天。
人氣選手失去出道機會後,因為曝光和資源的限制,很難發展得像出道組一樣好,例如第三季原定第五位出道的李佳恩,如今放棄藝人道路,轉而在YouTube上成為一名視頻博主。
出道組則是作為一個團體被公眾重新認識和接納,哪怕是其中吊車尾的成員,也會漸漸與沒出道的選手拉開差距。
觀眾不得不熟諳了這樣一套潛規則:沒有絕對公平,只有相對公平的玩法。
長此以往,偶像選秀節目成了一個收智商稅的騙局。
黑幕肆無忌憚,觀眾團團轉
數據造假顯然只是冰山一角,像惡意剪輯、虛假合同等等問題早已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還是黑幕背後的巨大利潤。
根據2018年韓國媒體報導,《Produce101》第二季推出的組合WANNA ONE出道18個月期間收入在800-900億韓元左右,淨利潤達到了44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64億元)
而純利潤的劃分方式是:節目方CJ E&M拿走25%,CJ E&M成立用於運營限定團的子公司拿走25%,11名成員及其原生公司瓜分剩下的50%,藝人則與原經紀公司進行五五分帳或者四六分帳。
這也表明著原生公司輸送旗下練習生進入出道位後也是頗有「賺頭「,甚至於一位練習生出道還是兩位練習生出道,都有鮮明的差距。
除此之外,節目製作方CJ E&M本身也不止有電視業務,很多參賽練習生的經紀公司就是乾脆是CJE&M的子公司,比如像第二季出道的姜丹尼爾和尹智聖,這讓CJ E&M成為完全受益方。
於是乎,去年那14家經濟公司寧願頂著被檢查的風險也要讓第四季男團X1出道。
X1最終不出所望,僅出道專輯《飛翔 : QUANTUM LEAP》首周銷量就突破52萬張,這個數字已經超越了前輩WANNA ONE
背後的巨大利潤,對於出道藝人、經濟公司、節目製作各方而言,都是共贏。
有時,黑幕就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共謀。
無比諷刺的是這些選秀節目借所謂「全民製作人」之手票選偶像,髒的還是觀眾的手。
那個所謂賠償給每位投票者的六毛錢,又何嘗不是再次的侮辱?
經過此行,韓國的偶像選秀之風正在散去,中國本土的偶像產業的背後又會是怎樣?
可能猜想永遠比實際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