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三氧同位素對陸源硫化物氧化的新認識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PNAS:三氧同位素對陸源硫化物氧化的新認識

地史時間尺度上,地球大氣圈在生物和地質營力的雙重驅動下,逐漸由缺氧演化為富氧狀態,但對於其演化機制還存在很多認知不清的環節(Holland,2009)。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缺乏古大氣中氧氣濃度(pO2)直接可靠的代用指標(Lyons et al., 2014)。近年來,隨著對地質記錄中氧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理論認識的加深(Bao et al., 2000, 2008, 2009),海洋沉積記錄中硫酸鹽的三氧同位素(用Δ'17O來表示,見公式1,式中θRL=0.5305,為平衡體系質量依賴分餾線斜率)成為古大氣pO2的重要代用指標。

(1)

利用硫酸鹽三氧同位素重建古大氣氧氣濃度的基本原理為:平流層中,氧氣、臭氧和二氧化碳之間發生光化學反應,會產生異常的17O非質量分餾信號,而該信號進入對流層大氣中,則使得對流層的氧氣具有Δ'17O負異常。Δ'17O負異常程度取決於大氣pO2/pCO2(決定平流層光化學反應過程導致的Δ'17O負異常信號強度)和生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對平流層Δ'17O負異常起到抵消作用)。因此,在pCO2和生物生產力可以限定的情況下,對流層氧氣的Δ'17O可以作為古大氣pO2的直接定量代用指標。硫酸鹽礦物之所以成為三氧同位素重建地史時期大氣pO2的熱門工具,在於其形成過程對大氣氧氣成分的繼承性。

黃鐵礦在大陸風化過程中被氧化,消耗大氣中的氧氣(公式2),形成硫酸根,進而由河流搬運入海。因此,大氣Δ'17O信號可以通過硫化物氧化保存在海洋沉積物硫酸鹽中,而硫酸鹽中的氧同位素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是穩定的,其Δ'17O可用來指示硫酸鹽形成時的地球大氣氧狀態。

(2)

這一邏輯鏈的成立須滿足兩個前提:1)大氣中的氧氣是黃鐵礦氧化進而形成的硫酸根產物中氧的直接來源;2)黃鐵礦氧化形成硫酸根的Δ'17O信號沒有被後續地質或生物過程所改造。換而言之,地質記錄中硫酸根的Δ'17O信號必須只受黃鐵礦發生氧化時大氣pO2/pCO2控制。

然而,黃鐵礦氧化過程和影響因素極為複雜,反應機制尚存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和野外研究顯示,除了氧氣直接參與之外,水中的氧也是黃鐵礦氧化產物硫酸根中氧的重要來源(公式3)。

(3)

尤其是現代風化的研究工作,在流域尺度和頁巖鑽孔中都揭示出黃鐵礦在低氧環境下也廣泛發生了氧化反應。這些工作的開展和新發現無疑對利用三氧同位素指示古大氣環境提出了挑戰。

為了認識以上問題,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Jordon Hemingway等研究人員通過喜馬拉雅山南坡河流溶解性硫酸鹽17O同位素的非質量分餾(Δ'17O)、傳統硫氧同位素以及河流水化學分析,對地表風化過程中流域硫酸鹽和硫酸鹽中氧的來源開展了溯源研究,並對黃鐵礦氧化形成硫酸鹽的機制進行了探討。

河水中的硫酸根來源複雜,主要包括大氣沉降和碳酸鹽、蒸發巖、花崗巖及頁巖等的風化。作者首先應用河流水化學和物質來源端元特徵值,通過端元混合模型和Monte Carlo方法計算得到,河水硫酸根主要來源於頁巖中黃鐵礦氧化,佔比為40%-100%。在上遊河水中,頁巖黃鐵礦來源的硫酸根佔比更高,平均值高達91%,向下遊持續降低(圖1)。

圖1 黃鐵礦氧化對河水硫酸根貢獻佔比的沿程變化(藍色曲線表示幹流的高程變化,紅色曲線表示年平均氣溫變化。黑色三角形代表河流幹流樣品,白色方塊、灰色實心圓和灰色菱形分別表示基巖為Tethyan Sedimentary Series (TSS)、Higher HimalayanCrystalline Series (HHCS)和Lesser Himalaya Series (LHS)的支流樣品(Hemingway etal., 2020)

在量化黃鐵礦來源對河水硫酸根貢獻的主導作用之後,對於現代風化過程中硫化物氧化產生硫酸根中的氧到底來自哪裡,是氧氣的直接參與還是來自於其他氧化劑等問題,作者採用硫酸根Δ'17O對河水Δ'17O信號的偏離ΔΔ'17O(Δ'17O-SO42-–Δ'17O-H2O)來討論。如果大氣中的氧氣直接參與黃鐵礦氧化,會導致河流硫酸根Δ'17O-SO42-降低而產生負的ΔΔ'17O,但所研究河水的ΔΔ'17O總體上大於0。針對以上矛盾,作者排除了大氣沉降攜帶正Δ'17O信號和黃鐵礦氧化中間產物亞硫酸鹽與水同位素平衡交換貢獻的可能性後,認為其他具有較正Δ'17O的潛在氧化劑參與了黃鐵礦的氧化。H2O2,O2.-andOH.等活性氧化劑(「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參與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進一步分析發現,即使對於巖性較為均一的流域,河水的硫、氧同位素特徵組成很寬,幾乎橫跨世界河流同位素值的範圍。河水硫酸根的Δ'17O從上遊到下遊不斷下降。同時,河水硫酸根的δ18O和δ34S數據從上遊到下遊不斷上升,這種空間異質性指示黃鐵礦氧化途徑和硫酸根中的氧來源都發生了變化。作者認為,流域下遊平原較高的氣溫和地形因素,促進了硫酸鹽微生物還原作用,形成的H2S被氧氣二次氧化,而大氣圈中的氧氣作為唯一具有Δ'17O負異常的組分(現代大氣Δ'17O約為–0.5‰),導致硫酸根中Δ'17O降低。河水硫酸根中氧來源的端元解析模型也顯示出,在下遊平原區,氧氣參與了硫二次循環中的氧化過程(圖2)。

圖2 硫酸鹽氧來源同位素端元混合圖(白色空心圓代表河水樣品,綠色實心圓代表高海拔河流源頭大氣降水,灰色陰影區域代表河流源頭大氣降水和H2O2的混合區域,紅色區域表示MSR(微生物硫酸鹽還原)分餾區域,黑色虛線表示河水源頭硫酸鹽和對流層O2的混合線)(Hemingway et al., 2020)

本研究通過高剝蝕區河流現代風化過程的研究,利用三氧同位素等手段探討河水硫酸根來源和硫酸根中的氧來源及其形成機制,表明風化環境中,更多情況下黃鐵礦的氧化和氧化劑的來源是複雜的和多因素控制的,而非大氣圈中的氧氣直接參與。其主要貢獻在於,發現大陸風化過程中,尤其是在河流上遊高剝蝕區,硫化物氧化來源的硫酸根中的氧主要來源於水和ROS,而氧氣主要通過在河流下遊平原地區發生的硫的二次循環過程進入硫酸根。

本研究對黃鐵礦氧化機制和利用地層中的硫酸鹽直接指示大氣環境氧化狀態提出了一定的挑戰。但從地史時期來看,作為唯一具有Δ'17O負信號的組分,大氣中的氧氣依然是前寒武地層中硫酸鹽Δ'17O負值的主要原因,指示氧氣進入硫酸根的過程,而本研究進一步揭示出這一過程可能發生於泛濫平原地區硫的再次循環。

對於地質記錄中硫酸鹽Δ'17O的解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ROS的三氧同位素組成及其與pO2/pCO2之間的定量關係。另外,該關係對古大氣氧化狀況的指示意義等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依賴於對現代風化環境下黃鐵礦風化機制和指示意義的深刻認識,以及地史時期硫酸鹽礦物Δ'17O的高解析度分析。在提取沉積記錄中的大氣古環境信息時,需要從現代過程入手,結合多種同位素地球化學等手段,深入剖析沉積記錄的具體形成機制和指示意義。

【致謝:感謝新生代室王旭副研究員、許晨曦研究員對本文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Bao H, Thiemens M H, Farquhar J, et al. Anomalous 17O compositionsin massive sulphate deposits on the Earth[J]. Nature, 2000, 406(6792): 176-178.

Bao H, Lyons J R, Zhou C. Triple oxygen isotope evidence forelevated CO2 levels after a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J]. Nature, 2008,453(7194): 504-506.

Bao H, Fairchild I J, Wynn P M, et al. Stretching the envelope ofpast surface environments: Neoproterozoic glacial lakes from Svalbard[J].Science, 2009, 323(5910): 119-122.

Hemingway J D, Olson H, Turchyn A V, et al. Triple oxygen isotopeinsight into terrestrial pyrite oxid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14): 7650-7657.

Holland H D. Why the atmosphere became oxygenated: a proposal[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9, 73(18): 5241-5255.

Lyons T W, Reinhard C T, Planavsky N J. The riseof oxygen in Earth’s early ocean and atmosphere[J]. Nature, 2014,506(7488): 307-315.

(撰稿:劉文景/新生代室)

相關焦點

  • 【技術分享】正確認識——氧化還原電位
    我們首先認識一下池塘底部的結構,土壤學中講到任何一個新挖的池塘在進水後,海水都要和底泥發生充分的浸泡滲透,一段時間後(至少半個月以上)底層土壤會出現一個分層現象,即表層一公分左右形成了由底棲硅藻、耗氧菌、有機質碎屑、死亡動植物屍體等組成的好氧層
  • 衝繩海槽巖漿硫化物的形成和氧化機制研究
    衝繩海槽廣泛發育的還原性地殼物質為巖漿硫化物的早期飽和提供了有利條件,而Gagua洋脊俯衝引發的強烈巖漿活動以及強氧化性巖漿為硫化物氧化溶解提供了有利的構造-巖漿條件。歐亞大陸東北緣俯衝帶和北美大陸西北緣俯衝帶與衝繩海槽具有類似的地殼性質,那些受到洋脊俯衝影響的特殊構造單元具有較強的巖漿-熱液成礦潛力。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ore deposits, 或作 VMS) 是一種含有銅、鋅、鉛、金、銀等多種元素的重要礦產資源,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熱液活動區生物群落奇異的生命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極端環境下無生命存在的認識,豐富了深海生物基因庫,在工業、醫藥、環保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本航段「向陽紅10」船通過深海電視抓斗取樣,在合同區的一個區塊內採集到少量熱液產物,現場分析測試結果表明,樣品內部以黃鐵礦為主,其外部大都已氧化為褐鐵礦,該區域位於龍旂礦化區以東15公裡處,基本可以判斷為一處獨立硫化物礦化區。
  • 基於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實現在能源存儲中的穩定分子設計
    ,同時提出了基於共振結構的一種穩定分子設計的新策略。圖1. a) 有機硫化物的成本分析;b) TETD分子的溶解度;c) TETD分子的循環伏安曲線;d) 基於TETD分子的非水系液流電池設計。有機硫化物作為一類具有可逆氧化還原反應的活性材料,因其價格低廉和衍生物眾多,所以將其應用於液流電池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
  • 水中硫化物測定的主要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水中的硫化物主要是在厭氧條件下由細菌作用使硫酸鹽還原而產生,還有些是由含硫有機物的分解而產生的。硫化物主要以有溶解性的H2S、HS-、S2-存在於水中,懸浮物中的可溶性金屬硫化物、可溶性硫化物和未電離的有機及無機類硫化物也是水中硫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作為判斷水體受汙染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硫化物的值越高,說明該水體受汙染越嚴重。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泥質巖也常歸入該類,但並不好區分哪些是碎屑黏土哪些是自生黏土)陸源碎屑巖的主要組分1)碎屑顆粒相當於碎屑巖中的骨架,包括:礦物碎屑(石英、長石、雲母、重礦物等)
  •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後,於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
  • 對蝦養殖過程中硫化物的控制技術
    1.2使用化學氧化劑    使用顆粒型氯製劑或者維持底部高濃度的硝酸鹽等,也可以改變池塘底部的氧化還原狀態,但這些化學物質極易被消耗,所以維持這種狀態的經濟代價較高。    3.2絲狀硫磺菌:如貝氏硫細菌(Beggiatoa)等,兼性化能自養菌,也可異養生活,能氧化硫化氫形成硫。    3.3光合硫細菌:綠菌科的如綠硫細菌(Chlorobium)和著色菌科的如紅硫細菌(Chromatium)在厭氧光照條件下以硫化氫作電子供體,以CO2為碳源把硫化氫氧化成硫。
  • 餘桂華Angew:揭示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用於非水系儲能技術中分子穩定的設計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報導了一種新型模型材料體系有機硫化物用於合理設計非水體系中的氧化還原活性分子。2)通過系統的材料/結構表徵,研究人員揭示了有機二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中涉及二硫鍵斷裂和重整的潛在機理。這項研究為解決高性能非水RFBs氧化還原活性材料開發中的根本挑戰提供了一個很有前途的分子設計的新視角。
  • 金屬硫化物光催化──可見光誘導的選擇性有機轉化反應
    過渡金屬硫化物是一類重要的半導體光催化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可以光催化促進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發生。
  • PNAS:陽極聚合物中間體引發的原位類Fenton反應電化學淨水
    有機Fenton類催化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用於淨水的催化劑,但氧化還原活性化合物必須異地添加作為氧化劑活化劑,進而造成二次汙染問題。近日,中科大俞漢清教授,Ai-Yong Zhang報導了利用電化學汙染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聚合物中間體,如苯二酚、對苯二酚和對苯二酚作為過氧化氫的活化劑,開發了一種原位有機Fenton類催化劑。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PNAS|揭示NADP-蘋果酸脫氫酶的氧化還原開關對維持植物在波動光和黑暗下最佳生長的具有重要作用
    氧化還原調節被認為是植物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的核心。基於硫醇的氧化還原調節系統在光合作用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PNAS:細菌硫循環曾經統治地球
    這些細菌主要使用硫化物而不是水從而獲取能量。否則硫化物會與鐵結合形成黃鐵礦(愚人金)。在地質時代的尺度上,在海洋中循環的黃鐵礦降低了硫的濃度,這限制了這種細菌的能量來源,因此也就讓海洋和大氣無氧。最終這種循環被打破了,把更多的鐵和氧從海洋中解放出來。這組作者說,制氧的光合細菌最終佔據了海洋,這間接導致了多細胞生物的形成——最初是在海洋中,隨後出現在陸地上。
  • 專訪丨陸源:跟詞語進行搏鬥與合作,為建立美好秩序努力
    陸源認為:「他已經達到了我所說的完全信任詞語。」因為太喜歡舒爾茨,陸源用筆記本大段摘抄他的小說,後來,陸源還自己上手翻譯了舒爾茨的小說集《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和《肉桂色鋪子及其他故事》。但陸源坦承,他不敢像舒爾茨那樣將小說視為語言的狂歡,仿如一場遊戲——儘管他認可語言的自指性:「我信任詞語。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第二次氧化事件發生在新元古代的晚期(約8億~5.4億年前),稱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大氣含氧量繼續增加,陸源氧化離子持續輸入海洋,致使底層海水溶解性有機質氧化,從而促使缺氧的底層海水發生氧化,為動物的出現掃除最終障礙。  周傳明指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與全球性冰期後多細胞生物的早期輻射緊密相關。」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本綜述主要針對於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討論了硫化物電解質的不同類型和具體製備方法,分析了固態電解質的關鍵物化特性(離子電導率,電子電導率,電化學窗口,空氣穩定性)和電極/電解質界面性質(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並提出了解決相應問題的有效方法。最後總結了硫系全固態鋰電池存在的挑戰,對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技術 | 加壓氧化工藝在難處理金礦方面的應用
    加壓氧化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溫高壓、有氧的條件下,加入酸或鹼分解礦石中包裹金的硫、砷化合物,使金暴露出來,達到提高金氰化回收率的目的。加壓氧化根據所用介質不同,可分為酸法和鹼法,酸法主要是指以硫酸為介質的加壓氧化,此外還有以硝酸或氯化物為介質的加壓氧化。目前認為,酸性加壓氧化法是氧化難處理金礦最有前途的方法。
  • PNAS:讓新冠疫苗「乘風破浪」?紅細胞解鎖新技能!
    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各國科研人員正在搶抓疫苗的研發與生產,各種新成果層出不窮。通常,疫苗的主要成分包括抗原、佐劑、殺菌劑和滅活劑等。其中,佐劑主要發揮抗原遞呈、抗原靶向和儲存等作用,當它與抗原混合注入機體後,能夠增強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而其本身無抗原性。